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160例治疗分析
齐鲁肿瘤杂志 1998年第3期第5卷 论著摘要
作者:许爱荣
单位:宿县(234000)安徽省宿县地区医院肿瘤科
我科1973年~1989年共治疗乳腺癌160例,对本组病例随访及回顾性临床分析,旨在基层医院乳腺癌治疗上进行有益的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性别,女154例,男6例。最低年龄21岁,最高年龄80岁,高峰年龄40~60岁(80%)。60岁以上16例,35以下者16例占20%。生育两胎以上者136例(81.6%),1胎16例(10%)。除2例婚后未孕,余均有正常授乳史。病程 入院前病程最短8天,最长24年,平均2.9年,其中40例(25%)病程在半年之内,74例(46.2%)在1年以上。病灶位于外侧126例(78.75%),内侧10例,中位16例,乳晕下8例,左80例,右80例。全部病例均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仅36例伴局部疼痛或隐痛,20例合并乳头溢液。原发灶大小2~20cm,多在3~6cm之间,其中桔皮样变34例,乳头变形48例(30%)。
1.2 临床期别 Ⅰ期9例(5.6%)、Ⅱ期29例(18.1%)、Ⅲ期114例(71.2%)、Ⅳ期8例(5%)。
1.3 组织学类型 单纯癌72例(45%),腺癌26例(16.2%),髓样癌18例(11.2%),硬癌14例(8.7%),浸润性导管癌12例(6.2%),浸润性小叶癌6例(3.7%),派杰氏病8例(3.7%),导管内早期癌4例(2.5%)。
1.4 淋巴结转移 患侧淋巴结阳性130例(81%)。
1.5 治疗 160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20例(75%)行根治术,18例行改良根治术,2例行扩大根治术,20例行全乳术,72例术后并用化疗,36例兼行去势术,15例术后放疗,全组无手术死亡。
2 结果
本组随访率达95%,失访者从失访日期起按死亡计算。
2.1 总的5年及10年生存率(直接法)分别为38.7%和33.1%。
2.2 分期与生存期的关系 分期越早、生存期越长(见附表)。
附表 160例乳腺癌分期与生存率(%)的关系
分期 |
5年(例) |
10年(例) |
Ⅰ |
88.9(8/9) |
88.9(8/9) |
Ⅱ |
72.4(21/29) |
68.9(20/29) |
Ⅲ |
28.9(33/114) |
21.9(25/114) |
Ⅳ |
(0/8) |
(0/8) |
合计 |
38.7(62/160) |
33.1(53/160) |
3 讨论3.1 本组病例特点及分析 病程长,期别晚、治疗方法单纯以及无正规的术后保驾性全身治疗,总体生存期尚处于低水平状态。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63.9%,10年生存率44.9%,本组分别为38.7%和33.1%。本组治疗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为:①患者地处农村,肿瘤意识差,乳腺肿块出现后迟迟不予就诊或就地长期误诊误治。术后自信病已去除,不愿接受辅助治疗。②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差,多数只能支付手术及术后一程化疗费用。另外,因地、县级医院多无放疗设备,众多患者亦无力去外地放疗,更无经济能力接受内分泌治疗以及其它免疫治疗。③笔者认为本组所统计的5年及10年生存率基本为单纯手术治疗的结果。本组病例虽然72例术后并用化疗,但因经济条件限制在药物、剂量、疗程方面接受规范化疗者极少。
3.2 对生育、哺乳、乳腺癌危险因素的探讨 有报道高产次对乳腺癌有保护作用。因为妊娠中晚期胎盘产生大量雌三醇,可能消除雌二醇、雌酮对乳腺上皮的刺激,故降低了乳腺癌的危险性。本组未孕2例,生育一胎者16例,生育2胎以上者136例(81.6%)与少生育发病率高的说法不相符合。
3.3 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前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显示,乳腺癌术式趋于缩小。其观点大多来自国家肿瘤治疗中心或医疗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医院,但我国80%以上的患者地处广大农村地区,这些病人大多病程长、病期晚、淋巴结转移度高。典型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可清除较多数量的淋巴结,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3.4 本组病例最长达288个月确诊,半年之内确诊的只占25%(40/160),而农村患者仅占其中的20%(8/40)。分析其中原因,主要由于广大农村妇女对乳腺癌缺乏认识,基层医生对乳腺癌的警惕性较差,造成了本组乳腺癌的确诊延误时间较长(34.8个月),也可能是本组疗效差的原因之一。我们认为应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肿瘤宣教工作,并加强对基层医生防癌培训,争取对乳腺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