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乳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乳腺癌术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下大剂量化疗的应用

乳腺癌术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下大剂量化疗的应用

肿瘤 1999年第6期第19卷 短篇报道

作者:唐金海 王晓波 赵祥生 潘良喜 冯继峰 郑秀立 戴爱娣 王太洪

单位: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南京210009)

  中图分类号:R737.9 R730.5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431(1999)06-0330-01

  我院1999年3月~1999年10月在2例乳腺癌手术前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DHC/APBSCT),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病例1,女,29岁。患者分娩后1月发现左乳头下方包块,约2.5 cm大小,无疼痛,生长迅速。发现后4月,肿块直径约11 cm。查体:左乳明显肿大,皮肤水肿,乳头凹陷,表皮麋烂。触诊包块约11.5 cm×11 cm×8 cm,质硬,边界不清,皮肤有粘连。肿块可推动。左乳头固定、质硬、无分泌物外溢。左腋下可触及淋巴结一枚,约1.5 cm×1 cm,质硬、活动。右乳头乳汁外溢。临床诊断为:左乳腺癌(哺乳期),T4N1M0,Ⅲb期。经活检,病理诊断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

  病例2,女,52岁。患者因发现右乳包块3月来我院门诊。无疼痛,增大不明显。查体:右乳皮肤正常,右乳头无凹陷,无糜烂。右乳外上可触包块二枚,近乳晕者约5 cm×3.5 cm×3 cm,近乳腺边缘者约3.5 cm×3 cm×2 cm,两者质硬,境界不清,无压痛,可活动,与皮肤及胸肌均无粘连。右乳头质软,无分泌物。右腋下可触淋巴结一枚,质软,活动良好。左乳左腋下均正常。余阴性。临床诊断:右乳腺癌,T3N1M0,Ⅲa期。穿刺检查二枚肿块内均见有癌细胞,诊断为:右乳腺癌。

  二、治疗方法 2例术前均给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然后再予以手术。HDC/APBSCT实施过程为:1.FEC方案诱导治疗2周期。结束后评定疗效。2.干细胞动员、采集、冻存。3.大剂量化疗,外周血干细胞回输支持。治疗开始,患者进入层流舱按全环境保护常规操作,给予大剂量CEC方案化疗,即CTX 2500 mg/m2,VP-16 600 mg/m2,CP 600 mg第4天输注PBSC。术前大剂量化疗完成后作全身检查,重新评定疗效,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方案,给予手术。

  三、结果 手术前大剂量化疗后,肿块缩小均十分明显。B超检查证实,例1肿块缩小至2.5 cm×1.0 cm。例2,两枚肿块中近乳腺边缘者消失,近乳晕者缩至1.6 cm×2.0 cm,化疗效果均达PR。全身化疗期间,除胃肠道反应、口腔炎、静脉炎以外,HDC后骨髓抑制明显,均达Ⅳ0。例1 WBC最低时为0.2×109/L,例2最低时0×109/L。回输干细胞后骨髓功能恢复良好。HDC/APBSCT后例1行左乳腺癌根治术,例2行改良根治术,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病理例1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腋下淋巴结4/10转移,化疗反应Ⅱ级。例2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腋下1/5淋巴结转移,化疗反应Ⅱ级。

  四、讨论 乳腺癌术前大剂量化疗带来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骨髓抑制可造成严重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成为一种克服免疫抑制和骨髓抑制的有效支持手段。本组2例患者大剂量化疗后肿块缩小明显,效果十分显著,降低了术前分期,为缩小手术范围创造了条件。但是,HDC造成的骨髓抑制也很突出。通过APBSCT的支持,骨髓功能均得到了恢复,并成功地进行了以后的手术治疗。在APBSCT支持下术前进行HDC是可行的。目前尚未见有明确提出乳腺癌术前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方法的报道。

  作者简介:唐金海,男,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

(收稿日期:1999-10-19)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43例报道
焦点新闻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间歇性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附1
·树突状细胞与髓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鉴定
·高三尖杉酯碱的临床药物动力学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
·抗凋亡基因bcl-x<sub>L</sub>与白血病细胞耐药的相关
·Flt3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病死高危因素及高白细胞髓性白血
·反义bcl-2基因转染对单核白血病细胞存活及化疗耐受能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