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出处】《中藏经》。 【组成】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各6O克,橘皮、生姜皮3O克,紫苏梗30~60克。 【功用】健脾化湿,理气消肿。 【主治】妊娠早、中期,面目或全身浮肿,身重,起身即感头眩,小便少,舌淡苔白者。 【制法】前五味共研末,以纱布分包,每包重20克。先用苏梗6克,用清水200~300毫升煎成沸汤,冲泡袋装药,盖闷15分钟后,分两次饮用。每日1剂。 【宜忌】湿热水肿忌用。 【按语】妊娠期间,面目或遍身浮肿,《金匮》称为“妊娠有水气”;后世称为“子肿”;如腹大异常,遍身浮肿,称为“子满”,或“胎水肿满”。其病因可因中气(脾)不足,或下焦气化(肾)失司,以致水湿不能正常运行,泛滥而成水肿。本方以“五皮饮”健脾渗湿、利水消肿。辅以苏梗疏肝利肺、理气和血,通调十二经之关窍,而增强水气输运之功能。本方较《金匮》治疗本病之主方——葵子茯苓散,药性更为平稳,配方更为合理。凡妊娠水肿,除明显属湿热证者,皆可用之。如水肿在妊娠晚期发生,同时有高血压、蛋白尿者,常为妊娠中毒症,又称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应提高警惕,切不可囿于此方,而延误病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