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掠影:疫情在这里被确诊
新华网哈尔滨2月19日电 疫情,在这里被确诊——中国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掠影
新华社记者 范迎春
在一份新的禽流感疫情鉴定报告上签好了字,挂钟的时针已指向中午12时30分。身材瘦削的孔宪刚靠在椅子背上舒展了一下僵直的脖颈,然后站起身来倒了杯开水,又伸手从写字台一侧的方盒子里掏出几块饼干,开始享用他的“10分钟午餐”。
这是2月18日。自从接到第一份禽流感疑似病料,身为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的孔宪刚和他的同事们就再也没有片刻轻松。因为依托本所设立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是中国鉴定此类疫情唯一的权威机构,各地陆续送来需要确诊的病料使这里变成了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1月21日,农历大年三十,刚好下班时间。来自上海市金山区青浦镇的部分病死鸭的内脏器官,被密封在一只特制的箱子里,经由民航被押运到哈尔滨市,又被专车风驰电掣般地运送到坐落在南岗区大成街上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
没有人通知,人们不约而同地重新换上了工作服。一位原计划回乡探亲的专家开始压低了声音给家人打电话:“对不起了,你们去机场退票吧。”
这是一场科学同疫病的直面较量。从接到病料,到登记核实,到进行鸡胚接种,再到对死亡鸡胚进行流感病毒检测,尽管科研人员们分秒必争,但检测结果出来时已是大年初二清晨。劈劈啪啪的爆竹声此伏彼起,科研人员们正轮流守侯在实验室里,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鸡胚的细微变化。浑然不觉中,已经度过了整整36个小时。从大年三十开始,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无一例外地取消了休息日。没有亲友欢聚,没有觥筹交错,有的只是一份份待检的病料和一组组枯燥的数据。20多天里,他们每人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田国彬博士打趣地说:“这回,算是真正地‘忙’了一次年。”
陈化兰,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自从疫情发生以来,这位35岁的女博士便马不停蹄地奔波在疫情一线和实验室之间。整整一个春节,她5岁多的女儿就没有见到过妈妈。
短短二十几天时间里,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共收到十几个省市送来的各类禽鸟病料70多份。一份份凝结着科研工作者们心血的检测结果,为迅速确定疫情范围、为国家综合防控禽流感工作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依据。成立于2002年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是中国农业科研战线上的一支默默无闻的“国家队”,丰硕厚实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家重要的技术储备。在防治禽流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里的科研人员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科研成果阻挡着疫情的蔓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科研人员们说,“关键时刻,我们完全有能力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让国家少受损失,让百姓心中踏实。”
200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