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联合纳络酮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183例分析
山东医药 2000年第16期第40卷 经验交流
作者:张群生 王海燕
单位:张群生(济南铁路中心医院 山东济南250001);王海燕(招远市人民医院)
近年来,我们采用利巴韦林联合纳络酮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18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83例(治疗组),男120例,女63例,年龄3个月~12岁。其中病程初期(病程1~3日)88例(轻型1例,普通型68例,重型18例,极重型1例),病程极期(病程4~10日)95例(普通型61例,重型32例,极重型2例)。另取对照组175例,男110例,女65例,年龄3个月~13岁。其中病程初期65例(轻型3例,普通型54例,重型8例),病程极期110例(普通型77例,重型30例,极重型3例)。治疗前两组在年龄及临床资料等方面均具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降温、降颅压、防治呼吸衰竭、治疗惊厥抽搐等一般治疗。治疗组除以上治疗外采用利巴韦林10~15mg/(kg*d)静滴,连用5~10日。纳络酮0.01~0.015mg/(kg*d)静滴,2~3次/d,连用3~5日。两组患者治疗后10日进行治疗效果比较。
结果:两组初期及极期治疗比较见表1表2,两组初期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极期患者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
表1 两组初期治疗结果比较(d,x±s)
|
体温正常 |
意识恢复 |
脑膜刺激征消失 |
治疗组 对照组 |
4.06±0.28?
5.36±0.34 |
3.33±0.48△
4.31±0.64 |
4.24±0.40
5.47±0.39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表2 两组极期治疗结果比较(d,x±s)
|
体温正常 |
意识恢复 |
脑膜刺激征消失 |
治疗组 对照组 |
5.83±0.27△
5.67±0.31 |
4.32±0.38△
4.55±0.33 |
5.53±0.29△
5.33±0.32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论:利巴韦林系鸟苷衍生物,为单磷酸次嘌呤核苷(IMP)脱氢酶抑制剂,可阻断IMP转为鸟苷酸,从而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是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可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的浓度为血浆浓度的67%~115%。纳络酮是阿片受体纯拮抗剂,自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与阿片受体亲和活性最强的内源性物质是β-内啡肽后,纳络酮的应用有了新进展。乙脑昏迷患者内啡肽明显增加,纳络酮对内啡肽起抑制作用,可以促使患者神志清楚。此外纳络酮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通过抑制蛋白水解,稳定溶酶体膜,抑制脂质氧化,稳定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环磷酸腺苷含量等,改善细胞水平的代谢。
本结果显示利巴韦林和纳络酮早期应用治疗乙脑患者,可有效地抑制周围血液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复制,减少神经系统内啡肽的增加。从而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改善预后。但是病程极期的患儿脑实质炎质损害已形成,如再用利巴韦林和纳络酮治疗疗效甚微,与一般治疗无明显差别。因此认为利巴韦林联合纳络酮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在病程初期使用是目前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案之一。
2000-05-23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