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乳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sICAM-1水平的检测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sICAM-1水平的检测

山东医药 2000年第14期第40卷 临床研究

作者:杨金平 李大启 崔为发 王占聚 张云波

单位: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潍坊261031

  为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 CAM-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我们采用生物素标记的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sI CAM-1水平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9例患者,男30例,女19例,中位年龄36(19~61)岁。诊断、分型符合文献[1]标准。初诊患者20例,有MDS病史的ANLL患者9例,MDS-RAEB-T患者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患者8例。近两个月内未用化疗药物。另选20例中心血站的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中位年龄31(28~45)岁。

  1.2 sICAM-1检测 收集血清,-20℃冻存,一次融解后测定。应用生物素标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试剂盒为美国Biosource International公司产品(由天津四方化工有限公司生物试剂部协助购买)。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各组患者与对照组的比较及相互间的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化疗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参数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en等级相关检验。

  2 结果

  本组患者血清sI CAM-1水平见表1。将血清sI CAM-1作动态观察,6例血清sI CAM-1升高无明确病因的ANLL患者,化疗前血清sI CAM-1水平为(698±281)μg/L,化疗2~4个疗程后,4例达CR或PR,缓解时血清sI CAM-1为(321±160)μg/L,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对血清sI CAM-1升高的10例致病原因明确的ANLL患者(包括5例MDS-ANLL及5例CML急粒变)的动态观察发现,化疗后仅2例部分缓解(因有效病例太少,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缓解患者血清sI CAM-1水平明显下降。对20例无明确病因的ANLL患者初诊时血清sI CAM-1水平与外周血WBC计数进行分析,未发现二者的相关性(r=0.29,P>0.05)。

表1 ANLL及MDS患者血清sICAM-1水平(μg/L,±s)

  例数 sICAM-1
正常对照

  MDS-RAEB-T

  ANLL

  MDS-ANLL

  CML急粒变

20

  12

  20

  9

  8

   330±85

  415±156*

  420±160*

  601±306**△

  680±312**△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无明确病因的ANLL比较,P<0.05

  3 讨论

  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粘附作用,是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目前对参与此作用的粘附分子正在更深入的研究。粘附分子在炎症反应、血液凝固、免疫识别、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ICAM-1为一种单链糖蛋白,它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能表达于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表面[2]。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同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其表面ICAM-1的表达各不相同[3]。ICAM-1的配体是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和巨噬细胞抗原复合体-1[2]。体外实验显示,ICAM-1在粒-单核祖细胞(CFU-GM)和红细胞系祖细胞(BFU-E和CFU-E)等正常骨髓祖细胞上均可表达,随着粒系和红系细胞的成熟,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亦逐渐丧失[4]。还有报道,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同时累及粒系和红系)的MDS-RAEB-T及慢粒急变者,其外周血原始细胞上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明确病因的 ANLL患者[3]。我们的结果显示,MDS-BAEB-t及慢粒急粒变患者,其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无明确病因的ANLL,同时发现,ANLL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无明确病因的ANLL患者,仅30%的病例血清sICAM-1水平高于正常。因此,本组资料似支持高水平的sICAM-1为病因确切的ANLL的特征表现,可考虑用作区别MDS-BAEB-t和慢粒急粒变导致的ANLL与无明确病因的ANLL一个指标(尤其在临床上原发病的表现不显著时),这值得进一步探讨。动态观察发现,血清sICAM-1有助于判断病情变化,病情缓解时,血清sICAM-1水平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1,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陆伦根,曾民德,范建高,等.实验性肝纤维化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9;1:37.

  3,Maio M,Pinto A,Carbone A,et al.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CD54/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n myeloid lukemias and i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lood,1990,76:783~790.

  4,Carlos TM, Harlan JM. Leukocyte-endothelial adhesion mole-cules. Blood,1994,84:2068~2101.

(2000-01-02收稿)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嗜碱性粒细胞变化的意义
焦点新闻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药——来曲唑
·乳腺癌根治术后防止皮瓣坏死对比分析
·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防治
·钼靶X线机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32例分析
·71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原因分析
·乳腺癌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sup>△<
·203例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分析
·乳腺癌细胞DNA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