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女性 > 新娘手册 > 名人婚事
张炯李素云的惊世爱情(图)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张炯李素云的惊世爱情(图)-->

一位病人,在他活着的33年里,有27年是在与病魔作斗争。

他的身体不能造血。他输过几万cc的鲜血。他闯过一道又一道鬼门关。

一位年轻的女护士,在她22岁情窦初开的季节里,在病房里遇见了他。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她照顾他。她爱上他。她最后决定嫁给他。

这不是传奇,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8月4日,本报报道了张炯和李素云的动人爱情故事。9月11日,他们的爱情终成正果。

张炯 李素云 今天我们结婚

9月11日下午4:00,婚礼按张炯和云云的意愿如期举行。几百位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坐在同一屋檐下共同守候。座位上,仍然有陌生人带着8月4日的那期《申》报,安静地在相互传阅。

李素云出现了,穿着那套我们送她的洁白婚纱,所有人转过头去。

张炯在另一头,遥遥地望着他的新娘,婚礼进行曲缓缓响起。

“我张炯与你李素云结为夫妇,自从以后,无论安乐困苦,富足贫穷,有病无病,我都爱护你,尊重你,直到终身,这是我们向你诚实的誓愿。”张炯说。

“我李素云与你张炯结为夫妇,自从以后,无论安乐困苦,富足贫穷,有病无病……”

云云的眼泪突然一滴一滴落下来,那双握着宣誓书的手始终无法停止地在颤抖。时间停滞了整整20秒。

摄影记者老崔在将镜头对准云云的时候,眼眶湿润了。

整个大堂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等待云云将那段誓言念完整。

“我都爱护你,尊重你,直到终身,这是我们向你诚实的誓愿。”

全场起立鼓掌。

张炯的爸爸妈妈站在底下的第一排,27年前他们一家三口在第一人民医院门口抱头痛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谁也没想到儿子会有今天。

“你能告诉我刚才台上发生了什么吗?”坐在身旁的一位盲人小伙子轻声问记者。

“云云刚才在哭,现在没事了。”

“真好,他们在一起真好!”说话的小伙子名叫姚伟,2小时前,他包里带着8月4日那期的《申》报和陪同前往的妹妹一起敲开了张炯的新房。这位曾听朋友一字一句将报上的故事读下来的年轻人和张炯有相似的经历,他在9岁时因病失明,成年之后也有过一段难忘的爱情,但那个女孩最后没有承受住来自周围的压力,离开了他。

“云云很了不起,不是今天亲自到现场,我不会相信如今世上还有这么纯粹的爱情。”就是这一点点的“同病相连”,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互相见了面。

这是发生在婚礼前,新房里的感人一幕:

姚伟交给张炯一件小小的礼物,那是他让朋友陪着去婚庆商店买来的一件饰品,一个欢天喜地在放鞭炮的新郎和一个捂着耳朵有点羞涩的新娘,“我摸过他们的样子,猜想他们应该和你们有点相像。”

“谢谢你兄弟,来,用你的手,感觉一下我的样子。”张炯接过礼物,脱掉眼镜,拉起姚伟的手抚摸自己的脸。

“张炯,我现在终于知道云云为什么会嫁给你了,你很有魅力。”

“我老婆在我旁边,你也可以来摸一下她的样子。”

姚伟有点感动,碰了碰这位素未谋面的姑娘的手,喃喃而语“真是一个好姑娘。”

“兄弟,记住一句话,赢得生活才能赢得爱情,说不定,明年我就能来参加你的婚礼。”

婚礼仪式结束,张炯和云云回到了休息室。云云仍然没能平静下来,她坐在椅子上,又是一轮情绪起伏,抽泣起来。

张炯牵起了她的手,很久,看着他的新娘说:“我知道,你是因为做到了(刚才的誓言),所以哭了。”

“你看你的嘴唇,一点血色都没有。”云云擦干了眼泪,看着张炯的时候,破涕为笑。

两年前 与张炯相识在烟花除夕夜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该以何种身份来叙述这段特殊的经历,仅仅作为一名记者,或者,是与张炯相熟的一个老友。

