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药物手册 > 药品市场 > 正文 用户登录 注册
耶鲁哈佛抛绣球中药全球化正当其时
繁体版

    中药本姓“中”,但在7月25日开幕的“21世纪医药国际学术大会暨200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有关中药全球化的讨论却弥漫于整个会场,一度成为大会的“官方语言”。正如众多与会专家所描述的那样,在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药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正当时令的“时髦”话题。

    关键词一 维他命C+甘草

    这几天高温,大会主席、耶鲁大学讲座教授郑永齐患了热伤风,他给自己开的处方是“维他命C+甘草”。郑永齐说,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恰好蕴涵着未来药物研究的一大趋势:西方经典医学与传统中医理论齐头并进,相互启发、互为补充。

    原来,西方科学惯用的“单靶点——单一化合物”的新药研发模式正受到系统生物学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考虑“多靶点——多个化合物”的研发尝试,而这正好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君、臣、佐、使”不谋而合。

    于是,中药被各国学者看成一“匹”潜力十足的“黑马”,但条件是“现代化、进而全球化”。为此,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研究机构纷纷借着此次大会,与中国学者探讨合作事宜。就连大名鼎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也向中国专家抛出“绣球”:我教你技术,你传我经验,两相结合谋求双赢。

    关键词二 似药+非药

    尽管如此,在现阶段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审核标准中,中草药并不属于正规处方药物,而是被列在健康食品之中。在市场上,它只能被当作冬令进补亦或强身健体的保健品,而非治病救人的“神仙水”。该局植物药主审官陈绍琛博士告诉记者,阻止中药获得“合法”身份的最大障碍一是品质,二是证据。只有记录经验之谈的文献,没有具有说服力的临床试验报告,谁敢为中药“担保”?

    中药这种“似药非药”的尴尬处境影响着相当一部分国外消费者对它的看法。尽管少数消费者和医生开始意识到在治疗疾病方面,西药并非完全有效,但大多数公众和医生仍然担心中药在重金属残留等方面存在潜在危险。

    在NIH,中草药同样“名不正言不顺”,它与针灸、按摩等一起被划归于“补充及替代医学”的研究范畴。该院补充及替代医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杰克·科伦表示,这样的分类方式使得中草药研究受到“不公正”待遇:在NIH280亿美元/年的研究经费中,中草药仅占到720万美元/年。

    关键词三 现代化+全球化

    如何使拥有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医药重新找回自信?与会专家认为,只有现代化,才能全球化。陈绍琛透露,目前FDA已批准近200个中药进入临床研究,其中一半以上的申请来自于美国国内的研发机构。遗憾的是,由中国研发机构提出的申请不超过10个。

    与此同时,耶鲁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对一个有着1800年历史的中医药方进行“现代化”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他们发现,这个神奇药方不仅能帮助肿瘤患者减轻化疗副作用,还能增强结肠癌肝癌、肺癌以及胰腺癌等患者的治疗效果。

    种种迹象表明,有关中药的前途开始渐渐明朗。去年12月,来自上海、北京、香港、美国等地的16家学术机构齐聚香港,共同发起成立“中药全球化联合体”,其中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等四家上海单位。据悉,该联合体将致力于品质管理、数据库、临床试验方法、药材供应等四大平台技术的建立,为振兴中药铺平道路。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