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女性 > 新娘手册 > 蜜月旅行
黄山地名雾锁黄山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曾经,黄山就是山,是风景名胜,松涛云海,壁立千仞。现在,黄山是个市,有三区四县,是李戴张冠。

过去,游客到“黄山”,仰头见山;现在,游客到“黄山”,却不见黄山真面目,黄山尚在路途遥遥云深处。

如此地名歧义引起的混乱,缘于1987年的一次行政区划更改。这次更改,不仅使真正的黄山遁入云雾深处,而且堙灭了历史文化名城徽州。误导游客,侵害消费者权益,乃至使黄山的旅游资源不能得以合理开发,黄山旅游区守着金饭碗却成了省里的扶贫对象。诸多弊端后果不一而足。

自事发至今,已有500余人次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恢复原黄山和徽州建制,未果。近日,又有消费者用诉讼的方式向这十几年未决的难题发出挑战。

其实,黄山的地名问题并非孤立。类似问题叠出根源何在?在中国目前的法制环境下,什么是此类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专家对此亦有说法。

■13年前的一次改名,导致皖南处处皆黄山,中国从此无徽州

曾几何时,黄山毫无歧义地等于黄山风景区。

1983年,黄山市成立,管辖范围也仅限于风景区周边范围,面积1669平方公里,人口14万。黄山市政府离黄山不足10公里。

1987年,黄山的行政区划被莫名其妙地更改,黄山市所辖范围急剧膨胀,面积达9980平方公里,人口也扩张到146万。而黄山市政府所在地也被移至距黄山近百公里外的原徽州地委所在地屯溪。徽州被易名黄山,而作为徽商、徽剧、徽墨等等经济、文化现象和产品发源地的徽州,代表着安徽之“徽”的徽州,从此消失。

皖南处处皆黄山,中国从此无徽州。

黄山市下辖黄山区,黄山区下辖黄山风景区,但黄山区对黄山风景区却无权管辖,黄山市市长兼任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黄山的区划和体制简直如黄山一样层峦叠嶂、迷雾重重。

衍生出来的结果,“黄山”成了一顶金帽子,黄山风景区的七邻八舍九族都争着往自己头上戴。比如屯溪火车站改名黄山火车站,屯溪机场改名黄山机场,距风景区一二百公里外的饭店宾馆也挂上了“黄山”的牌子。

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高举“黄山”牌,游客却不知此黄山离真黄山尚路途遥遥。那些以为到了黄山火车站和黄山机场就到了黄山风景区的游客,其实已经走了好大的弯路,到了他们本无意到达的屯溪。而该地距黄山风景区南大门还有79公里,到北大门还有135公里。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改制后的黄山市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安徽省都位居末列。《人民日报》曾载文分析说,黄山旅游区坐拥名满天下的风景资源,却沦为安徽省的扶贫攻坚目标,其重要原因在于黄山行政区划更改后,皖南处处皆黄山,乱了黄山真面目。摊子太大,资金使用分散,以黄山为中心的旅游开发变成以屯溪为中心,本末倒置,制约了黄山旅游业的发展,并使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同时,黄山地名指向混乱,也误导了游客,使黄山声誉受损。

■“中国松王”十几年奔走呼吁,“两会”代表、委员连续4年建议、提案

黄山的地名更改带来的诸多问题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有“中国松王”之称的国家一级画家刘晖更是十几年如一日地为此奔走呼吁。他放下画笔,为反映黄山问题撰写了不下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绘制了大量图表,花费了不下10万元的电话、邮寄、复印费用。有关部门在推荐他为全国公益维权十佳个人的推荐意见中称:刘晖为“维护地名法规的尊严,为实现黄山市名称标准化、规范化,为维护广大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牺牲个人事业,挺身而出,进行长达十数年的奋斗,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各界著名人士、安徽省一些领导和黄山人民的广泛支持,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受到各界高度评价和赞赏。”

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竖昆认为,黄山一事,真理显然在刘晖一边,刘晖在捍卫黄山利益的同时也在捍卫消费者的权益,虽然他的努力至今尚无实质性结果,但通过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很多消费者已经明白了现黄山市无黄山景,维护消费者权益、使游客免受地名误导的目的已经部分达到。

另据了解,黄山的地名问题也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重视,至今已有500多人次的“两会”代表、委员连续4年就黄山问题提出建议和提案,呼吁“依法行政,纠正黄山地名的张冠李戴,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

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研究员杜祥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黄山改名从程序上就不合法。造成的后果,一是误导消费者,二是造成文化领域的环境污染。

杜祥明说,国务院1986年制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关于地名更改有这样的说法,“能改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地名要照顾到历史继承,减少同名现象,不要和行政区划造成重名。”但近年来,这么多人次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黄山正名而呼吁,没用。为什么?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是立法滞后问题,是官本位作祟。

■丘建东告了不该告的对象,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新世纪前夕,福建省龙岩市游客丘建东向黄山市黄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黄山市地名混乱,误导消费者,损害游客知情权。法院立案受理。

丘建东称,他于2000年底到黄山旅游,在皖赣铁路黄山站下车,下车却不见黄山。为看黄山风景,他又乘长途车北行120公里,才到黄山风景区。

丘建东选择了60元门票收入者―――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被告,理由是他们未能在门票中标出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的区别,损害游客知情权。要求其口头道歉一次;赔偿经济损失一元;向上级报告,尽快改变黄山地名混乱情况。