———陈海燕

老丰阁大堂的灯光徐徐暗下,新郎和新娘将一桌桌的烟花点燃。喷涌而出的绚丽火光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我蓦然想起与新郎张炯认识的那个夜晚,那一晚也有烟花。

两年前的除夕夜,我提着妈妈支撑着病体做好的年夜饭,独自一人踏进第十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探望父亲。进门的瞬间,我诧异地发现,里面除了父亲之外,居然还有其他病人。

一见我,张炯就笑了,一个我永远无法忘怀的灿烂的微笑,他说:“小妹妹,来陪你老爸吃年夜饭啊,来来来,我们4个正好一起守岁。”那个时候,云云就已经站在他的床头,一个见了人会害羞,笑起来很腼腆的姑娘。

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我们4人在一起开心地度过了一个病房里的除夕夜。

笑声中,窗外的烟花升腾而起,仿佛只为我们而盛开。

两年后的今天,当我成为一名记者,被当作一个记录者,去见证他们的婚礼时,我不能自已地想起张炯、爸爸,还有那么多曾经一起与死神并肩战斗却相继离去的病友们。

看着云云在婚礼中泪流满面,看着张炯高兴的样子,我无法再理智地将自己视作一名纯粹的记者,我动了感情,不由自主。

是整整两年,我和他们在一起,我们一起经历了一个病房数十人的相继离世,如果我还只是承受着每次去病房发现又少了一个人的伤悲,那么张炯,以及那些仍然活着的病人,便是一次次亲眼目睹生命的终结,生的希望总是被残酷地毁灭。

那是一种你永远无法想象的残忍———如果你没有在那些常被死亡光顾的病房待过。昨天还好端端和你一起打牌、溜到对街偷吃麻辣烫的病友,或许在当天深夜就会浑身大出血,来不及挂上呼吸机便在几分钟内死去。当他们被全身包裹,推去楼下的太平间时,最害怕的其实是那些在角落里看着死亡发生的绝望的病友。

可张炯是唯一一个让我感受不到恐惧的人,即便他一脸苍白,在血液指标低到只能静卧的时候,他仍然会大口大口吞下妈妈送去的菜饭,拉着云云的手在床边东拉西扯,谈天说地。“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句话,他在两年前就告诉过我的父亲。

张炯和云云,忠心地祝福你们两个健康幸福———这句话不代表我们的报社,仅仅代表我自己,你要继续活下去,为你,为云云,为你的家人,为那些仍然在病房里坚持着的病人,以及所有真正关心你的素不相识的人们。

“赢得生活,赢得爱情”———我喜欢这句你对盲人姚伟说的话。

张炯的幕后恩人

文/郑翌 摄影/崔益军

雨声沥沥,9月11日上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血液科病房,60岁的陈永春老人正躺在病床上打着吊针。他的床边是窗户,窗户外面是房子,房子外面是马路,马路对面的一幢居民楼里,他曾经的病友张炯正在和未婚妻一起梳妆打扮,准备即将到来的婚礼。

陈伯伯顺着这个方向望去,不知有没有看到这对年轻人喜悦的表情。

张炯和云云的爱情故事在本报见报后,众多电视台、报纸、网站相继跟踪报道,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观众知晓了这则爱情童话,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向张炯和云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举办婚礼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但很少有人知道,最早把这个爱情故事传递给《申》报的,正是张炯最亲密的病友陈永春。陈伯伯为年龄比他小、“工龄”(生病的时间)比他长的张炯的执着所打动,为这对年轻人的婚事而操心,他希望新闻媒体能呼吁大家一起来帮帮他俩。

张炯和云云如期踏上了红地毯。这时,陈伯伯却因为病情回恶,又住进了病房。

陈伯伯患的也是血液病,与张炯相似,却比他更严重。通俗地说,张炯失去了造血功能,而陈伯伯的造血功能还在,造的却是坏血。张炯患病后支撑了27年,陈伯伯患病只有3年,但对他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已经不算短了。

病房的门被轻轻地推开,当吱呀的一声还未结束,凭着直觉陈伯伯知道那肯定是张炯和云云。

今天是张炯和云云的大喜日子,但是在所有的仪式之前,他们决定必须完成这项比任何仪式还重要的事。病友相见无需开场白,张炯看到陈伯伯的第一句问候,依然与血小板有关。陈伯伯紧紧握住张炯的手,脸上的笑容足以表达他的欣喜之情。

