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鼻咽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以CT为中心探讨鼻咽癌的诊断

以CT为中心探讨鼻咽癌的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0年第11期第19卷 头颈部放射学

作者:陈宪

单位:陈宪(430079 武汉,湖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

  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特别是CT的应用,为鼻咽癌的诊断提供了精确的定位和分期的依据,极大改善了传统诊断的落后状况,对重新认识和研究鼻咽癌提出了新课题。

  1 相关解剖与病理

  1.1 解剖

  鼻咽部: 位于蝶骨体和枕骨底部的下方,呈不规则的立方形,根据其空间形态,分为以下几个壁:顶后壁:顶壁与后壁之间不构成明显角度,呈穹隆状; 两侧壁:为鼻咽腔最重要的部分,两侧基本对称,包括咽隐窝、咽鼓管隆凸、咽鼓管口; 前壁:两侧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 底壁:鼻咽与口咽交界处。因此,前壁和底壁并不形成一面“壁”,而是一解剖区域的空间划分。

  咽旁间隙: 包括鼻咽两侧(也称咽侧间隙)及咽后间隙,该间隙由茎突至腭帆张肌肌膜的连线,分为前方的茎突前间隙和后方的茎突后间隙,后者亦即颈动脉间隙(或颈动脉鞘区)。咽后间隙位于咽后方,含左右头长肌和咽后淋巴结(Rouviere's淋巴结)。茎突前间隙亦称狭义的咽旁间隙,以翼外肌前缘与咀嚼间隙相邻,其内方有一“”字形骨性结构(翼突)与上颌窦后缘紧邻,称翼腭窝。茎突后间隙结构较多,该区域对鼻咽癌诊治有重要意义。

  颅底骨: 与鼻咽癌关系密切的颅底骨部分有枕骨斜坡、翼突、翼板、卵圆孔、破裂孔、棘孔、颞骨岩尖、蝶窦、舌下神经管、视神经管等。

  颈部: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根据淋巴结所在区域,将颈部分为上颈、下颈和锁骨上区。上、下颈的区别界限在影像学上以舌骨平面划分。

  1.2 病理

  鼻咽癌90%以上为鳞癌,少见的有泡状核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等。鼻咽癌确诊应有病理诊断。

  2 CT观察的内容

  2.1 鼻咽肿物及咽旁间隙受侵

  腔内生长: 鼻咽腔内肿瘤组织呈隆起生长,无粘膜下浸润,CT易显示。

  粘膜下浸润: 鼻咽无明显肿物隆起,粘膜下稍增厚,CT易漏诊(图1)。

图1 鼻咽形态基本对称,无明显肿物隆起,增强后示

  右侧咽壁均匀强化,提示肿瘤位于粘膜下浸润生长。鼻咽活检:鳞癌

  腔内生长并咽旁侵犯: 肿瘤除向鼻咽腔内生长外,还向咽旁间隙侵入。一旦肿瘤累及咽旁间隙,CT可显示茎突前、后间隙、咽后区受累,脂肪间隙消失,颈动脉鞘包埋、推挤、移位,咽后头长肌包埋、移位等。

  “超腔”与否及程度: 近距离“超腔”为颈动脉鞘区、翼突区、翼腭窝、颅底等受侵;远距离“超腔”为鼻窦、眼眶、颞下窝、海绵窦及第1、2颈椎等受侵。

  2.2 颅底骨受侵

  颅底骨受侵为肿瘤的上行性生长所致,常见部位有:蝶骨翼、蝶骨体、翼突(内、外板)、枕骨斜坡、颞骨岩尖、颈动脉管、卵圆孔、破裂孔、棘孔、舌下神经管、视神经管、眶下裂、蝶腭神经孔、海绵窦等。不常见部位有:颈静脉孔、枕骨大孔等。

  颅底骨受侵特点: (1)鼻咽癌颅底受侵有硬化性(图2)、溶骨性和混合性改变。硬化性破坏被推测是肿瘤压迫,使之产生缺血硬化增生或是对肿瘤的反应性增生,也有认为硬化性破坏是溶骨性破坏的初始阶段; (2)肿瘤通过颅底侵入颅内,常有骨性通道扩大,而颅底溶骨破坏不明显,如肿瘤经卵圆孔侵及颅内,CT仅显示卵圆孔扩大,但硬化缘消失; (3)肿瘤由颅底骨底面渐向上侵犯,无“跳跃”式破坏。

