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出禽流感防治对策,推行健康生活方式
面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中国的传染病专家提出应“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采取人兽共防措施、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防治对策。
中华医学会“人禽流感诊断治疗方案”的专家组成员周先志教授说,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间的急性传染病,一八七八年首次暴发于意大利;世界上首次证实禽流感病毒H5N1病毒感染人类是在一九九七年五月,香港一个三岁儿童死于不明原因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同年八月,经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荷兰鹿特丹国家流感中心鉴定,为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人类流感。
专家指出,人禽流感病死率较高。一九九七年香港确诊的十八例病人中,有六例死亡。而预防人禽流感,最重要的是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一旦发现受感染的动物应立即就地销毁,对疫源地进行封锁并彻底消毒。接触患者应戴口罩,接触患者及其分泌物后应洗手,发生疫情时应尽量减少与禽类接触,食用鸡鸭等禽类肉时应彻底煮熟。
专家分析说,此次肆虐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禽流感疫情,可能是由一个传染源逐渐蔓延而形成的。亚洲南部各国边境地区的生鸡市场很多,交易时没有病毒检疫,感染病毒的生鸡或交易者鞋子沾的含有病毒的鸡粪是造成迅速传播的可能性很大。其次,病毒也可能通过候鸟传播,致使疫情蔓延。对养鸡场缺乏监测,没能及早掌握禽流感疫情并采取防范措施,也是造成禽流感蔓延的原因。
为此专家提出,当务之急是停止在家禽中的扩散,以减少人类暴露在病毒之下的几率;对高危人群应尽早接种疫苗,以减少同时感染人类及鸟类的可能性,进而缩小基因交换的风险。宰杀家禽的人员必须有适当服装及装备保护,免于传染。
传染病专家周先志教授提出,尽管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但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家禽业或在发病前一周内去过家禽饲养场所或与家禽及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应警惕其患禽流感的可能。
他说,人禽流感潜伏期一般在七天以内,任何年龄均可患病,无性别差异。临床症状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摄氏三十九度以上。人禽流感预后大多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全血细胞减少、肾衰、败血症休克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病死率约百分之三十。
目前尚无治疗人禽流感病的特效药物,但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大多能有效改善症状,在发病一到两天内使用能取得最佳疗效。临床主要应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要易于消化,特别是儿童和老年患者更应密切观察和监测并发症,抗生素仅在明确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对密切接触者可口服金刚烷胺进行预防。
临床专家赵敏医师提醒民众:由于没有特异疫苗,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场所。
北京解放军三0二医院的刘士敬医学博士称,现在防治的最大难度是“毒禽”可杀,但其“传染因子”的致病途径仍不清楚。科学家虽知道禽流感病毒是动物身上的病毒,但它为什么可跨越物种障碍传播到人还是个谜。
200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