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平常女人来说,到了34岁,“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而陈小邛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女人,却偏偏在这时候“飞”离了“轨道”;
■生活在四川省江油市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陈小邛曾经只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小办事员,整天过着两点一线的清闲日子,连去成都闯闯的念头都没有过。而今,41岁的她竟然成了一个“有可能的话,连南极都想去一趟”的独行探险者;
■三闯长江源、两进墨脱、一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磴人、独龙纹面女、与世隔绝的藏族父系部落,好几次从青藏、川藏、滇藏、新藏四条线独自进藏探险……每次独自上路,对“专业探险装备”一窍不通的陈小邛只需要半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有人说她简直是“疯子”,就连不少朋友也在背后说她“怪”。其实喜欢她的人有时也想不通:为什么经历了那么多“在路上”的艰苦和孤独,从她脸上却总是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从她身上也总是能感受到活力与快乐?
宿命地说,这一切似乎只能归因于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工作关系,陈小邛结识了一位曾经参加过1986年长江漂流的朋友,当时,他们正在筹备再次漂流长江源,这位朋友只是随口问了小邛一句:有可能的话,帮着拉点赞助吧。对朋友的事一向认真的小邛还真想尽办法找来了三万元赞助。
此时的小邛虽然听探险老手们的故事听入了迷,但却从未敢想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直到探险队临出发前,一位摄影师突发奇想:“队里如果有个女的,拍出来的纪录片可能要丰富一些……”才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这种提法立即遭到男队员的反对,因为“女人麻烦”,但这更激得陈小邛做出了“到现在也不敢再做的事”——平生最怕蛇的她,那天晚上当众亲手杀了一条蛇,“现在想想这么做的确有点幼稚,可当时是真急了。不管怎么样,反正能去就行。”
从此,陈小邛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于当时已经年近34岁,过惯了清闲生活的她来说,恐怕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陈小邛觉得,要“深层次挖掘一下”踏上探险这条“贼船”下不来的原因。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解放西藏的老兵,退休后写了一本自传,书里有许多他们当时在西藏时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我要去西藏的念头,可能就从这儿开始,只不过没像别的童年理想那样在平凡生活中被磨灭,所以机会一来,便一下子找到了实现的突破口……”
自此,在一种全新生活的滋润下,整个身心被逐渐激活起来的她便一发不可收拾,到1999年,她已经实现了从青藏、川藏、滇藏、新藏四条线独自进藏探险的愿望,并参与了两部纪录片的拍摄,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游记,还出了一本书:《穿越西部荒原——一个女人的探险手记 》。
“许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要去探险,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觉得这个过程很美……”
探险毕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旅游,来自内心对困难的惧怕和各方的压力,都会成为常人无法坚持下去的理由。然而,颇有“办法”的小邛却消化了种种阻力,让探险的道路变得一马平川。“一开始我请假时,我们领导死活不同意,甚至下了最后通牒:如果非要去,就按旷工处理。我犹豫再三,还是选择走。那种心态很复杂,我知道别人很难理解我的做法,我也很难跟别人解释清楚。我只有把我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信,寄给当时单位的领导。”好在上天有眼,在陈小邛发出一封封信后,领导终于被感动了,从那以后便对她的出行大开“绿灯”。
这份对探险的执著恐怕连陈小邛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出于好强的本性,或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还是对战胜自我的渴望?也许都有一些。“许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探险,这样做值得吗?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地想达到某种目的,只是觉得这个过程很美。另外,我还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觉得别人没有经历的我经历了,别人没有见到的我见到了,心里便好满足。”尽管隔着听筒,记者依然能感受到这位已年过不惑的“川妹子”所独有的坦率与孩子气,并体察到她不甘寂寞、不愿重复那种毫无激情生活的心境。
“每个人都有第一次,跨过去之后,就没事了”
