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病程中染色体核型变化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年第7期第21卷 经验交流
作者:秘营昌 卞寿庚 刘世和 薛艳萍 王建祥 郑以州 肖志坚
单位:300020 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染色体核型改变是急性白血病克隆的标记之一,在急性白血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率可达50%~70%[1-3]。t(8;21)、t(15;17)、inv(16)、Ph、t(4;11)、t(8;14)等染色体改变及其形成的特异融合基因已广泛用于临床判断预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决定治疗周期及微小残留病的检测[2,4]。了解急性白血病病程不同阶段染色体核型的变化,对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病例和方法
1 病例 1994年1月~1999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急性白血病(定期复查染色体的病例)患者38例,其中27例在完全缓解(CR)后、11例在首次复发后复查了染色体核型。38例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中位年龄37(17~57)岁。
AML诱导缓解治疗采用以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为主的系列方案[HAD(HA+柔红霉素)、HAA(HA+安吖啶)、HAE(HA+足叶乙甙)、HAM(HA+米托蒽醌)]或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AML-M3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 ALL采用VD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为主的方案(VDCP、VDLP)进行诱导缓解治疗。CR患者复查染色体的时机:M3患者化疗巩固强化至少1个疗程后复查;其余患者CR后巩固强化治疗1~14个疗程,CR时间1~44个月。
首次复发患者11例中10例进行了再诱导治疗,其中4例达2次完全缓解(CR2)。
2 细胞遗传学分析 治疗前及缓解后不同时间(缓解后1~42个月)或首次复发后采集患者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24h后收集分裂象,采用改良的R分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1]。根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法(ISCN)[5]和第4届国际白血病染色体分型协作组(IWCL)[6]的建议进行染色体核型分类。
克隆定义(ISCN)[3]:至少有2个分裂期细胞存在同样的染色体异常或3个细胞存在同样的染色体丢失才能称为1个克隆;至少10个分裂期细胞无异常克隆存在称为正常核型。若不足以判断克隆异常和正常核型则称为不充分。染色体异常主要分为以下几类:t(8;21),t(15;17),t(9;22),inv(16),11q23异常,5和(或)7号染色体异常(5q-、-5,7q-、-7),+8,其他异常。
参考Estey等[7]的方法把核型动态改变分为:正常、克隆进展(clonal evolution,CE)、克隆转换(clonal devolution,CD)、CE+CD、无关克隆、无变化和其他异常及A改变(存在异常,但又不够克隆异常的标准)。CE:在原有异常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克隆异常;CD:异常克隆部分丢失;无关克隆:出现与诊断时完全无关的染色体核型;正常:异常克隆消失,至少有10个细胞显示正常核型。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结果
1 急性白血病患者诊断时的染色体特点 38例中有4例分裂期细胞太少,分析不充分;余34例中正常核型12例(35.3%),异常核型22例(64.7%)。异常核型包括:t(8;21),t(15;17),inv(16),+8,其他异常等。
2 CR后染色体核型变化 CR患者27例于治疗前和CR后分别进行染色体分析,1例分裂象少,分析不充分;余26例治疗前有7例为正常核型,CR后其中5例仍为正常核型,1例为CE改变(已CR 4个月),1例分析不充分。治疗前核型异常的19例,CR后15例变为正常核型[其中3例有A改变,2例为染色体断裂(csb)和染色单体断裂(ctb)改变,1例为染色体数目改变],2例出现无关克隆[其中1例为ALL,缓解11个月后复发死亡;另1例为t(8;21)白血病,已CR 26个月],1例(+8患者)核型无变化(缓解2个月后复发),1例出现CE+CD改变(7个月后仍为CR)。详见表1。
表1 急性白血病患者诊断时及缓解后的染色体改变
初诊时
核型 |
例
数 |
缓解后核型(例数) |
无
变化 |
正
常 |
CE |
CD |
CE+
CD |
无关
克隆 |
不
充分 |
正常 |
7(2A*) |
|
5(2A) |
1 |
|
|
|
1 |
t(8;21) |
5 |
|
4 |
|
|
|
1 |
t(15;17) |
6 |
|
6(1A) |
t(9;22) |
0 |
inv(16) |
1 |
|
1 |
11q |
0 |
-5/-7 |
1 |
|
1 |
+8 |
1 |
1 |
其他异常 |
5 |
|
3(2A) |
|
|
1 |
1 |
不充分 |
1 |
合计 |
27 |
1 |
20 |
1 |
|
1 |
2 |
1 |
