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帕沙星
【药物名称】格帕沙星 grepafloxacin
【药物别名】格雷沙星 OPC-17116
【分子式成分】分子式为:C19H22FN3O3,分子量为395.86,其CAS号为161967-81-3。本品为白色粉末,水中溶解度很小,故常以其盐酸盐溶于水供制作片剂的原料。
【制剂规格】片剂。
【药理毒理】是由日本大冢制药株式会社生产改进的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该药为90年代初开发,后转让给英国格兰素-威尔康(Glaxo-Wellcome)公司,于1996年3月向欧洲(德国为参照国)提出申请,同年8月向美国FDA提出申请,现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美国采用药名委员会(USAN Council)已经在383号目录表中正式宣布,FDA于1997年12月正式批准上市。
格帕沙星的化学结构与环丙沙星相似,但在5位上取代有甲基,在7位的哌嗪环上有3-甲基取代,根据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构效关系研究的规律表明,格帕沙星一日一次给药,组织渗透力强,抗菌谱广,甚至对衣原体也有效。对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效果显著,如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造成的社会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比环丙沙星的疗效要强4倍,其它如光毒性、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均比现有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少见。
Marco等[1]在日、美、欧盟等六国的多中心国际研究中,从临床分离了6000株以上的细菌,对格帕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很多革兰阳性菌具有抗菌活性:对肠球菌的抗菌作用与环丙沙星相似或稍弱,但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其抗菌活性优于环丙沙星;对苯唑西林耐药的金葡菌和凝集酶呈阴性的葡萄球菌,格帕沙星与环丙沙星的效果相同,但对肠球菌和苯唑西林敏感的金葡菌其体外抗菌效果强于环丙沙星。对潜在的呼吸道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噬血杆菌、卡他性摩拉菌、克帕白肺炎球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的体外活性相似或优于环丙沙星,对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至少比环丙沙星要强4倍,而对肺炎支原体的活性则比环丙沙星强8倍。格帕沙星对淋球菌(MIC=0.004mg.L-1)及沙眼衣原体(MIC=0.03~0.06mg.L-1)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活性。
【药 动 学】单次服用格帕沙星400mg,服药后2~5h,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5~5.2mg.L-1,在炎性液中的药物浓度在4~5h达高峰,平均为1.1mg.L-1。服药后24h尿中回收8.3%,大部分经肝脏代谢后由粪便排出体外。Cook等[2]对24名胸片异常或咯血的患者给予格帕沙星400mg.d-1,连续用药4d,用药后4~5h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8mg.L-1,而此时药物在支气管粘膜、皮下组织液、肺泡巨噬细胞中的浓度分别为5.3,27.1和278.4mg.L-1,分别为血清中浓度的2.9,15.1和154.3倍,表明格帕沙星的组织渗透力很强,优于环丙沙星等药物。格帕沙星在血浆和炎性液中的消除半衰期均约为12h,故适合于1日1次或1日2次给药。
【适 应 证】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及革兰阴性杆菌性肺炎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尿路感染、宫颈炎、前列腺炎、淋球菌感染等;也适用于消化道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
【不良反应】格帕沙星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腹泻、头痛、头晕及皮疹等,发生率在2%~10%,多只是轻中度反应,2%~5%可发生试验室参数异常,主要为肝脏酶的短暂升高。
【相互作用】格帕沙星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使其消除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合用时需注意。亦不宜与氢氧化镁或氢氧化铝等抗酸药同服,以免影响格帕沙星的吸收。
【用法用量】成人一般用量为1日1次200~400mg口服,儿童用量酌减。
【生产单位】资料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