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维生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肿瘤 1999年第2期第19卷 医疗研究
作者:朱正秋 张德中 李蓉蓉 萧树东
单位:朱正秋(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徐州221002);张德中 李蓉蓉 萧树东(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
关键词:维生素;胃肿瘤;癌前状态;胃粘膜;胃液;幽门螺杆菌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维生素对肿瘤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特别是抗氧化维生素A、E和β-胡萝卜素(β-C)可减少食管癌及其异型增生的发生[1],有人对7个国家16个队列的人群进行食物中抗氧化维生素含量与胃癌发生率的研究,随访25年,发现维生素C摄入量与胃癌的发生呈负相关(r=-0.66,P=0.01)[2],动物实验证明β-胡萝卜素可延长鼠前胃癌的发展[3]。
既往有关胃癌与抗氧化维生素的研究多局限于癌症高发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外周血维生素浓度的测定。设想胃粘膜是胃癌的始发场所,通过对局部的维生素浓度测定,对评价抗氧化维生素在防治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将具有更直接的意义。故对胃癌及癌前状态患者的胃粘膜、血清、胃液抗氧化维生素浓度予以测定,发现抗氧化维生素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对其作一初步探讨。
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
1996年3~6月间在本院接受胃镜检查者88例,其中男性51例(32~74岁,平均46岁),女性37例(15~57岁,平均44岁)。病理组织学检查浅表性胃炎(CSG)20例,球溃疡(DU)10例,萎缩性胃炎(CAG)28例,胃溃疡(GU)12例,胃癌(GC)18例;88例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60例。
二、方法
1.病人禁食12 h,胃镜常规操作,从活检孔插入清洁干燥塑料管抽吸胃液4 ml。窦部钳取粘膜组织6块,其中2块作病理,4块供检测用。出镜后采静脉血4 ml。
2.标本处理 血及胃液标本离心(3000 r/min)10 min,取上清液待测。胃粘膜组织称量记录湿重,以红细胞破碎液1.2 ml制成匀浆。
3.丙二醛(MDA)测定 粘膜及胃液的样本准备、检测流程均按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制剂公司)说明书进行。结果按所给的公式计算。
三、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用±s表示。所有数据经microsoft excel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血清维生素的变化
GC组维生素C含量较CSG低,其它维生素浓度未见明显改变(见表1)。
二、胃粘膜组织内维生素变化
GU,GC的粘膜组织中β-C,Vit C浓度较CSG低,尤以Vit C为显著(见表2)。
三、胃液的维生素C改变
胃液中维生素C含量CAG,GU,GC较CSG明显低(见表3)。本法胃液中只测得为维生素C。
四、Hp阳性者胃液Vit C、MDA、pH的改变
Hp阳性者胃液中Vit C浓度较阴性者低,而MDA却显著增多,对pH的影响,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高低之差(见表4)。
表1 血清维生素含量变化(mg/l)
|
例数 |
Vit A |
Vit E |
Vit C |
β-C |
CSG |
20 |
0.43±0.09 |
7.02±2.85 |
6.35±2.19 |
1.19±0.53 |
DU |
10 |
0.42±0.21 |
7.60±3.13 |
6.34±1.25 |
1.25±0.20 |
CAG |
23 |
0.42±0.21 |
7.73±2.61 |
6.45±1.04 |
1.03±0.25 |
GU |
12 |
0.43±0.17 |
8.56±3.92 |
6.28±1.64 |
1.76±0.14 |
GC |
18 |
0.43±0.13 |
7.34±2.15 |
5.43±1.22* |
1.16±0.21 |
与CSG相比*示P<0.05
表2 胃粘膜内维生素含量
|
例数 |
Vit A(×10-3ng/mg) |
Vit E(×10-3ng/mg) |
Vit C(ng/mg) |
β-c(ng/mg) |
CSG |
20 |
6.32±2.31 |
18.26±3.72 |
101.22±9.54 |
4.96±1.17 |
CAG |
28 |
6.15±2.79 |
17.89±4.33 |
115.96±8.40 |
4.85±2.25 |
DU |
10 |
6.43±2.46 |
17.58±4.38 |
117.09±11.29 |
4.08±2.11 |
GU |
12 |
5.97±2.60 |
17.47±3.53 |
70.72±8.66** |
3.79±0.96* |
GC |
18 |
5.67±2.03 |
17.81±3.07 |
59.30±7.44** |
3.54±1.83* |
与CSG比,**示P<0.01,*示P<0.05
表3 胃液中维生素C含量(mg/L)
|
例数 |
Vit C |
CSG |
20 |
6.99±2.36 |
CAG |
28 |
4.10±1.03** |
DU |
10 |
6.58±2.25 |
GU |
12 |
4.83±2.24** |
GC |
18 |
4.17±2.20** |
与CGS比,**示P<0.01
表4 Hp对胃液Vit C、MDA、pH的影响
|
Vit C(mg/L) |
MDA(nmol/ml) |
pH |
Hp(+) |
4.04±1.73**
(n=20) |
6.31±4.72**
(n=20) |
3.53±1.90
(n=15) |
Hp(-) |
6.91±2.14
(n=15) |
3.75±1.63
(n=15) |
2.84±1.51
(n=15) |
与Hp阴性相比,**示P<0.01 讨 论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在其治疗方面已取得可喜进步,并有大量病人从中受益,但有效的早期预防值得人们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蔬菜和水果消耗量的增加,胃癌的发生呈下降趋势[4,5]。近年来抗氧化维生素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
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也是胃癌前状态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胃癌高发区更为多见,其特征为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并常伴有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慢性胃溃疡(GU)是否会癌变?其癌变率为多少?目前尚未统一看法,但晚近的动物实验诱癌研究的动态观察支持GU癌变的观点,认为癌可以发生于溃疡边缘反复损伤和修复的粘膜,注意到溃疡边缘常伴有萎缩性胃炎及重度异型增生[6]。Hp感染被认为是胃窦胃炎的主要病因。按照Correa提出的模式: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虽然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Hp感染作为胃癌的高危因素已达成共识。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外周血的抗氧化维生素浓度改变不大,而主要改变在粘膜组织和胃液中,与国外报道一致[7,8],再一次证实血清中抗氧化维生素的浓度并不总能反映组织中的改变,局部变化比血中变化更明显。因血清及组织中β-胡萝卜素含量较少,难以作准确分析,故本文就还原型维生素C的浓度与癌前状态的关系予以探讨。