图2 鼻咽癌上行性生长累及颅底骨示右侧翼突呈硬化性改变(箭)

  2.3 颅内蔓延

  常为颅底骨受侵后直接蔓延,如海绵窦受侵常由肿瘤经卵圆孔直接侵犯[1]。特殊的是,鼻咽癌即使已广泛破坏颅底骨质,使大部分颅神经损伤,但却往往始终局限在硬膜与颅底骨之间进行扩展、浸润,极少穿破硬脑膜,发生脑实质的直接侵犯[2](图3)。

图3 鼻咽癌向上侵犯,右颞骨岩尖部溶骨性破坏,肿瘤侵入后颅凹,

  位于硬脑膜之外,箭头所示硬脑膜呈线形,无穿破

  2.4 颈淋巴结转移

  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达79%,为下行性生长所致。其中单侧为44.20%,双侧为35.17%。从解剖角度看,鼻咽癌的颈淋巴结按下述途径进行:鼻咽→咽后淋巴结→茎突后间隙内绕动脉鞘后方→高位颈深上淋巴结(临床上难以触及)→颈侧上方的颈-二腹肌组或颈深上后组淋巴结→颈深下组或颈后三角内副神经链组淋巴结→锁骨上窝颈横动脉链淋巴结,而颈浅组淋巴结是不应早期发生转移的。但临床上也可见特殊的转移方式:(1)全颈淋巴结转移; (2)“跳跃”式转移,即上颈无淋巴结肿,而下颈或锁骨上窝有淋巴结肿,或对侧淋巴结肿早于同侧; (3)颈深淋巴结受累→表浅淋巴管浸润→皮肤水肿、桔皮样变; (4)腮腺区或颈后淋巴结肿为主(图4)。

图4 鼻咽癌右项后淋巴结转移(箭)

  3 CT对临床分期的作用

  鼻咽癌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分期有:美国的AJC分期,欧洲的UICC分期,香港、东南亚采用的何氏分期以及国内的’92福州分期。由于鼻咽癌的分期多样,其预后各家也报告不一,目前国内多采用’92福州分期。有关分期的方案本文不加赘述,但CT确能对分期的各项指标,特别是T分期较为准确的观察,这是国内肿瘤学家、影像学家一致肯定的。

  CT对鼻咽癌分期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鼻咽部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及周围侵及程度; (2)咽旁间隙(特别是茎突后间隙)(图5),颞下窝,鼻腔、鼻窦及颅底骨的受侵程度; (3)颅内受侵与否; (4)颈部(主要以舌骨平面以上区域)淋巴结肿的数目、大小、边缘、周围侵犯程度、范围等; (5)远处脏器如肺、骨、肝脏等累及与否。

图5 鼻咽癌侵犯左侧茎突后间隙(箭)

  应该说,CT能较清楚地显示上述部位的病变情况,给临床分期以较有价值的参考,如茎突后间隙的受侵会直接影响疗效及预后[3,4],但如对鼻咽癌分期有认识缺陷和对鼻咽癌诊治特点缺乏了解,很可能仅满足于病变的定性,而忽视其分期的CT作用,于治疗极为不利,也不利于判断预后和复发。

  4 CT对复诊的观察

  鼻咽癌的治疗主要是放射治疗,合理的射野、剂量取决于准确的分期诊断。鼻咽癌经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后肿瘤退缩、侵犯程度减轻、症状缓解,但随着剂量的累积和时间的延长,在射野内的正常组织也会产生放射性损伤,常见的有头颈部软组织、口腔、鼻腔、鼻窦、颅底骨及颅脑等,临床出现相应症状,故复诊CT应包括:(1)病灶演变。近期观察肿瘤消退、外侵减轻的程度,有无残存等;中远期了解有无复发,复发程度等,常难与放射性损伤(如纤维化)鉴别,增强CT有所帮助[5]。倘若放疗后近期复诊肿瘤消退不明显甚至还有增大趋势,应视为肿瘤“抗拒”治疗。颅底骨破坏经放疗后部分可有修复。 (2)放射性脑损伤(亦称放射性脑病),约占放疗患者的5%~6%,从放疗开始至检出放射性脑损伤的时间为6个月~14年[6]。病变多见于颞叶,可单侧或双侧。CT像上表现为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其间可夹杂高密度灶,增强呈斑片不规则强化或不强化(图6)。冠状位CT显示较理想。

