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话冻疮
健康世界 1998年第11期第0卷 临诊随笔
作者:王 灿
冻疮是长时间或间断在5~10℃的低温、潮湿的条件下生活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常可反复发病。如果缺乏运动、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良、鞋袜过紧、局部潮湿多汗、营养不良、贫血等,均可成为其诱因。
冻疮的发生是由于冷刺激的直接作用,使皮下血管痉挛,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氧及细胞受损,血浆外渗引起水疱,体液渗出引起局部水肿。
冻疮好发于耳郭、鼻尖、手指、足跟、足背等处,特别是手背外侧、足背外侧更易发生。常对称分布,病程缓慢,可绵延数周至数月,气候转暖可自愈。次年冬季常再发。本病多发生在深秋初冬和早春时节,常见于儿童、妇女或久坐不动、周围血液循环不良者和工作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中的人。
起病初期表现为局部瘙痒红斑或紫色肿块,界线不明显,触之冷凉,压之退色,压力解除后,红色缓慢恢复,提示局部血流不畅。此时如注意保暖,损害可数日消退。重者肿胀加剧,可发生水疱、溃疡糜烂。迁延不愈的冻疮局部呈紫色,有散在硬结。但不出现组织坏死;治愈后患处皮肤对冷敏感,严重冻疮可遗留疤痕。
冻疮应与轻度冻伤相区别。轻度冻伤发生在0℃以下冷而干地区,有冻结史,先麻木后疼痛,一般不复发,用40~42℃温水快速融化复温,是治疗冻伤早期(冻结期)最有效的方法。而冻疮是发生在0℃以上,没有组织冻结史。预防的重点是寒冷季节注意保暖,要求室温保持在15℃以上,相对湿度在50%左右。潮湿的手套及鞋袜应及时更换或烤干,鞋袜不可过紧。汗脚不宜穿胶鞋,因胶鞋透气性差,出汗后易使脚潮湿。多汗者洗手、洗脚后,可外用止汗粉,以保持手脚干燥。
坚持户外锻炼,手足易冻部位可在每天入睡前用热水浸泡,清早用冷水洗手、洗脸、擦干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耐寒能力及冷适应。
易受冻部位,可搽凡士林或其他油脂类,以保护皮肤。
冻疮一旦发生,治疗的关键是摆脱湿冷环境及湿冷作业环境,保持冻疮局部温暖和干燥,否则治疗难以奏效,并易复发。冻疮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环境改善了,不治也会好。
冻疮的治疗原则是消炎、止痒,促进血液循环。半破溃者用1%呋喃西林霜(个别人有过敏现象)或2%新霉素霜剂涂搽患部,也可用各种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的理疗器。对已破溃者,首先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创面,外用5%硼酸或10%鱼石脂软膏或05%新霉素软膏或20%紫草软膏涂敷,用无菌纱布包扎。
冻疮酊:黄柏、桂枝各30克,当归、干姜各25克,红花、冰片各5克,干尖辣椒10个,用95%酒精500毫升封盖浸泡15~20天,去渣用治疗,凡有冻疮史者,用上药提前涂搽7~10天后,一般不再发生冻疮。涂搽时,先将患处用温开水洗干净,待干后,再用消毒棉球蘸药涂搽即可,每天2~3次。
桂苏酒:取桂枝、苏木各100克,细辛、艾叶、当归、生姜、花椒各60克,辣椒6克,樟脑30克,用75%酒精3000毫升浸泡7天以上,用棉球蘸药搽患处,每日3次。此方去樟脑、酒精,有皮损者去辣椒,水煎洗患处效果较好,并可起到预防冻疮作用。
作者简介:王灿,沈阳医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邮编:沈阳110031)
200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