预防“非典”多晒太阳
4亿年前,海洋中的生物(绿藻)开始大规模向陆地转移,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和森林,而这距离海洋生物的出现已经30亿年。为什么海洋生物要花30亿年的时间才突破海水的界限?原因很简单,当时的阳光中含有很强的紫外线,只要生物一离开海水,其遗传物质——基因(核糖核酸)就会被紫外线破坏,造成生物死亡。由于海水吸收了紫外线,所以海洋生物在海水中不会被紫外线破坏。后来,海洋生物制造的氧越来越多,在海水中达到饱和,并开始向大气释放。大气中的氧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变成臭氧,最终在大气层形成一层厚厚的臭氧层,挡住了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照射到陆地上的阳光中的紫外线明显减弱,才为海洋生物向陆地转移创造了条件。
另外,由于白种人喜欢日光浴,皮肤癌的患病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白种人的皮肤缺乏色素保护,上皮细胞在较强的紫外线照射下,其基因物质容易受损,导致癌变。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基因物质对紫外线是十分敏感的。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其实质就是一种具有复制活性的核酸,应该很容易被紫外线灭活。因此,对空气、隔离衣、干性物品、病人的接触物等不能直接焚毁的物品应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尤其是直接与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更应该在脱下隔离衣之前,直接在紫外线灯下消毒一段时间,以免在脱隔离衣时接触病毒而被传染。单纯用消毒液喷洒的方法,难免会有个别死角,而且消毒液即使被喷成雾状,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也很短。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可以影响“非典”的流行特征,在阳光中紫外线较强的地区如海南,“非典”的控制比较容易,只要及时发现病例,及时隔离,其通过空气和环境播散的可能性就很小。广州的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也与空气中的紫外线增强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在较强阳光下作业的工人,被传染的机会较小。老百姓在阳光下走动应该是比较安全的,最不安全的是室内公共活动场所。相对来说,大部分南方地区最近处于霉雨季节,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比较弱。根据这样的规律来预测,北京在加强发现和隔离病人的工作后,随着夏季的到来,阳光中的紫外线会明显增强,通过空气和环境传播的危险就会减少,疫情也将逐渐得到控制。因此,老百姓不必过度惊慌。同时,人们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多到户外晒晒太阳,是非常有益的。
200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