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战区部分男性官兵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第4卷第5期
曹铁梅 韩宏妮 段瑛春 姬艳波 陈立忠 董端祥 李洪涛 王兵 张广印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流行病学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侵袭中轴关节为主、致残率较高的风湿病。为了解AS在我军中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其发病规律,达到早期诊断、早期防治,以提高我军战斗力的目的,我们对东北战区男性官兵20 068人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以驻东北地区流调当日在岗及住院男性官兵为研究对象,年龄17~40岁,来自15个省市地区,11个民族。其中步兵12 087人,炮兵5 270人,边防兵520人,空军903人,海军1 288人,共计20 068人,含两个月以内新兵2 585人。
1.2 抽样地域环境特征:东北地区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地处祖国北疆,东临朝鲜半岛,北临俄罗斯南疆,属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室内外温差大等特点。我们抽样选择长白山区的珲春、图们、延吉、敦化,平原地区的长春、四平、吉林、公主岭、大屯、阿城、哈尔滨,以及辽东半岛最南端、具有海陆气候特色的旅顺口,计12座城市、地区为抽样地点,基本代表东北地区的地域特征。
1.3 诊断标准:根据1997年1月在汕头大学举行的AS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协作组首届研讨会(简称汕头会议)所制定的早期诊断标准[1],即:X线骶髂关节炎≥3级或CT骶髂关节炎≥2级,且有以下临床表现之1项或以上者:①胸、腰、腹股沟、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适:②夜间痛或晨僵;③活动后缓解;④不对称性外周寡关节炎,尤其下肢寡关节炎;⑤足跟痛或其他肌腱附着点病;⑥虹膜睫状体炎。根据流调实践又自行制定可疑追踪标准。即X线骶髂关节炎较上述标准低一级而临床表现2项或以上者。
1.4 方法:由风湿科2名副主任医师及4名主治医师组成流调小组,采用张乃峥等参考美国风湿病学会(ARA)和WHO社区性控制风湿病规划(COPCORD)标准方法[2]。
第1、2期采用COPCORD询问表行询问过筛,于流调当日进行。重点包括:①有无脊柱尤其腰骶、臀部酸痛不适;②有无夜间痛剧或晨僵及活动后缓解;③有无排除外伤所致不对称性外周关节肿痛及足跟痛;④有无排除外界因素所致反复红眼;⑤有无家族史。
第3期对上述阳性反应者进行AS专科体检。重点检查:①骶髂关节定位试验;②骶髂关节压迫试验;③悬腿推膝试验;④“4”字试验;⑤改良Schober试验。
第4期对上述阳性者经综合判断后予以摄骶髂关节正位相、腰椎相;如其不足3级改变或可疑者予以双骶髂关节CT检查。上述检查由放射科主任医师盲法阅片,对于阳性者做HLA-B27检测(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法)。
最后由流调小组二级医师进行疾病诊断分类,确诊者填写流调病历(包括一般资料、血型、病史、体征、舌诊、脉象、HLA-B27检测,放射科资料等)。尚不符合诊断标准,但可疑者予以追踪观察。
2 结 果
2.1 调查率:①在第1、2期调查中,调查当日在位率为89%,共20 068人,有症状者6 243人,占31.1%。其中考虑良性关节痛者38.6%,考虑肌肉劳损者占21.1%;②第3期专科受检人数2 509人,受检率100%,凡AS专科体检呈阳者为可疑者,共242人,占受检者的9.65%;③第4期理化检查阶段,有60人因公不能进一步检查。有182人摄骶髂关节正位相,阳性率达72.5%(132人),其中腰骶部先天骨发育异常者61人,占46.2%;符合骶髂关节炎改变者56人,占42.4%,为进一步确诊行骶髂关节CT检查者29人,其中≥2期者28人,符合率为96.6%。有7人因公未检HLA-B27,实受检人数49人,其中阳性32人,阴性17人,阳性率65.3%。
2.2 患病率:根据诊断标准确诊AS者49人,其中晚期4人,可疑AS需追踪观察21人。调查结果显示AS在东北战区男性官兵患病率为2.44‰,其在各兵种、各年龄组、各兵龄及新老兵等患病情况见表1~2。
表1 不同兵种军人AS患病率
兵种 |
调查人数 |
患病人数 |
患病率(‰) |
步兵 |
12 087 |
27 |
2.23 |
炮兵 |
5 270 |
13 |
2.47 |
边防兵 |
520 |
2 |
3.85 |
空军 |
903 |
0 |
0 |
海军 |
1 288 |
7 |
5.43 |
共调查20 068人,确诊AS 49例,总患病率为2.44‰;各兵种患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7.585,P>0.05,但空军未发现病人,其中海军与空军单独比较,χ2=4.924,P<0.05,差异有显著性,其余相互间差异未达显著界值。
年龄≤20岁和>26岁两组AS患病率较高;入伍时间长者高于短者;AS患病率有随兵龄增加而上升趋势。≤20岁者AS患病率反而较高,考虑与入伍体检未行AS专科体检有关。
表2 不同年龄、兵龄、入伍时间者AS患病率
指标 |
调查人数 |
患病人数 |
患病率(‰) |
χ2值 |
年龄(岁) |
|
|
|
|
≤20 |
6 244 |
28 |
4.48 |
|
21~ |
7 799 |
11 |
1.40 |
