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是怎样一种寄生虫?
血吸虫的学名是裂体吸虫,寄生人体的重要虫种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氏血吸虫及湄公血吸虫。
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其雌雄异体。雄虫粗短,平均体长16mm,呈乳白色。雌虫细长,前端纤细,平均体长20mm,虫体后部因肠管内充满被消化的血红蛋白而呈暗褐色;雌虫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两者合抱寄生于人及储存宿主牛、羊、猪、鼠、兔等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系统中。两性成虫体表部分或全部具有小结节或棘状突起,口与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虫体借吸盘吸附于静脉内壁,通过口与腹吸盘的一吸一离逆血流匍匐移行至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在该处交配产卵,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卵内含有毛蚴。
毛蚴分泌溶组织物质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导致周围组织炎症、坏死,并刺激肠蠕动加强,引起腹内压、血管内压变化,部分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混于粪中排出宿主体外,与水接触后在25℃~30℃的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浮游于水中,遇中间宿主钉螺时,即主动侵入螺体,经母胞蚴、子胞蚴系列的发育和增殖,最后陆续形成许多尾部分叉的尾蚴,分期分批逸出螺体,常浮于水面。尾蚴为血吸虫的感染阶段,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以口、腹吸盘附着皮肤,穿刺腺分泌溶蛋白酶类物质溶解皮肤组织,并迅速脱尾侵入皮肤转变为童虫。童虫经微血管或淋巴管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肺、左心进入体循环,其中部分到肠系膜静脉,随血流移行到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支,发育为成虫后再逆行到肠系膜静脉中定居。尾蚴侵入宿主24天后,雌虫开始产卵,一条雌虫每日产卵1000个左右,5周后宿主粪便中可出现虫卵。血吸虫在人体内可存活长达30年或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