明眼人一看便知,丘建东这两个被告选得牵强,因为黄山风景区是他的最终目的地,他未及此便已受到侵害。

实际上,本案还有背景,丘建东黄山之行乃刻意而为。也可以说,丘建东是有意去经历了一回错误之旅。

要搞清事情始末无需回溯很久。2000年底,国家工商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新华通讯社等6家单位组织了一个“公益维权”专题座谈会,为即将开展的“维护消费者权益十佳评选”作舆论准备。刘晖和丘建东都作为“十佳”候选人参加了座谈会。在会上,丘建东听刘晖的维权事迹介绍,颇感兴趣,会下又与刘晖交流几次,便把黄山的地名问题确定为又一个维权目标,并很快身体力行。

丘建东对记者表示,他很敬佩刘晖十几年如一的执著,但他要尝试用法律手段干预这个十几年未决的纷争。

为何选择了这样两个被告,丘建东说,因为本案的特殊性和目前我国法律的局限性,打行政诉讼行不通,因此需另辟蹊径,通过民事诉讼打行政诉讼。游客因门票和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形成合同关系,门票便起到一个法律联结点作用。丘建东说,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至于黄山旅游公司和黄山管委会“不幸”成为他的被告,丘建东说他不讳言对二被告的歉意。

不管是选谁当被告,只要和本案有关并可告,且法院受理,丘建东说他第一个目的就算达到了,况且对于本案,他对过程的重视更胜于结果,自称是“法麻烦”的制造者的丘建东表示,他的目标就是用案例推动社会进步。而对于本案,他想提醒社会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地名误导造成的损害责任由谁承担?若是政府有关方面批准地名的更改,政府行为是否可诉?

■两被告说,地名问题是旅游环境问题,不是我们所能解决的问题

黄山风景区办公室主任蒋万榜告诉记者,我们接受过游客受地名误导的投诉,但为此当被告还是第一次。地名问题实际是一个旅游环境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丘建东的起诉,但黄山风景区内本身不存在地名混乱问题,让我们向上级要求改变地名似乎也不合适。

作为两被告诉讼代理的黄山风景区法律事务室主任储贵生说,针对丘建东的起诉,二被告已于春节前提出答辩,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向丘建东提出了反诉,要求丘建东就他的起诉给该公司带来的名誉损失赔礼道歉,在媒体上阐明事实,以正视听。

储贵生认为,丘走错路在先,买门票在后,让卖门票的承担他走错路的损失纯属本末倒置,如果按照丘的逻辑上溯,卖他车票的单位岂不更应该成为他的被告?!


储贵生认为,地名混乱确实给黄山风景区带来麻烦,但这不是黄山旅游公司和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所能解决的问题。

事情至此,一波三折,虽未开庭,已经颇有一些戏剧效果了。

丘建东本意是想帮黄山风景区的忙,却被反诉一把,反响如何?春节期间,记者拨通丘的电话,丘说他尚未接到答辩书和诉讼状,但黄山公司的反诉也不是坏事。


为何?丘建东分析,法院很可能以告错人为由裁定驳回他的起诉,这样就没有开庭进行实体审理的机会。现在又冒出一桩诉讼,法院是否又要驳回?又以什么理由驳回?如不驳回,两案极可能合并审理,或者只就反诉案开庭,只要开了庭,就给了双方陈述和答辩的机会,正好有机会把这事的历史沿革扯一扯。这对我们,真是歪打正着的好事。

其实,黄山风景区何尝不想早日名正言顺,在该案中,他们是否亦有难言之隐?


■地名修改是重大法律问题,应该通过立法加以解决

从刘晖到丘建东,还有诸多代表、委员,在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手段为黄山正名而努力,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孰更有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作了如下分析:

提案、建议和诉讼是两种不同的达到目的的方式,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提案、建议是间接方式,诉讼则更直接。即使不能实现诉讼请求,法院也应该给出比较明确的判决理由。

但是在目前,个人诉讼可能会被更多地解读为个人利益行为,并且,欲单纯通过诉讼来解决问题,前提是法院必须具有绝对的中心地位,其作出的判决能被绝对的服从和执行。

而目前,我们的某些法院还或多或少地受到地方权力的控制和左右,有时候,法院的裁决是通过权力运作的层层解释而形成的,况且,黄山改名有权力运作的背景,因此对于该案而言,我们不能期待通过纯粹的司法解决问题,通过提案、建议的方式可能比诉讼更有效。贺卫方教授分析说,作为原告,丘建东很可能铩羽而归,但从积极的角度上说,即使法院驳回起诉,案件的发生也已经很有意义。

贺教授认为,地名现象一直是一种颇有意思、值得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地名不仅有政治、历史等诸多内涵,也越来越成为具有经济含量的资源,地名更改的随意甚至荒唐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地名的修改是重大的法律问题,应该通过立法形式加以解决。

据了解,黄山地名问题长达十几年的纷争虽然未了,却已为其他地方的类似问题提供了前车之鉴。几年来,已有江西吉安地区欲改为井冈山市被否定,泰安市欲改为泰山市被否定,华阴欲改华山也没改成。另外,湖北的沙市和荆州市曾合并改名荆沙市,后当地政府听取各界呼声,尊重历史赐予,恢复荆州市地名。

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表示,很多地名纷争皆反映出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作祟,反映出一些决策者对历史和文化的缺乏尊重,反映出某些决策缺乏民主的听证和科学的论证,而面对地名纷争所反映出的这些问题,惟一有效的解决途径还是要凭借两个字―――法律。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浪漫古路在德国(图)
下一编:拥抱地球第三极:走进西藏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