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切除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护理
实用护理杂志 2000年第2期第16卷 专科护理
作者:尤秀丽 费月华
单位:尤秀丽(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胸心外科,上海 200003);费月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胸心外科,上海 200003)
中图分类号:R735.1;R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780(2000)02-0023-01
我科自1997年3月~1999年3月所收治的330例食管癌患者中,有185例行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三切口),其中23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2.4%。经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现将有关护理工作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的23例中,男18例,女5例;年龄42~67岁,平均53.3岁。食管上段癌4例,中段12例,下段7例。病理诊断均为鳞癌。吻合口瘘发生的时间在术后2~8d,平均4.5d。9例行预防性空肠造瘘术,14例于吻合口瘘发生后2~4d行空肠造瘘术。颈部伤口愈合的时间为12~32d,平均18d。23例均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术后密切观察,尽早发现吻合口瘘的发生: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特别是可能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的患者,术后应给予密切观察。观察的侧重点为体温、情绪和颈部伤口。本组23例患者中有20例于术后4~5d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并出现烦躁不安、多汗、失眠等。检查颈部伤口可见局部红肿、压痛、皮下气肿,这提示发生了颈部吻合口瘘。此时应尽快采取措施,切口伤口引流。20例出现体温、情绪方面异常的患者中,有17例及时检查并处理了颈部伤口,结果于吻合口瘘发生后18d左右愈合。有3例由于观察不够细致,对患者出现的异常改变未能及时处理,结果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延长,平均达1个月。伤口延迟愈合的原因考虑为吻合口瘘发生后,局部分泌物增多而未能及时引流,引起组织张力增高,血液循环障碍,感染加重。这一结果表明,术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吻合口瘘的发生并及时处理,是保证伤口尽快愈合的前提。
2.2 颈部伤口护理:颈部伤口必须充分引流,及时冲洗,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本组23例中有11例瘘口较大,脓臭分泌物较多,我们采用利凡诺尔液湿敷,每日换药2~3次,效果较好,4~5d后分泌物明显减少,再改用洗必泰液冲洗。其余12例瘘口较小,直接用洗必泰液冲洗换药,每日1~2次。经过上述处理后,大多数伤口于瘘发生后10~12d呈现出良好的愈合状况,肉芽组织较为新鲜。有3例于瘘发生后3周伤口愈合状况好转。此时再分别辅以红外线局部照射,促进血液循环,伤口均顺利愈合。
2.3 营养护理
2.3.1 空肠喂养:颈部吻合瘘的患者无法经口腔进食,本组23例均行空肠造瘘术,进行空肠喂养。与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相比,采用空肠喂养价格较低廉,更符合生理需要,实验室监测项目较少,导管有较大灵活性,不易堵塞,且并发症较少。本组23例均采用持续滴入的方法,滴入的要素营养液为我院营养科配制,每日滴入总量2500~3 000ml。营养液经加温后滴入造瘘管,开始时速度宜慢,约300ml/h,逐渐加快至500ml/h。采用空肠喂养后,每周需复查2次电解质、肝肾功能,根据具体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有12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等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后缓解。
2.3.2 空肠造瘘管的护理:造瘘管给予确实固定,严防滑脱。定期消毒造瘘管管口和外壁。冲洗造瘘管管腔,防止堵塞。空肠喂养完毕后,将管口妥善包扎,防止污染。腹部皮肤接触造瘘管处给予氧化锌糊剂涂擦,防止皮肤破损。
3 体会
我们通过对23例颈部吻合口瘘患者的护理,总结出以下体会:(1)术后密切观察体温、情绪及颈部伤口的变化,尽早发现吻合瘘的发生,是保证伤口尽快愈合的前提。(2)对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的患者,应加强心理、颈部伤口和营养3个方面的护理工作,消除其病理情绪,处理好颈部伤口,保证全身营养供给,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复。
作者简介:尤秀丽(1971~),女,上海人,护士长,护师,大专。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现工作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胸心外科。
收稿日期:199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