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方案+Vm26在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8年第2期第19卷 经验交流
作者:吴祥元 李铭权 黄仁魏 肖若芝 林东军 夏忠军
我们应用Vm26(鬼臼噻吩甙)加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病例和方法
1 病例 1993年7月~1997年4月住院化疗满1个疗程以上的ANLL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中位年龄29(15~52)岁,其中M13例,M2a 12例,M4 3例,M5 2例。初治16例,复治4例,复治中2例为外院用过HOAP(高三尖杉酯碱、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泼尼松)或DA方案5~6个疗程未缓解而转来本院,余2例为曾用DA方案1疗程无效者。
2 治疗方法
2.1 诱导治疗: DA+Vm26方案为柔红霉素(DNR)60mg/d,静脉滴注(iv)第1~3天;阿糖胞苷(Ara-C)200mg/d,iv连用5天;Vm2650mg/d,iv连用5天。疗程间歇期4周左右。
2.2 巩固强化治疗:完全缓解(CR)后即用原方案和HA(高三尖杉酯碱、Ara-C)方案交替强化治疗。HA方案为HHT(高三尖杉酯碱)4~6mg/d,Ara-C 1000~2000mg/d,各用4天。强化治疗主要是剂量递增使用Ara-C。CR后完成6个疗程巩固强化治疗即停药观察,不再维持治疗。
2.3 支持治疗:患者一般住普通病房治疗,病房每日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用生理盐水或洗必泰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口服氟嗪酸作肠道选择性抑菌。化疗后体温超过38℃者,及时查找感染灶,送细菌、真菌培养,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用广谱抗生素3~5天高热不退者,常规加用静脉滴注氟康唑。骨髓严重抑制期酌情输血,尤其是输注血小板,防止颅内出血。
3 疗效评定 按1987年全国白血病化学治疗讨论会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患者转归随访至1997年6月底。毒性反应按WHO标准判断分级。
结 果
1 缓解率 20例中CR 16例(80%),部分缓解(PR)1例(5%),总有效率85%。余3例未缓解(NR),其中1例死于诱导治疗骨髓抑制期合并感染,诱导治疗相关死亡率5%。初治16例,CR14例(87.5%);复治4例,CR 2例(50%)。各亚型中M1 3例,CR 2例;M2a12例, CR 11例;M4 3例, CR 2例;M5 2例,CR 1例。
2 缓解所需时间 16例达到CR用1~2个疗程(21~63天),平均1.43个疗程(35.8天)。其中1个疗程达CR10例,占CR病例的62.5%。
3 转归 CR 16例中,2例在CR后未按计划进行巩固强化治疗,分别在CR后3和8个月复发,3例在CR后3,5和12个月后作骨髓移植(2例初治,1例复治)。其余11例,缓解期死于强化治疗1例,复发2例,余8例中有2例分别缓解2个月和6个月,仍在强化治疗。持续CR的6例中,CR3年以上、2~3年、1~2年者各2例,均为初治。
4 毒副反应
4.1 非造血系统的毒性:诱导期间16例出现2~3级恶心、呕吐;17例有2~3级脱发;11例发生1~2级口腔粘膜炎;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ALT(GPT)增高,但这2例均有肝炎病史;1例出现心脏室性早搏,心肌酶和超声心动图无明显改变。全部病例均未对Vm26发生过敏反应。
4.2 DA+Vm26方案的主要毒性是严重的骨髓抑制。治疗前20例患者全部骨髓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化疗后19例出现骨髓抑制,WBC≤0.5×109/L、ANC≤0.2×109/L 和BPC≤20×109 /L者分别占治疗病例的95%,100%和85%。所有19例化疗后白细胞降至最低水平,出现在化疗结束后2~6天(中位数3.6天),多数在2~3周恢复。16例合并感染,包括败血症、肺部感染、肠炎、肛周感染、口腔感染。诱导治疗死亡的1例合并绿脓杆菌败血症。9例有口腔霉菌感染。血小板<20×109/L时患者有不同程度皮肤粘膜出血,有15例输注过血小板,无一例脑出血。
讨 论
我们采用DA+Vm26方案治疗成人ANLL 20例, CR率80%,其中1个疗程CR率达62.5%,初步结果令人鼓舞。尤其是有2例复治病例,用过DA方案无效,改用DA+Vm26方案后达CR,也说明这种用药组合有其临床合理性。
DA+Vm26方案的总体毒性超过DA方案,主要是骨髓抑制的程度更严重,其它毒性同DA方案大致相仿。
(收稿:1996-11-21 修回:1997-07-07)
(校对:王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