|
24~ |
3 861 |
2 |
0.51 |
21.37** |
>26 |
2 164 |
8 |
3.70 |
|
兵龄(年) |
|
|
|
|
≤2 |
12 605 |
18 |
1.43 |
|
~4 |
5 455 |
21 |
3.85 |
15.07** |
>4 |
2 008 |
10 |
4.98 |
|
入伍时间(月) |
|
|
|
|
新兵(≤3月) |
2 585 |
1 |
0.39 |
|
老兵(>3月) |
17 483 |
48 |
2.75 |
5.14 |
注:P<0.05,P<0.01 |
表3 49例AS不同血型和首发关节者HLA-B27阳性率
指标 |
例数 |
HLA-B27 |
χ2值 |
阳性数 |
阳性率(%) |
血型 O |
18 |
9 |
50.0 |
|
A |
14 |
12 |
85.7 |
4.507 |
B |
12 |
8 |
66.7 |
|
AB |
5 |
3 |
60.0 |
|
首发关节 外周关节 |
31 |
22 |
71.0 |
1.194 |
中轴关节 |
18 |
10 |
55.6 |
|
注:P均>0.05,说明血型及首发关节与HLA-B27差异无显著性 |
3 讨 论 本组调查对象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军人人群,是一个缩小的国人男性样本。他们均经体检合格而入伍,而AS的患病率为2.44‰,尚有可疑追踪观察21人,占1.05‰,其中已进入中晚期者4人,说明AS是一种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流调有如下认识。
3.1 早期诊断标准急需确认: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研究是流行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选择诊断标准时发现,1984年纽约标准并不能早期诊断AS,按此标准病程多在2年以上,病情进入中晚期,失去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1997年汕头会议所拟定暂时诊断标准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通过流调我们建议在临床表现中应增加“颈背部酸痛、不适”一项。
3.2 风、寒、湿为致病因素:祖国医学十分重视风、寒、湿三因素对人体致病的作用,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学说,AS的临床症状属于痹证范畴。由于军人特殊使命,决定他们有更多地感受“风、寒、湿”的机会,兵龄越长,机会越多。调查结果明确显示,患病者潮湿与寒冷的生活环境以及“阴雨天及遇寒冷加重”的主诉,都足以说明寒与湿对AS发病的重要作用。风、寒、湿的环境可作为激发条件促使发病。
3.3 HLA-B27检测不是金标准:本调查对象均为AS好发年龄的人群,确诊的AS,HLA-B27阳性率为65.31%,较国内报告低。流调中我们对HLA-B27阴性者的诊断持非常慎重的态度,在前述诊断标准之上,临床表现2项以上,有明显专科阳性体征,CT肯定为≥2级骶髂关节炎,由风湿科、放射科3名以上高级职称人员盲法阅片及会诊而确认。对于低阳性率原因分析:①可能与HLA-B27相应的亚型有关,本试剂不敏感;②可能与委托单位试剂保存条件有关,造成部分失效;③可能是HLA-B27在中国人群中阳性率并不高。我们认为对AS的诊断应重视临床表现、客观体征及骶髂关节炎的客观证据。
3.4 重视与先天性骨发育异常的鉴别:如骶椎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骶骨发育异常等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与AS十分相似,主要靠X线鉴别。晨僵、活动后疼痛减轻及遇寒湿加重等症状不如AS明显,可在无X线检查条件下做为鉴别要点。
3.5 对部队工作几点建议:①在征兵体检工作中要重视AS的家族史询问;重视青年男性腰骶部疼痛病因的追查;重视专科查体;增加骶髂关节X线片检查项目,以剔除先天性骨发育异常及早期AS患者入伍。②改善军人生活环境,在防潮湿、防寒冷方面下功夫。③改革训练方式。从人体功率学角度[3]改变特殊兵种、工种刻板式局部训练及工作姿势,向全身性多关节、肌肉运动式发展,防止局部肌肉、关节失去生理平衡及损伤。
曹铁梅(130062长春,解放军208医院中医风湿科)
韩宏妮(130062 长春,解放军208医院中医风湿科)
段瑛春(130062 长春,解放军208医院中医风湿科)
姬艳波(130062 长春,解放军208医院中医风湿科)
陈立忠(130062 长春,解放军208医院中医风湿科)
董端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教研究室)
李洪涛(130062 长春,解放军208医院中医风湿科)
王兵(130062 长春,解放军208医院中医风湿科)
张广印(130062 长春,解放军208医院中医风湿科)
参考文献
1,曾庆馀,肖征宇.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协作组研讨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1997,37:52.
2,Wigley R,Muirden KD.Rheumatic disease in a Philippine village Ⅱ:a WHO-ILAR cOPCORD study,phase Ⅱ and Ⅲ.Rheumatol Int,1991,11:157.
3,张乃峥,Wigky RD,曾庆馀,等.中国风湿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