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初二男生:面对肝癌,将来我要读博士
也许,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也不是一个给人带来强烈冲击力的场面;我们记录的,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广州男孩的故事。然而我们相信,这个故事足以让您泪流满面,让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题记
面对肝癌,我仍然能扛
踏进广州慈善医院的住院区,我们看到了病房里一张清秀白皙的花季少年的脸。少年叫郑志新,一个月前是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中学初二(6)班一个健康快乐、品学兼优的学生,虽然三年前父亲过世了,虽然一字不识的母亲只能靠每天“走鬼”卖红薯来维持生计,虽然进入了低保线的这个家庭每个月只能领到600余元,然而这一切都不妨碍他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热爱同学,以最快乐的方式品味着花样少年的欢欣。志新说,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博士。
然而,命运把他孤独地抛在了病魔之前。三年前亲爱的爸爸因为肝癌走了,三年后的除夕之夜,剧烈的腹痛也给他带来了同一个确诊结果——他患上了晚期肝癌,医生说他的生命也许在半年之后就会凋谢。
心愿:将来我要读博士
志新躺在病床上,刚打过止痛针的他表情看起来仍然很痛苦。记者问他感觉如何,“很痛。不过痛过了,我便会觉得自己肯定会好!”此时,医院的护士提着计费器走进来,告诉志新最近加了多少餐饭,用了哪些钱,还要补缴47元的伙食费。志新一手按着剧痛的小腹从病床上坐起来,接过护士手中的账单,算了算,然后从枕头下拿出计费卡交给了护士。母亲喃喃地说,他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靠这个懂事的大儿子。
和志新聊天时,母亲一直坐在旁边,也许是怕母亲知道,志新坚称他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医生说,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我相信我一定能好的。我想下个学期就能够回学校上学了。我真的很喜欢读书。将来我要读博士,这是我最大心愿……”志新笑着,一直看着妈妈说。
医生:更多的是尊重不是同情
其实,志新的病情很重。外科主任任东林告诉记者,目前他明显的肝脏肿大已将整个腹腔塞得满满的,“甲胎蛋白”指数则高出正常人数千倍。任主任一脸沉重:“这样的情况根本就没有办法做手术,只能通过介入治疗或是换肝才有一线希望可以挽留他的生命。”他说,志新患上的是原发性肝癌,是“癌中之王”,不经治疗半年内基本上就会死亡。但是由于经费问题,医院无法开展进一步的治疗,目前只能帮他止痛和维护肝功能,不过即使是这样,也要400~500元一天,如果是要进行介入治疗,一个月估计要花费上万元。
任主任说,行医多年,早看惯了病魔肆虐,但这个孩子让他感觉不一样:“他不太愿意打止痛针,他总希望靠自己咬咬牙能挺过去,这样就可以省一点医药费。我从心底里尊重这个只有15岁的孩子,而不是同情。”
老师:能教上这样的孩子是幸运
班主任何老师一说起这个孩子就忍不住满脸热泪,志新是她从教17年来见过的最优秀的学生,学校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识这个优秀的穷孩子,她把能教上志新这样的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幸运。志新是班长,和班里的同学感情很好,入院才几天信笺就像雪片般飞来。
志新说他最近经常想起爸爸,他觉得自己现在特别能体会爸爸当时那种痛苦。
“会不会觉得命运特别不公平?让你受这么多磨难?”记者问他。“不会,你看这病房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志新说得淡淡的。
记者手记
面对这样一个少年,我们无法不被打动。当生命的张扬用这种极端悲剧化的形式展现时,那种震撼力无法抵挡。尽管已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了,我仍然有点尴尬地落下热泪。
15岁的男孩,他的天空应该是蓝色的;15岁的男孩,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博士;15岁的男孩,应该飞驰在篮球场上展现自己的丰姿,接受别人的喝彩;15岁,所有在这个年龄有过美妙回忆的人们也许都不能体会这个因为剧烈疼痛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的男孩是怎样的心情。
这个在苦难中挣扎了十几年的孩子孤独地站在了死神面前,尽管疼痛压弯了他的脊梁,但是他必胜的信念却让记者泪流满面。也许他不能打赢这场战争,但是他一定会赢得我们的尊重,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邱瑞贤 胡亚平 颜晓明)
2004.01.12
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