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艾滋专栏 > 关怀艾滋病人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桂希恩:河南文楼村艾滋病疫情发现者

桂希恩:河南文楼村艾滋病疫情发现者

  “我忘不了那些天真的眼神”,67岁的桂希恩望着一张张儿童艾滋病感染者的照片说。

  曾经有一个上小学5年级的女孩子,十分可爱,但不幸感染了艾滋病。本来她要来武汉找桂希恩治病,但到了约定时间却没有来,因为她已离开世。作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传染科主任、国家艾滋病防治专家组成员,桂希恩诊断、救治了很多感染艾滋病的孩子。因为“花朵凋谢在不该凋谢的时候”,他发出疾呼:“也许我们暂时还不能全面控制艾滋病流行,但至少应该首先保护孩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由此发现了很多艾滋病感染者。此后,这个村开始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救助。2月28日,桂希恩获得了“贝利—马丁奖”,以此表彰他“第一个发现中国艾滋病村,并为防治艾滋病作出巨大的贡献”。

  1981年,桂希恩在美国学习,老师向他讲授了当年发现的一种类新型传染病——艾滋病。当时,这种疾病被认为是通过同性恋来传播的。桂希恩很自信地对老师说:“在我有生之年,中国不会有这种传染病,因为中国的传统道德与西方不同。”

  1999年7月,一位老家在河南的进修医生急切地找到他,称自己家乡“出现了一种怪病,发烧、拉肚子,怎么也治不好。而且,一些已经死于这种怪病”。

  当时,听说患病的大多是青壮年,桂希恩判断可能是一种传染病。几天后,他走进了文楼村,看了几个得“怪病”的,他大吃一惊,因为这些的临床表现“非常像艾滋病”:发烧、口腔溃疡、口腔真菌感染、带状疱疹……

  “这些都是艾滋病的临床表现”,桂希恩难以置信。他抽了5个的血样带回了武汉,结果发现两个感染艾滋病。几天后,他再次出现在文楼村,抽了20个村民的血样,结果又发现了感染者。一个星期后,他抽血扩大到50,从中发现了儿童感染者。

  为此,他给当地卫生部门写信,认为这种疾病已“远远超出了一个村子的范围,需要大量力、物力,建议将情况报告”。

  1999年10月31日,他带着自己的调查报告来到北京。在报告中,他表示,1958年,江西消灭血吸虫病,毛主席写下了“送瘟神”,而今“一个更凶恶的瘟神来到了我们面前”,“亟待采取有效政策”。报告直接送到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手上,李岚清立即作出批示。很快,中央艾滋病防治工作组来到这个村慰问,后来,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免费治疗艾滋病的村子。

  在文楼村,桂希恩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治疗。通过调查,他得知,曾有一个年轻报考海员,体检时知道自己病了,回来后,别都躲着他,他坐的板凳别都扔了,一看见他,别就跑。为此,桂希恩和他握手照了照片,放大成14英寸挂在墙上。此后,这个年轻经常对别说:“家老医生都不怕,你们怕什么?”

  在这个村,有一个老婆婆,正值壮年的儿子死了,几天以后,丈夫也死了。此前,他们看病花了很多钱,到丈夫死时,已经“没钱买棺材了”。后来,儿媳又死了。最后,仅剩下了老婆婆和年幼的孙子。此时,老婆婆也发现感染了艾滋病。

  桂希恩带着几个孤儿来到文具店,让他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老婆婆的孙子看到复读机,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桂希恩见了,立刻就掏钱买了。“一个艾滋病损害的不仅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还危及家庭和孩子。”

  桂希恩治疗艾滋病“上门服务”,也受到一些阻止,甚至,和他同去的学生被打。为此,桂希恩说:“医学没有国界,难道还有省界吗?”

  2003年12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到文楼村。她亲切慰问的艾滋病感染者,就是桂希恩帮助过的。为此,吴仪副总理刚走,这位村民就给桂希恩写信说:“你在我病重期间,给了我很大帮助,我终身难忘”,信上还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到了我家,我把您对文楼作出的贡献,放幻灯片、怎样防治艾滋病,给病发钱发药都讲了。”

  在这里,桂希恩给700多抽血带回武汉检测。一次,一位护士帮忙时,把手扎破了,这是极容易感染艾滋病的,经检测,这位护士没有问题。但从那以后,桂希恩都是自己来抽血。给病检查时,他们问桂希恩:“你怎么不戴手套?”桂希恩说:“戴手套会给病造成特殊的感觉。”

  2001年5月9日,桂希恩将5位艾滋病感染者带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可医院床位爆满,桂希恩就把他们安置到医院后面的老宿舍区,一栋将要拆除的小楼。此举引起小楼住户们的极度恐慌。整个上午,小楼外围满了职工家属,有还当场向桂希恩教授提交了措辞强硬的抗议信,要求“现在就把他们弄走”。迫不得已,桂希恩把5名艾滋病感染者接到自己家中,同吃同住,轰动一时。

  对此,桂希恩说:“我用理论和实践告诉大家,生活类的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在自己家里,艾滋病感染者和桂希恩共用卫生间、桌椅,一起吃饭。桂希恩给他们进行体检,还带他们游览东湖,因为,“艾滋病需要生活的勇气”。在他的影响下,后来,武汉市民为艾滋病村捐款10多万元。

  1999年走进文楼村时,桂希恩还不太受当地干部的欢迎,村民甚至要把他“藏起来”。5年来,随着们对艾滋病认识和观念的转变,桂希恩说:“确实没想到,中国艾滋病防治会有这么好的形势”。

  2月28日,在领取“贝利—马丁奖”时,桂希恩作了“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永无止境”的发言。他说:“如果对别的痛苦无动于衷,他就不配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是慢性传染病,有漫长的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疾病传播给他,包括自己的亲和子女。”

  桂希恩将5万元奖金捐给了艾滋病防治工作。此前,他资助了数十名受艾滋病困扰的孩子。很多成年感染者都有卖血的经历,桂希恩认为“教训深刻”。他说:“今后性传播及注射吸毒将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他引用艾滋病病毒发现者的话说:“全世界艾滋病研究者正在尽力寻求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预防疫苗。但如果不改变们的行为,我们的斗争终将失败。”

放心120

2004.04.16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艾滋孤儿”不孤独,爱心家庭向他们敞开怀抱
焦点新闻
·艾滋病患者死因明晰
·艾滋病患者不会受另一种艾滋病毒感染
·艾滋病患者不会被重复感染
·艾滋病患者药物滥用的肺囊虫感染
·英科学家:鸡尾酒疗法可显著延长艾滋病患者生命
·科学家表示中国艾滋病患者最需要的是治疗
·中东地区艾滋病患者数量激增
·中国艾滋病患者今年同比增37%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