陈伯伯属猴,他对自己能否“冲”过本命年,并没有把握。但他的笑声依然爽朗:“人要想穿一点,我这把岁数了,即使病好了,要是生活没有‘质量’,还不如少花这看病的钱哩。”

话很轻,但是充满了看穿生命的豁达,他对记者说:张炯还年轻,生命肯定会“有质量”,所以应该多帮帮他。

回到两年前,大年夜,病房里只剩下4个人———张炯、云云、陈伯伯和他的女儿。大伙吃着陈伯伯女儿带来的小菜,有滋有味,有笑有说……陈伯伯的女儿海燕当时还在念大学,如今,她已成为《申》报的记者,是她,把张炯和云云的爱情故事传送给最广大的读者。

你我必须坚持

文/张炯

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年龄该做的事。2004年9月11日,我和云云圆满地完成了婚礼。

我们夫妇俩之所以接受《申江服务导报》8月的采访,原因有二。一是见证我们的爱情,更重要的,是想告诉所有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活着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能更好地活下去。

在这次婚礼的筹备中,我和云云通过《申》报的幕后牵线,结识了许多真情真意的人。“申民花店”的沈正娴女士不仅无偿提供婚礼所用鲜花,布置饭店场景,还为我们特意制作了三层的大蛋糕;“花仙子礼仪”的桌萌华先生在《申》报上读了我的故事之后,特意到我家拜访了3次,他很早就替我写了策划书,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婚礼的许多具体事项不停在变更,让卓大哥费了不少心。

上海婚庆协会为我们联系到的“辛丹华彩妆秀”的管骅老师、化妆师彭彭小姐更是才华横溢,他们把我打扮得很精神,把我的新娘打扮得很漂亮。当然,云云即使不化妆,在我心里也是最美的。还有一家企业,他们给我寄来了500元礼金,还送了云云一只女式手表来祝福我们的爱情,到现在,我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我和李素云在普安堂留下了我们神圣的承诺和誓言,我还记得最初见到牧师的时候,他居然一眼就认出我来,说早在《申》报读到了我的故事。

不仅是他,自从我和云云的故事上了《申》报的封面,无论我走在小区里,走在马路上还是走到商场里,总有人能一眼将我认出,连我家门口的小报亭,那天去买报纸,摊主都在微笑地对我打招呼。因为《申》报,我和失去了20年的小学同学余利均重新取得了联系,也因为《申》报,我认识了同样坚强、上进的盲人姚伟。

我感谢《申》报对我的尊重和关注,也谢谢所有关心我的人。我希望大家能从我身上得到些启发,当然,我不是说教,只是希望你们知道我的故事后,以后遇到了生活中必须经历的坎坷,都能想起张炯这个名字。

“瞧那小子都这样还能活下来,我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人一定要有精神,要相信奇迹,不然,即便你是个没有疾病的健康人,精神上也是不完整的。

送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词语———坚持。坚持以积极的态度善待生活;坚持你的人生目标不停向前;坚持帮助身边你可以帮助的人。

最后,我要借这个机会再度感谢我和云云双方的父母,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最后,谢谢大家读完我的文章,我的文字表达能力般般,只言片语也不能表达出我想说的一切,但是我还想用“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与大家共勉,很普通的8个字,但是,要领会它的真谛不容易。

张炯 李素云2004年9月11日

许多善良的人没有留下姓名

文/本报记者陈海燕 摄影/崔益军

如果没有张炯和云云的这场婚礼,他们终其一生都将可能素不相识,可是就有这样一个难忘的日子,一段来之不易的美妙姻缘,让无数平凡又善良的人们走到一起,他们在同一时间为一对新人微笑、祝福、甚至泪留满面……

读者WMJ寄来一对可爱的书签要求转交张炯和云云,小女孩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是个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孩子,看了你们的报道,我忽然觉得这世上应该没有比这更完美的爱情了。一年前突发奇想做了这对书签,本是想送给自己今后的那个他,不过现在我觉得这不重要了,因为没有人比你们更适合接受我的这份礼物。