图6 鼻咽癌放疗后8年。左颞叶呈“手指”样低密度影(箭),

  增强后无具体强化灶,提示放射性脑损伤

  5 CT诊断思维和鉴别诊断

  5.1 诊断思维

  鼻咽癌最常发生于顶后壁和两侧壁,继而向咽旁、鼻腔、口咽及颅底方向侵犯。鼻咽部显示肿物,累及上述部位,CT诊断不困难,也可指导临床活检证实。鼻咽肿物较小且局限时,仅表现为一侧咽隐窝稍变浅或两侧略不对称,CT诊断有一定困难,可采用增强扫描,提高肿瘤的显示率,如临床能活检证实,则有助于CT诊断,此时CT检查以分期为主;如反复活检未能证实,仅凭两侧咽隐窝不对称,则CT难以确诊。

  对颈部肿块患者,病理提示来自鼻咽可能,对引导CT发现鼻咽病灶很有帮助;而颈部肿块提示为转移癌,鼻咽CT又未能发现明显肿瘤,作VCA-IgA抗体检测有助诊断,并可建议作MRI。对于原发病灶很小,以致CT难以发现,而颈部肿块又能证实为转移癌者,不应放弃鼻咽部的追踪复查,有时可于数月乃至1年后方可检出鼻咽肿物(图7)。因此,鼻咽癌的诊断应综合临床、影像、病理三方面,不应片面过高估计CT的作用。

图7A 鼻咽部正常所见,右颈部肿块活检为转移癌

图7B 1年后CT显示鼻咽癌侵犯右侧咽旁间隙

  5.2 鉴别诊断

  与鼻咽癌鉴别的鼻咽部疾病有:(1)鼻咽部淋巴组织残留和增生。10岁后常退化,个别成仍有较大增殖体存在,但咽旁间隙无侵犯。 (2)鼻咽纤维血管瘤。多见于20岁左右青年男性,持续鼻塞和反复出血。增强CT可明确诊断,能压迫破坏邻近骨质。 (3)鼻咽部结核。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鼻咽部可有钙化,骨质大片破坏硬化或死骨形成。 (4)脊索瘤。为颅底中线部枕骨斜坡或蝶骨体广泛骨质破坏,伴低密度软组织病变,可有钙化,宜采用冠状位扫描。 (5)淋巴瘤。可为全身性淋巴瘤的局部表现,也可孤立生长于鼻咽部,除鼻咽肿块外,咽后、两侧咽旁可同时有肿块形成并融合,以及颈淋巴结肿。 (6)蝶窦恶性肿瘤。常因肿瘤破坏窦腔底壁侵入鼻咽,肿块大部位于蝶窦,窦壁骨质破坏,蝶窦扩大。冠状位CT有助于鉴别。 (7)恶性肉芽肿。鼻咽较大肿块,时有累及鼻腔,可同时向两侧咽旁及咽后间隙侵犯。少有颈淋巴结转移。

  6 CT扫描方法的应用

  6.1 基本方法

  鼻咽癌CT扫描基本方法为横断扫描,以OML为基线,层厚5mm,向舌骨方向连续扫描,以显示鼻咽、口咽及上颈部;向上连续扫描至蝶鞍,层厚1.5~2.0mm,骨重建以显示颅底骨,复诊时如欲观察放射性脑损伤,层厚可增加。

  6.2 特殊方法

  直接冠状位扫描: 在横断扫描基础上采用,尽量使OML与检查台面平行,作翼突内外板前缘至第2颈椎前缘连续扫描,层厚5mm,主要了解鼻咽癌向上侵犯颅底、颅内情况,对海绵窦受累的显示尤为清晰[7]。螺旋CT薄层扫描的多平面重建(MPR)可达到与冠状位扫描相似的效果。

