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知识和防止
近年来,“亚健康”一词频频出现在一些医学杂志和健康读物上。
那么什么是亚健康呢?
50年前,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无疾患,身心适应力良好,社会适应力强。
然而在实践中,专家们发现它对健康的要求太苛刻,仅有不到5%的人能达到这一标准。
于是,近年来专家们建议稍稍放低标准,除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外,心理和社会方面能良好适应就可看作健康。
但国内外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能符合该标准的人只有15%左右。打个比方,如果健康和疾病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突出部分就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之间的过渡,即亚健康。 亚健康包含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
与健康紧邻的可称为“轻度身心失调”,它常表现为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约占人群的25%—28%。
这种失调者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已呈现出发展为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人群中,这种状态超过1/3,他们除了表现为心身失调外,还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
另有约10%的人处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即“前临床”状态,指已有了病变,但症状还不明显,但从健康驶向疾病,“生命列车”一旦启动,常常向前行,所不同的是“行进”速度的快慢。
警惕“灰色状态”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话说明一个道理,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紧张、竞争激烈,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被称为“灰色状态”,的次健康症状,在一些人身上表现出来,尤其是中青年龄段的人群表现得更为突出,有的已影响到学习、工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所谓“灰色状态”即是目前医学界流行的新的理念。
指人体的活力下降,适应能力逐渐降低,抗御疾病的免疫功能紊乱。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人体的“灰色状态”无明显疾病症状,具体说就是人整天精神紧张、郁闷、浑身乏力,无食欲、工作效率低下,对前途、人生失去信心……这种虽说不算病的“状态”,却对人的正常工作行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至少说是导致工作时的精神状态不佳,从而影响工作质量。这样的例子随处可拾。 省内某高校35岁的青年讲师刘某近来感觉浑身疲惫无力,备课也时常走神,上课给学生讲课也心不在焉,妻子怀疑他得了什么病,领着他到医院检查,结果,没有任何病症。心理专家告诉这位青年讲师,这种症状就是那人体的“灰色状态”,已经显现出不健康的因素了。
比这更糟的还有,省直某机关司机小张今年32岁,每天给领导开车,车来车往倒也没觉得怎样。但这段时间以来,却明显感觉体力下降,没干什么活,总想瞌睡,昏昏沉沉,陷入无力的苦恼之中。据省内医学专家介绍:这种不健康的“灰色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久而久之会导致人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器质性病变。
这种“灰色状态”说到底就是一种不健康、因此医学界也称其为“亚健康”,它的直接“发病”原因尽管目前没有统一说法,但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负担过重应该是主要原因。因此,根除人体的“灰色状态”首先要从治本上下功夫,从心理上、身体上寻求解决办法。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人们走出“灰色状态”阴影的首要条件,而自身的调解显得更为重要。据不完全统计,走入这种“灰色状态”的中青年人群中大多数是属于知识层面的脑力劳动者,而专家认为,这一层面的人素质相对较高,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摒弃孤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心情愉悦始终伴随着整个人生。
“灰色状态”由于其不健康的隐蔽性,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然而从真正意义的健康角度审视,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因为这种朦朦胧胧的“不健康”因素,会涣散人的意志,久而久之还会让人的身心健康大打折扣,为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亚健康者:调整胜于补
如果已明确知道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应该怎么办呢?
是否需要及时进补?专家认为,对亚健康者来说,最重要的在于调整。
长期以来,社会形成一种共识:身体差了就需要“补”,再加一些厂商的宣传,目前很多人对亚健康状态纠治的理解就是服补品,其实这是错误的,过去,处于营养不良、虚弱状态的人比较多,而现在已经很少了。大多数人是由于紧张、压力、心理应激,再加上营养过剩,代谢失常;才促成亚健康。
因此对亚健康者来说,重要的是“调整”而不在“补”,要调整代谢,调整心脑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调整心身功能状态,一味滥补有害无益。 亚健康的行为调整 从本质上说,亚健康与不良生活及行为密切有关。研究表明,具有过强抱负、过强敌意感的人,最易处于亚健康状态。
而对这部分人群而言,75%可以完全转变,具体办法是:
①记录易致急躁的事例,找出原因,每周核对。
②听别人的讲话,学会保持安静,不打断。
③放弃同时做几件事的习惯。
④要等候(如排队)时,不妨带本书。
⑤长时间工作中稍作停顿。
针对敌意感和好胜心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纠治:
①理解别人,淡化对他人“冒犯”自己的敏感性;
②学会感激人,说话时看对方;
③学会向所有认识的人微笑;
④出现分歧时,不要肯定自己是对的,不妨先检讨自己;
⑤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性活动等等。 亚健康的心理调整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提出一个新概念即人体的“第三状态”,它是指一个人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其主要个人感觉是焦虑、烦躁、失眠、头痛、健忘、心悸等。
因其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故又称为“亚健康状态”、“灰色状态”及“半健康人”等。本状态者虽经临床各项检查却均正常。
其中部分人可自愈,另一部分可发展为某种疾病。医学界认为本状态虽不是疾病但却属于心身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应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去掉不良生活行为,树立正确人生观及加强体育锻炼等来加以纠正。
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凡第三状态者所有的不适感均属于神经心理范畴,客观上很难看出这个人有何症状表现,但其发展严重时确可影响工作、学习及人际关系,因此应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都会遇到各种生活当中的应激刺激,刺激也是一种信号并可通过大脑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应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虽对人的作用较密切,但更主要的是人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和自我心理适应与调节如何,如应激可来自生活中的失恋、丧偶、离婚及退休、子女离家、人际关系紧张、自尊心受挫等。也可以来自落榜、失业、工作过累等。
也有少数可来自环境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医学研究证明,各种应激与刺激均通过人体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及乙酰胆碱等起作用,经过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作用,使内分泌及代谢发生改变,甚至还可影响人体免疫力。
以上过程也并非每个人都一样,这由于每个人对遭遇应激的认知和评价不同。如同样是落榜、下岗或失恋,它对一些人可能引起沮丧、悲伤或失望,但对另一些人来讲却能从中吸取教训,重整旗鼓成为奋发图强的动力。
因此要想使自己不处于第三状态就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及时做好自我心理平衡。 树立正确人生观:有人热衷于道听途说,偏爱听不正确消息。自己过于重视负面反应及事件并与自己不满意之事联在一起,看社会是灰色的,对自己前途感到迷惘、惆怅、意志消沉并由此而产生对某些事物的逆反心理。
树立正确人生观是改变第三状态的主要动力,平时要端正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价值取向。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观念。把眼光放远,心胸放宽,感到为社会主义做贡献无比愉快和幸福,你就会心胸坦荡、无怨无悔达到心身完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