记得雨果说过:人生至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为你的现状而爱你,有人不问你如何就爱你,也许和云云相比,我们都是世俗之人,但我要祝福这个美丽、善良、淳朴、真实的云云幸福一生,希望《申》报替我转送这份小小的礼物,也为给你们可能增添的麻烦致歉,张炯说得对,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爱,存在于你我心中。”

面对张炯,几乎所有的个人捐助者都不肯透露姓名,有些好心人甚至将礼金放到《申》报的服务台转身就走。我们感谢所有不愿留名的读者,你们寄来的贺卡、信件及礼金我们已全部代为转交。我们相信,你们,以及《申》报所做的一切都是不需要回报的。

他们说,谢谢《申》报,是你们的故事让我发现了人间尚有真爱。

我们要说,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盛大的婚礼。

向《申》报所有普通的善良的可爱的高贵的读者致敬!

以下单位及个人为张炯的婚礼义务帮助

老丰阁北京东路398号品珍轩鼎力赞助11桌酒席,并设计布置会场。婚宴第一道菜是饭店的看家菜“青蟹饭”,其香、糯、鲜代表了饭店对新人未来生活的祝福。

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向张炯和云云提供两辆刚刚出厂的全新车辆作婚车,其中被用做主婚车的“途安”目前在中国仅有6辆。

沈正娴百合花西饼坊、申民花店老板娘8月4日报纸刊出后第一时间致电报社愿意资助的个体经商者,她为婚礼提供所有鲜花、蛋糕、喜糖、香烟,当晚怕客人席位不够,硬是在角落里吃自己带来的馒头。张炯和云云亲切地称她为“沈大姐”。

吴卫达,瞿诚大众出租九分公司出租车驾驶员、婚礼婚车及跟车司机两位业务精湛的崇民的哥,其中,吴卫达即7月4日本报刊登的《百万富翁不是梦》一文中的主人公,在婚礼当天,在婚车上还有人认出他:“你就是以前上过《申》报的出租司机啊。”

当晚,吴卫达在送完新人回家后,10:00,又开着婚车继续将张炯今天结识的新朋友———盲人姚伟送回了家。

卓萌华花仙子礼仪、张炯和云云婚礼的总调度8月4日报纸刊出后第一时间致电报社,策划了一份详细计划,婚礼当天忙里忙外,现场指挥安排,并自作一副镶嵌两人名字的对联赠与新人:“闻淑女德标素尚炯心如凝丹”“张天使云兴霞蔚期盼收李桃”。

郭上海师范大学主持人班3年级学生、婚礼司仪以良好的气质及出色的口才给全场来宾留下深刻印象。

刘毅陈跃峰婚礼当天摄像与摄影以极其敬业的精神和记者们一起记录两人的婚礼。

彭彭袁飞虹“辛丹华彩妆秀”化妆师从早上8:00工作到晚上9:30,时刻在云云身边,担心云云的眼泪会湿了妆。“我们参加过那么多婚礼,更大更豪华的场面都见过,可没有一场婚礼像今天一样让我眼睛酸酸的,一直想哭。”

管骅“辛丹华彩妆秀”婚纱摄影王静“花间艺术摄影”

上海婚庆行业协会普安堂宁国敏牧师,姚方承长老陈先生徐汇区区政府职员许女士热心致电报社,转交中药药方,希望张炯早日康复。

郑女士热心致电要为张炯牵头认识一位远在辽宁的病友,他与张炯患同一种病并且现已康复。

更多不知名的朋友

今天如此精彩

张炯 李素云婚礼花絮

以前没正式求婚,今天披着新人装,补一次吧。

婚车是上海大众特别提供的私车“途安”,目前全国仅6辆,引来许多路人的目光。司机吴卫达说:“从来没开过这么好的车。”

为了不打扰婚筵气氛,所有记者都以朋友身份入场,电视镜头、话筒都除下了台标。

“来,媳妇,给外婆倒杯茶,外婆的红包已经准备好了。”

失散了20年的小学同学看到《申》报,今天也赶来参加婚礼。

师父,先送我的盲人兄弟,让他也坐坐那辆稀罕的“途安车”。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窦文涛:将爱情进行到底
下一编:李湘老公变成了男朋友(图)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