有研究显示维生素C在胃窦部粘膜中浓度最高,提示该区域是浓缩和分泌维生素C的主要场所[9]。萎缩性胃炎时,由于幽门腺的萎缩,不仅可直接使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降低,还可以通过间接途径,即胃酸分泌减少,致胃腔内pH值升高而使还原型维生素C转化为无活性的脱氢维生素C。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Hp阳性者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较阴性者低,可能既存在着粘膜分泌减少,也存在消耗过多。由于炎症细胞浸润,致使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削弱了维生素C的分泌,或有部分维生素C在窦部粘膜内降解[10]。另一方面Hp可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生成大量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使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死亡增加;使核酸、染色体分裂,细胞分化异常;使蛋白质、酶类活性丧失,细胞增殖异常。维生素C作为抗氧化剂可提供电子使自由基还原[10,11],造成维生素C消耗增加。由于自由基的半衰期很短,难以准确检测,通过MDA的检测可间接反映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水平,本实验提示了在Hp阳性者MDA浓度增加。在Hp根除后可观察到粘膜MDA水平明显下降[11],提示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反应在组织损伤中的作用,维生素C正是通过限制自由基介导的损伤而发挥其作用。
维生素C另一重要作用是改变化学致癌剂的性质,抑制内源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和减少亚硝酸盐合成[7,9,11]。食物中的硝酸盐可在唾液和胃液内还原成亚硝酸盐,而食物中的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可产生二级胺,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在胃内合成亚硝基化合物。而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作用,能将亚硝酸盐还原成氧化氮。
pH值决定了维生素C的活性。本组的资料显示Hp感染者胃液的pH较Hp阴性者高。这一环境下还原型维生素C即可转化为无活性的脱氢维生素C,当Hp根除后此时pH降低的脱氢维生素C又可转化为还原型维生素C[12]。有资料显示胃酸缺乏症患者的胃液中胃酸浓度极低,若将维生素C与这些病人的胃液于体外温育,维生素C很快消失[8],可能与其转化有关。pH升高的另一负性作用是使细菌繁殖,后者可催化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增加了胃内致癌物的浓度。
总而言之,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癌前期已有抗氧化维生素特别是局部维生素C浓度的变化。维生素C的抗癌机理主要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其次为清除亚硝酸盐,减少内源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若能在癌前期给予一定量的维生素C增补,或可防患于未然。
第一作者简介 朱正秋,女,硕士,讲师,主治医师。
参 考 文 献
1 Li JY,Taylor PR, Li B, et al. Nutrition in prevention trials in Lin Xian,China:multiple vitamin/mineral supplementation,cancer incidence,and disea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adults with esophageal dysplasia.JNCI,1993,85:1492
2 Cipriani F,Buiatti E,Palli D.Gastric cancer in ltaly,Ital J Gastroenterol,1991,23:429
3 Azuine MA,Goswami U,Kayal JJ, et al.Anti-mutagenic and anticarcinogenic effects of caratenoieds and dietary palm oil.Nutr Cancer,1992,17:287
4 李蓉蓉,朱舜时,顾伟齐.血浆、外周血白细胞及胃粘膜维生素的测定.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4,9:220
5 冯 骆,王秀玲,傅 明,等.维生素A酸诱导的癌细胞分化基因的克隆,中华医学杂志,1990,70:228
6 Davles G,Simmonds N, Stevens T, et al. Mucosal reactive oxygen metabolite production in duodenal ulcer disease.Gut,1992,33:1467
7 Bernardo R,Jennifer C,Elizabeth T, et al. Vitamin C concentration in gastric juice before and after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Am J Gastroenterol,1994,4:523
8 Zhang L,Willian J, Chen W, et al. Serum micronutrients in relation to precancerous gastric lesions.Int J Cancer,1994,56:650
9 Waring AJ,Orake IM,Schorah GJ, et al. Ascorbic acid and total vitamin C concentration in plasma,gastric juice and gastrointestinal mucosa:effects of gastritis and oral supplementation.Gut,1996,38:171
10 萧树东,江绍基主编.胃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59
11 Masahir OA,Toshio K,Motosugu K, et al. Possible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early gastric cancer.Cancer,1994,11:2691
12 Lars E,Olof N,Resnhold B, et al. Nutrients and gastric cancer risk. A population 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Sweden. In J Cancer,1994,57:638
(收稿:1998-03-13 修回:199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