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禽流感病毒感染状况调查方案
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禽类,也发生在哺乳动物,甚至人。对禽类危害最大的为H5、H7和H9亚型毒株。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鸟类和猪以外的动物,但在1997年,香港首次报道发生18例H5N1人禽流感病例,其中6例死亡,引起全球广泛关注。1997年后,又先后发生了多起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如2003年在香港发生2例H5N1人禽流感病例;同年在荷兰发生83例H7N7人禽流感病例,2004年1月,在越南发现H5N1人禽流感病例。由此可见,该病毒对人类已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而目前,我国一般人群、禽流感高暴露人群中的感染率尚属不清,因此,为了解人禽流感感染状况,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禽流感发生和流行,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人间禽流感感染状况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1、收集禽流感病毒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状况的本底资料。
2、为建立全国人间禽流感疫情监测网络提供基线调查数据和经验。
二、调查范围
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调查。在每个调查地区内选择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的哨点医院或当地具有较多呼吸道疾病病人的医院作为调查点。同时,在重点地区选择高暴露人群调查点。
三、调查对象
1、高暴露人群:包括兽医和长期从事鸡、鸭、鹅、猪等动物的饲养、贩运、屠宰的人员。
2、与以上高暴露人群保持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父母、兄弟等。
3、住院的、症状较重的流感样病例和肺炎病例。
流感样病例定义为:体温≥38℃,伴有咳嗽,或咽喉疼痛、全身疼痛等症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
4、2003年全国流感监测点的剩余样本。
四、调查内容及方法
1、问卷调查:对高暴露人群的调查包括人口学指标、接触动物种类、从业年限、两周内上呼吸道症状等。方法采用面对面访谈。
2、标本的采集
(1)高暴露人群及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采集静脉血5ml。
(2)住院的流感样病例采集鼻咽拭子或含漱液、抽吸液、血液等标本,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标本采集数量的基本要求为调查期限内哨点医院每周至少采集5-10份样本。标本采集时间为发病三天之内。
(3)2003年全国流感监测点的剩余样本。
3、禽流感病毒分离:有条件的调查点在当地进行病毒分离,无条件的送国家流感中心。
4、血清学检测:
调查点各流感实验室采用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方法检测高暴露人群及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流感监测点剩余标本;对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禽流感病毒IgG抗体检测。
当地卫生部门,如医院、疾病控制中心,抗体初筛阳性的标本应立即送国家流感中心进行确认,同时,国家流感中心及时向各调查点反馈确认结果。
5、结果判定
高暴露人群及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如HI检测确认阳性,但无任何临床症状判定为既往曾感染禽流感病毒;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状的住院病人HI检测确认阳性,由专家组判定结果。
6、毒株变异性分析:由于存在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可能,国家流感中心对本次调查发现的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析。
7、培训
国家疾控中心负责组织调查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方法、现场流行病学等,详细内容见培训计划。
8、资料的汇总和分析
调查数据由国家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分析结果上报卫生部。分析指标包括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动物接触史、不同从业年限禽流感病毒感染率、病毒分离情况及有无新毒株等。
9、组织实施
人禽流感感染状况调查工作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组成专门调查组,小组成员由实验室、流行病学、临床、农业部门等领域的专家组成。
10、质量控制
由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统一部署、培训。参加调查人员按照统一的调查表和标准的实验室操作规范、统一试剂进行调查、采样和检测。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对调查和检测过程进行督导。
11、工作进度安排
2004年2月实施培训计划
2004年3月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和标本
2004年4月进行实验室检测
2004年5月资料分析、汇总、上报。
以本次调查为依据,进一步确定全国人间禽流感监测范围、类型和时间,并探讨纳入全国现有人间流感监测网络建设。
记者:陈广泰 林楚东
广东省卫生厅
200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