出发前,陈小邛很少考虑将来会遇到什么困难。“几乎每次临行前都会有人问我路上怎么走?吃什么?遇到坏人怎么办等问题,其实对这些我想得并不多,想多了也没用,因为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我相信自己有应变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第一次,跨过去之后,就没事了。”探险前不做准备是不可能的,但想得太多,又往往会使人瞻前顾后,裹足不前。成功跨越第一次的陈小邛从此信心大增,胆儿也越来越大。看来,陈小邛还真得感谢自己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
如果说第一次漂流的成功靠的是勇气与毅力,那么随后的一次次独自探险,则更得益于日渐丰富的经验。每次出行前,陈小邛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争取多掌握一些沿途的情况。行囊中除了巧克力,装得最多的便是各类药品。“我是自费探险,每次出发时只能带5000多元,为了节省开支,我有时会拿身上的一些物品同老乡换吃的。西藏最缺的是药品,我就用药换食物,老乡很开心,我也省了钱。”
“我以为这个民工不会回来了,没想到萍水相逢的他竟守信返回。他救了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我帮他拍一张全家福……”
除了第一次漂流是随团完成的外,陈小邛之后的探险都是独自出行。因为没有足够财力的支持,也为了让探险变得更具有意义和挑战性,她尽可能不坐车。而实际上,许多险恶的无人区也根本无车可通,只能靠两条腿来完成。在这种时候,小邛不仅仅要承受体力上的透支,更要拿出一个人面对随时都会遇到危险的勇气。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墨脱的途中,她遇到了一位当地民工,便和他边走边聊,走着走着,前方突然发生了塌方,泥石流很快淹没了前面的道路。面对这种突发而至的险情,见多识广的小邛一时间也没了主意。“还是这位民工有经验,他让我先别动,他去找找别的路,找到后就赶紧回来。但当时我想情况这么危急,我和他也只是萍水相逢,他未必会回来帮我。而且我必须赶在天黑之前翻过这道山,实在没时间再等下去了,于是便不管不顾地一脚踏进了泥里。”没想到,这一脚差点要了小邛的命。泥石流远比想象中的更可怕,没走几步的她便身陷泥沼。此时的山谷空无一人,小邛被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着,第一次感到了生命的脆弱。然而就在她近乎绝望的时候,却清楚地听到一个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不能死,我死不了!这个声音顿时令她信心大增,她努力控制着自己逐渐模糊的意识,开始等待奇迹的发生。也许是命不该死,那个民工真的守信返回。“他救了我,上来后我就给他跪下了。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他,而他唯一的要求竟是让我帮他拍一张全家福。”
类似这样的险情,陈小邛在探险中碰到不止一两起。无论是遇到翻车、钱包被抢,或是生命受到危险,她似乎都能吉人天下,平安归来。“也许是命大福大,但说真的,意志力这个东西很奇特,关键时刻,坚持求生的欲望就是最重要的。”
“最可怕的不是险情,而是孤独、寂寞”
在不断的考验中,向生命的极限挑战似乎已成为一件苦中作乐的事。在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小邛独自步行了11天,走得满脚全是水泡,鞋都穿不上了,“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有时真想一头倒下去再也不起来”。然而漫漫旅途中,“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孤独、寂寞。”
陈小邛每一次独行,都没人同她聊天,也没人为她排忧解难,分享收获,更没有电视机、录音机等现代设备为她调剂生活。她只能自己同自己说话、自己为自己打气,“有时寂寞得简直要疯掉”。最难挨的还是黑夜,“经常是伸手不见五指”,寂寥而无际的黑暗好像一张无法冲破的巨网,足以让一个身处异地的人意志崩溃,但小邛硬是挺了过来。她有她的办法,就是写日记。无论身体多么疲惫,心里多么难受,她都坚持每天记日记。也许对她来说,坚持记日记已不再是一件逼迫完成的任务,而是变成了她挑战生命极限的支点 。
“这就是属于我的——精品生活”
想必在很多人眼里,陈小邛是一个怪人。为什么要赔上时间、精力与金钱去做一件既不赢利又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事?这些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事,发生在陈小邛身上却显得十分自然。也许是因为别人没有经历过,无法体验到当中的乐趣,而置身其中的陈小邛却体会到了,所以为了收获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满足,即使吃再大的苦,冒再大的险她也觉得值得。“自打走上这条不归路,我就没有后悔过,真的,不是说大话。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发现,探险让我的生活变得非常充实。挑选商品时,如果有可能,我们都会选择精品,生活也一样,我喜欢并追求这样的精品生活。”尽管这样的“精品生活”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享受的,但对于陈小邛来说,这恰恰才是她想要的生活。“一年中我拿出10个月贡献给社会及家庭,剩下两个月我一定要留给自己,还原自我,做一个真正的陈小邛”。
■文/安群 张楠 转自 :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