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肺结核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应用血液稀释疗法抢救重症肺结核并发肺心病肺性脑病一例报告

应用血液稀释疗法抢救重症肺结核并发肺心病肺性脑病一例报告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1999年第3期第9卷 方法与技术

作者:雷震甲 汪有强 许汉林 杨 春 雷一宏

单位:陕西省汉中市传染病医院 (汉中723000)

  我院1996年11月收治一例老年肺结核(慢纤洞)并发肺性脑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血液流变学检测所提示的血液高粘滞状态,应用血液稀释疗法获得满意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代某,男,70岁,于1996年11月8日以咳、喘、心悸、下肢浮肿六个月,加重一周主诉入院。经检查诊断为:①Ⅳ型肺结核,上0+中/上+中,涂(一);②慢性阻塞性肺气肿;③肺心病,Ⅲ°心衰;④肺性脑病。立即给予吸氧、吸痰、对症、支持、抗感染、抗结核、强心、利尿、兴奋呼吸、654-2扩张微循环,抗脑水肿等治疗。24小时后病情仍无明显好转,昏迷加深,缺氧加重,经实验室动态观察血小板及红细胞等变化,按笔者提出的DIC简易诊断标准[1]判断,患者并发DIC。

  1.2 方法

  1.2.1 根据该患者所表现的血液高粘滞状态,及时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使用无锡分析仪器厂生产的WX-38型血液粘度检测仪和WX-3C型细胞电泳仪等),结果表明:全血比粘度、红细胞比积、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均升高,符合血液高粘滞综合征[2~4]

  1.2.2 血液稀释疗法 低分子右旋醣酐500ml+尿激酶2万U,静脉点滴50%葡萄糖液+肝素25mg-50mg静脉推注,一次/日,一周为一疗程。血液稀释治疗后,第24小时昏迷转浅,面色青紫减轻,呼吸减慢有力,缺氧状态好转,尿量增加。第48小时神志朦胧,能咳嗽,颈静脉怒张减轻,尿量明显增多。眼底检查见视神经乳头水肿消失,动静脉比例接近正常。第72小时神志清楚,能吐痰,痰液稀薄。使用一个疗程后,心衰纠正,能平卧,食欲增加,复查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前明显改善。

  2 结果

  一个疗程后病情好转,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接近正常。

血液稀释疗法对血液粘度的影响

  治疗前 第一疗程后 第二疗程后
红细胞压积(%) 78 68 52
全血比粘度(比) 7.08 6.15 4.58
血浆比粘度 1.93 1.86 1.57
全血还原粘度 7.78 7.11 6.88
血沉方程K 71 21.74 68.97

  3 讨论3.1 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

  老年血液流变学特点是血管变窄,血流缓慢,红细胞比积增高,红细胞变形障碍,血液粘度增高,尤其在诸如冠心病、动脉硬化、肿瘤、慢阻肺等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高粘滞综合征”[2.3]。据王氏报告[5],肺心病组全血比粘度(高切)和红细胞比积均明显高于慢阻肺组,证明肺心病的血液高粘滞更明显。本例由肺心病发展到肺性脑病、呼吸衰竭的垂危状态,使组织有效灌注血量减少,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代谢紊乱,内环境失衡,势必导致“毛细血管临界半径”增大,同时导致“毛细血管逆转现象”向微循环的近心端发展,使血流更加缓慢,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缺氧、酸中毒及有害代谢产物激活凝血因子Ⅻ,使内凝系统被激活,从而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本文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增高,证明肺心病,肺性脑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高粘滞综合症”。临床工作者除采用传统的常规的综合疗法以及改善微循环措施外,还必须及时的有效的进行血液稀释改善高凝状态。

  3.2 血液稀释疗法的意义

  本院在其它疾病领域里广泛开展了血液稀释疗法。[6]针对本例缺氧、脑水肿、呼衰、心衰、血液高粘滞状态,及时采用了血液稀释疗法。随着血液高粘滞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同步好转,证明本疗法较为合理、较为有效。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能直接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水解纤维蛋白,使血栓溶解。肝素的主要作用是:①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②扩张平滑肌,改善微循环;③防止血小板聚集;④降低血液粘滞性;⑤抗过敏作用;⑥抗渗出作用,并能使渗出物不凝固,提高局部纤维蛋白的溶解活力,故能减少胸膜粘连;⑦缓解喉、支气管痉挛,降低气道阻力;⑧降低痰液粘稠性,能激活和释放肺泡壁的脂蛋白酶,使呼吸道粘稠的分泌物水解,同时肺内吞噬细胞数量增多,吞噬能力增强,故能清除痰液;⑨肝素具有一定的保护和适应原样作用,保持内环境的恒定。低分子右旋糖酐作用是:①具有降低血液和血浆粘稠度的作用;②它能覆盖于红细胞表面,阳极性部分朝向红细胞,阴极性部分朝向外,故能明显增加红细胞膜的负电荷,使红细胞互相排斥,不能聚集,同样的理由也能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防止血小板释放第3因子,故有轻度抗凝作用;③能使血管内负电荷增加,防止红细胞、血小板等对内壁的附着;④扩张血容量,稀释凝血因子,改善循环状态,加速血液流动,疏通微循环,防止DIC。总之,上述三者的联用,使血液加速,改善了微循环,使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此方法我们还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雷震甲.肺结核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1980,3:13

  1 王天佑.血液流变学.新疆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9

  3 范家骏,刘泽富,廖富龙等.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陕西科学出版社,1995

  4 [澳]L.J坦德思著.血液流变学在诊断及预防医学中的应用.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9-42

  5 王铁生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1989,4:228

  6 雷震甲等.血液流变的基本原理及肝素疗法.陕西医学杂志,1988,7:1204

(1999年3月15日收稿)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肺结核患者血液流变指标观察
焦点新闻
·白细胞介素6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生长及核因子激活的
·急性白血病患者止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者酪氨酸激酶基因BMX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中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t(8;21)白血病随访中的应用
·直接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
·婴儿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点
·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一例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粘附分子Mac-1、LFA-1、L-选择素的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