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ras癌基因、p53抑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研究
中国肿瘤临床 2000年第2期第27卷 论著选登
作者:白元松 张秀梅 卢振霞 侯治富
单位:白元松(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血液、肿瘤科 长春市130031);张秀梅(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血液、肿瘤科 长春市130031);卢振霞(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血液、肿瘤科 长春市130031);侯治富(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血液、肿瘤科中心实验室 长春市130031)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的变化过程。其中癌基因突变激活及抑癌基因失活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K-ras癌基因激活和p53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法同时检测了大肠癌K-ras、p53基因突变,旨在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大肠癌的发病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50例大肠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均为本院外科于大肠癌根治术中取材,同时以病变旁的正常大肠粘膜作为对照,标本离体后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全部标本均经病理诊断证实。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化疗或放疗。
k-ras、p53基因引物由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心实验室合成。其序列见表1。常规酚-氯仿法抽题基因组DNA。PCR-SSCP按Chaubert等方法进行。
表1 K-ras基因第1外显子、p53基因第5~8外显子引物序列
基因 |
外显子 |
引物序列 |
扩增片段长度(bp) |
K-ras |
exon1 |
5′-GGCCTGCTGAAAATGACTGA |
182 |
3′-CGTATAATGACCACGTCCTG |
|
p53 |
exon5 |
5′-TCTGTTCACTTGTGCCCTGACTTTC282 |
282 |
3′-ACCCTGGGCAACCAGCCCTGTCGTC |
|
exon6 |
5′-CAGGGCTGGTTGCCCAGGGTCCCCA |
221 |
3′-ACTGACAACCACCCTTAACCCCTCC |
|
exon7 |
5′-CTCCTAGGTTGGCTCTGACTGT |
167 |
3′-GAGGCTGGGGCACAGCAGGCCAGTG |
|
exon8 |
5′-TAGGACCTGATTTCCTTACTGCCTC |
236 |
3′-AACTGCACCCTTGGTTCTCTCCACC |
|
2 结果
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中K-ras、p53基因有否突变,同时以每例标本的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扩增后均得到特异性产物。结果发现,50例癌组织标本中,22例发生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4%。在所观察的第5~8外显子中,第5外显子5例突变,第6外显子7例突变,第7、8外显子各5例突变。50例中23例发生K-ras基因第1外显子突变,突变率为46%。其中9例同时存在p53基因和K-ras基因突变。K-ras或p53基因突变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癌肿的部位、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K-ras和p53基因协同突变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两种基因均无突变者(P<0.05)。K-ras和p53均发生突变的淋巴结转移率也高于只有一种基因突变的淋巴结转移率,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见表2。
表2 K-ras癌基因和p53抑癌基因协同突变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
基因改变 |
例数 |
伴淋巴结转移例数(%) |
K-ras(-)p53(-) |
14 |
3(21.4) |
K-ras(-)p53(+) |
13 |
5(38.5) |
K-ras(+)p53(-) |
14 |
5(35.7) |
K-ras(+)p53(+) |
9 |
7(77.8*) |
*K-ras(+)p53(+)组与K-ras(-)p53(-)组比较P<0.05
3 小结
K-ras基因突变在大肠癌遗传学改变中最为重要,其中第12位密码子是大肠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这种突变通常是错义突变,结果使第12位密码子的甘氨酸被另一种氨基酸所替代。本组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包括第12、13位密码子在内的K-ras基因第1外显子,结果表明,50例大肠癌中23例(46%)存在K-ras基因突变,这与Vogelstein等的报道(47%)基本一致。说明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K-ras基因的改变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p53基因突变见于50%以上的人类肿瘤,突变位点分布较广,但175、213、245、248、249、273和282是突变热点,这些位点正好位于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第5~8外显子结构域。本文设计了第5~8外显子特异的PCR引物,以肿瘤组织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p53基因在大肠癌中的突变率各家报道不一,从70%至22%不等,本组50例大肠癌p53基因突变率为44%,接近文献平均值。且大肠癌中广泛存在p53基因5、6、7、8外显子突变,它们之间的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本组伴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共20例,其中7例存在K-ras及p53两种基因协同突变,并且存在两种基因突变的9例大肠癌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77.8%)与两种基因均无突变的14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21.4%)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ras基因与p53基因协同突变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提示,ras基因突变与p53基因突变的协同作用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大肠癌的进一步发展,与Bell等的观点相符。因此,多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联合检测可能是预测大肠癌发展趋势的可靠指标,对临床准确判断预后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韩豫生校对)
*本文课题受吉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资助
(1998-06-23收稿)
(1998-08-12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