注:2A表示2例伴有A改变 到1999年7月,CR后核型正常者中位无病生存期为12(2~51)个月,核型异常者为11(2~25)个月,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复发后染色体核型改变 11例复发患者复发后染色体分析显示5例治疗前为正常核型者,其中3例复发后仍为正常核型(2例达CR2),1例为CE改变(再诱导未缓解),1例为正常伴有A(再诱导未缓解);治疗前其他异常5例,复发后3例变为正常核型(2例再诱导达CR2),1例无变化(再诱导未缓解),1例为CE+CD(再诱导未缓解)。治疗前t(8;21)异常1例,复发后为正常核型。详见表2。
表2 急性白血病患者诊断时及首次复发后的染色体改变
初诊时
核型 |
例
数 |
复发时核型(例数) |
无变化 |
正常 |
CE |
CD |
CE+
CD |
无关
克隆 |
不充分 |
正常 |
5 |
|
4(2A) |
1 |
t(8;21) |
1 |
|
1 |
其他异常 |
5 |
1 |
3 |
|
|
1 |
讨论 染色体核型尤其是异常染色体的出现、治疗后继发克隆的形成对于研究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是目前微小残留病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Freireich等[4]曾分析了71例AML患者CR时的细胞遗传学情况,其中20例(28%)治疗前的特异克隆异常仍持续存在,所有20例患者均在78周内复发;另51例患者为正常核型,其中20例复发。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的结合明显提高了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敏感性,Feuring-Buske[2]等研究证明,AML患者CR时,CD34+细胞亚群中仍持续存在白血病相关的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本组病例结果表明,AL患者CR后染色体核型多数变为正常核型(76.9%,其中治疗前核型异常者CR后78.9%变为正常核型);CR后核型正常的20例患者3例复发,CR后核型异常的5例2例复发;27例患者中仅1例伴+8的患者CR后染色体核型未有变化,该患者在CR 2个月后即复发;CR后另有4例患者出现无关克隆、CE或CE+CD改变,但仅有1例出现无关克隆者于复查2个月后复发,其余3例仍于CR 5,26,52个月后缓解生存。由于例数较少,CR后核型异常的预后意义尚不能肯定。
初诊时和复发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预后价值研究较少,Estey等[7]分析了212例患者诊断时和复发后染色体改变,67%的患者染色体核型发生变化,主要改变包括CE、CD、CE+CD及无关克隆;核型改变与缓解时间无关,与二次缓解期长短无关。本组病例提示首次复发后以正常核型为主(可能和化疗后细胞分裂象的质量有关),复发后正常核型者再诱导治疗效果较好,但由于病例数较少,尚难得出结论。
参 考 文 献
1,肖志坚,李建波,郝玉书,等. 细胞遗传学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型诊断中的意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7,14:155-157.
2,Feuring-Buske M, Haase D, Buske C, et al. Clonal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in the stem compar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morphological complete remission. Leukemia, 1999,13:386-392.
3,Schiffer A, Lee J, Tomiyasu T, et al. Prognosis impact of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de novo 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Blood, 1989, 73:263-270.
4,Freireich EJ, Cork A, Stass SA, et al. Cytogenetics for detec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Leukemia, 1992, 6: 500-506.
5,Mitelman F,ed. Guidelines for Cancer Cytogenetics, Supplement to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ISCN). New York: Karger, 1991. 4.
6,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hromosomes in Leukemia, 1982. Organization.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84, 11: 259-264.
7,Estey E, Keating MJ, Pierce S, et al. Change in karyotype between diagnosis and first relapse in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Leukemia, 1995,9: 972-976.
(收稿日期:199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