  冠状位扫描的优点:(1)弥补横断CT对鼻咽顶、上颌窦顶、蝶骨底等效果差的不足(图8); (2)发现横断CT难以显示颅底骨细微变化,如骨缝破坏或增宽,了解海绵窦(图9)、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实质有无改变; (3)能清楚显示呈前后方向穿行的骨性通道,如眶上裂、翼管、舌下神经管等; (4)对咽旁间隙受侵、颈部淋巴结肿等可与横断CT互补,加深立体印象。但临床上常常很少采用冠状位扫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出于经济考虑; (2)缺乏对冠状位优点的了解; (3)仅满足于定性诊断。为了充分发挥CT作用,正确作好鼻咽癌定性和分期诊断,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保证冠状位扫描,每一病例至少要有1次冠状位扫描作存底,以备复诊比较[8]

图8A 横断CT扫描示仅鼻咽左侧顶后壁稍隆起(箭)

图8B 冠状位CT扫描示左侧顶壁肿物明显(箭)。鼻咽活检:鳞癌

图9 鼻咽癌侵犯海绵窦。冠状位扫描易显示(箭)

  增强扫描: CT增强扫描对鼻咽癌诊断有帮助,主要优点是:(1)肿物易于显示(图1); (2)清楚显示咽旁间隙受侵情况,颈动脉鞘包埋、推挤、移位等(图10); (3)清楚显示颈淋巴结肿; (4)对鉴别肿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有一定帮助; (5)对判断放射性脑损伤有作用; (6)对显示颅内及海绵窦侵犯较好; (7)观察肿物的血供状态。不足的是:(1)对定性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2)碘对比剂过敏反应。

图10 鼻咽癌侵犯右咽旁间隙,增强CT显示左茎突后间隙淋巴结转移(黑箭)

  7 CT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及限度

  价值: CT可检出鼻咽镜不能检出的肿瘤;了解病变范围,准确分期;有助于制定放疗计划;有利于随诊及判断复发;鉴别复发与放射损伤;检出远处转移[6]

  限度: CT的软组织分辨率不如MRI,易受金属牙伪影干扰,无特殊装置基本不能作直接矢状位CT扫描,颈部难作冠状位扫描。

  参考文献

  1,Chong VFH, Fan YF. Skull base erosion in nesopharyngeal carcinoma: Detection by CT and MRI. Radiology, 1996, 51:625

  2,张天泽,徐光炜,主编.肿瘤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1079

  3,朱兰才,卢泰祥,张恩罴.鼻咽癌咽旁侵犯的预后探讨.癌症, 1997, 16:283

  4,杨立新,廉养德,王玖华.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CT诊断评价.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8, 17:23

  5,颜海婴,王大存.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化的增强CT鉴别诊断价值.中华肿瘤杂志, 1999, 19:203

  6,石木兰,韦嘉瑚,王正颜,主编.肿瘤影像诊断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8

  7,Yu ZH, Xu GZ, Huang YR,et al. Valu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in staging the primary les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 analysis of 54 patien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arapharyngeal space. Int. J Radiation Oncology Boilphys, 1985, 11:2143

  8,魏宝清.鼻咽癌冠状位CT扫描的作用.中华肿瘤杂志, 1993, 2:60

(收稿: 2000-03-28)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鼻咽癌向后颅窝侵犯的途径及MRI表现
焦点新闻
·自制乳腺显像装置用于<sup>99</sup>Tc<sup>m</sup>-MI
·<sup>99m</sup>Tc-MDP核素显像诊断乳腺肿瘤的研究
·乳腺癌术后核素全身骨显像的临床价值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房亲肿瘤显像诊断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腺显像探查隐性乳
·<sup>99</sup>Tc<sup>m</sup>-MIBI显像对乳腺癌腋窝转
·<sup>153</sup>Sm-EDTMP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
·<sup>131</sup>I-层粘连九肽的合成及在荷乳腺癌裸鼠中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