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
|
|
|
[单味功用] 黄芪又名黄耆。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本品质轻皮黄肉白,质轻升浮,人表实卫,色黄入脾,色白人肺,为升阳补气之圣药。生品入药,具有升发之性,既能升阳举陷,用于治疗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以及其它内脏下垂诸症;又能温分肉、实腠理、补肺气、泻阴火,用于治疗体弱表虚,自汗盗汗,或者经常反复感冒,以及消渴(类似糖尿病)诸症。炙品用药,可补中气、益元气、温三焦、壮牌阳、利水消肿、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用于治疗气虚衰弱、体倦乏力、语音低微、短气食少、便清腹泻等症;又治气虚牌弱、水不化气,以致身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还治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以致疮疡日久、内陷不起,或疮疡溃烂、脓稀、久久不愈之症,以及小儿体虚、痘疹内陷诸症。 防风 [伍用功能]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黄芪甘温补气固表扶正,防风辛散祛风解表驱邪。二药伍用,防风辛散温通,可载黄芪补气之功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流散之力而不恋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散泄。二药参合,散中寓补,补中兼疏,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固表止汗。 [主治] 1、表虚自汗,四肢酸楚等症; 2、虚人易患的感冒诸症。 [常用量] 黄芪 10~15克。 防风 6~10克。 [经验] 黄芪、防风伍用,选自《王旭高医书六种》玉屏风散。治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风邪久留而不散者亦宜。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乃相贯而相使也。”王晋三《古方选注》曰:“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随防风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耳。”防风、黄芪各等分,《医宗金鉴》谓之防风黄芪汤。治中风不能言,脉近而弱者。柯琴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民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以防风以驱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补,相须相得之义也。” 黄芪合防风能固卫疏表,所谓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二药合用,功在防御外邪之入侵。古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期矣。”近人谓,黄芪含有“干扰素”,能增强人体抵抗力,防御外邪感染,此正前人所述的黄芪合防风之功效。 曾用玉屏风散治一妇人恶风,夏日常以巾裹首,身着夹衣,冬日重絮不敢见风,药十数剂而愈。也常用来治疗经常感冒的患者,以及患风疹块(尊麻疹)非发作时投之,用以扶正,减少发作,减轻症状,巩固疗效。 摘自《施今墨对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