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抗栓酶致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患者女,26岁,因雷诺氏病于1999年3月26日在诊所用蝮蛇抗栓酶1.0U+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用药11d后出现双下肢散在出血点,瘀斑,诊为药物过敏,给予扑尔敏、云南白药等对症治疗后,未见好转,于4月5日入院。查体:T 36℃,P110次/min,R 22次/min,BP90/60mmHg,神清,重度贫血貌,四肢散在出血点,瘀斑,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心前区可闻及II级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脾未及。血常规:Hb38g/L,WBC 5.4x109/L,BPC 37x109/L,网织红细胞:0.7%,BT:1’30",CT:2’30”,肝肾功能正常,免疫球蛋白正常,抗核抗体(-),狼疮细胞(-),骨髓象:骨髓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1.09:1,粒红两系形态正常,全片巨核细胞6枚,无产板区。入院后血小板持续性下降,最低达5x109/L,皮肤大片瘀点、瘀斑,鼻衄一次,出血量约500ml,便血先后共约2700ml。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输同型新鲜血及血小板、止血等对症治疗,治疗22天后,皮肤瘀点、瘀斑消退,出血停止。复查血常规:Hbl32g/L,BPC 35x109/L,WBC 4.3x109/L,共输新鲜血6800ml,继续治疗半月,复查BPC 75x109/L,患者自动出院,出院后第20天,血小板上升至120x109/L,病程共62天。
讨论该患者既往体健,未有异常出血病史,发病前有明确用蝮蛇抗栓酶史,患考为年轻女性,抗核抗体(-),狼疮细胞(-),免疫球蛋白正常,可除外其他结缔组织病,因此蝮蛇抗栓霉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确立。本例血小板严重减少,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个体对药物的变态反应有关。蝮蛇抗栓酶为低毒复合酶制剂,具有抗凝、溶栓去纤、减少血小板数量,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临床上以纤维蛋白原(FG)和血小板(BPC)作为监测指标,一般于FGl.5-1.2,PLT60-50x109/L以下禁用,该患者用药期间未进行血小板监测,出现症状后停药,但未及时对症治疗,使病情加重。提示临床,使用蝮蛇抗栓酶应注意其适应证,监测血小板。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年第3期 曲洪澜 关琦 丁淑红(内酸古林业总医院,内酸古牙克石022150)
200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