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人民医院天使与艾滋病人零距离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就要来临,天天与HIV感染者接触的医护人员,他们有什么样的心情?昨日(25日),笔者带着疑问来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一科——全省惟一专门收治HIV感染者的科室采访。
大多艾滋病人受呵护
自从艾滋病登陆中国以来,对于艾滋病人的歧视一直没有走出媒体的视野。报道里充斥着这样的文字:一旦发病,社会歧视,家人嫌弃,朋友离开,所有的苦痛和绝望都落到一个人身上。
作为治疗艾滋病的一线医生,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一科主任蔡卫平说,事情并不像人们渲染的那样。事实上,除了极少的一部分自暴自弃的人,大部分人还是享受到了人间的关爱,尤其是来自父母、来自夫妻间的呵护。
他说,有一个家庭,妈妈患上了艾滋病,随之儿子也检测出已经感染病毒,于是母子俩一直在医院接受治疗,孩子的爸爸却毫无怨言。他几乎24小时陪护在母子俩的身边,当他们情况不好的时候,他耐心地喂水、喂饭、擦身,端屎端尿。
医生眼里病人都平等
蔡卫平一边浏览着电脑上病人的统计资料,一边颇为感慨地说,普通市民对艾滋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艾滋病人也逐渐由恐惧转向了同情。
他停顿一会又说,但是,目前,有一个普遍观念,就是对于因为输血染病的患者,觉得应该同情,而对于因性乱或吸毒而染病的患者,多少会认为他们活该,不值得同情。他认为,不管染病原因如何,他们都是病人,而对于任何一个病人,我们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
零距离从恐惧到坦然
在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一科,医护人员几乎每天都和艾滋病患者“亲密”接触。
蔡卫平主任说,说不怕那是假的。他记得还是1995年的时候,他第一次见到一位艾滋病患者。那次,恰逢他值夜班,要到该病人的病房去查房。这间房在最靠墙的角落,以前专门放置垂死的病人。要走到那里,需要穿越长长的昏暗走廊。蔡卫平走到那里,发现那个病人骨瘦如柴,皮肤明显地破裂,鼓起一个个皮疹引起的水泡,像花生粒那么大。他感到恐惧,害怕受感染,但还是战战兢兢地完成了工作。
无独有偶,感染一科一位姓陈的医生和一位名叫邝玉叶的小护士也都表示,刚刚接触的时候,确实十分害怕,但都硬着头皮撑了下来。
邝玉叶说,“过了两三天,就不觉得怕了。”陈医生说,等到了解了更多的专业知识,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学习了科学防治的方法,艾滋病就既不神秘,也不可怕了。
当我们对艾滋病患者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他们却正在给他擦身,和他呼吸着一个房间的空气。
亲情爱情是力量源泉
这群在艾滋病人身边工作的人,他们力量的源泉,来自伟大而坚固的亲情。
蔡卫平说,他一家人都在医院工作,所以虽然担心他的安全,却“没说什么”。
陈医生的父母,一边默默担心着他,叮嘱他注意身体,另一方面却一直坚定地支持他的工作。 邝玉叶,这个从实习期就开始护理艾滋病人的护士,她说她从事的工作家人都知道。她的男友也知道她所做的工作,却一如既往与她谈恋爱。
见到病人健康就快乐
问3位被采访者为什么选择这项工作,他们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在他们看来,爱自己的岗位,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据陈医生介绍,科室里每个人都有选择离开的机会,但是他们都没有走。这个岗位赚钱比别的地方少,危险性又比别的地方大,可能惟一的好处,就是它能给人接受挑战的机会了。
邝玉叶的言谈中间则表现出对同事们的深厚感情。她说,当年报考卫校时,她就爱上了这个职业,后来爱上了这个工作环境和朝夕相处的同事,虽然她有调离的机会,但她愿意一直坚持在这里工作。
她说,对于病人的感情,也是她不想离开的原因之一。每当病人出院的时候,她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当新的病人进来,她又会尽心尽力地护理,直到他们康复或者病情稳定出院。她说,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她为他们洗脸、刷牙、处理大小便等等,有时开开玩笑,只要能减轻他们一分痛苦,她已经心满意足。
蔡卫平话语间充满一个特殊医生的自豪感。他说,有的病人在别的医院难以医治,我们让他康复出院了,而且过了几年,他还健康地活着,这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奖励。治人所不能治,我才有成就感,救死扶伤,我才算负责。
最后他说,他们只是一群“比较喜欢挑战的人”,希望做一个“负责任的医生”。(南方日报 张蜀梅)
200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