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二十 病因流行病学探讨
一、目的学习原因不明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
二、时间3学时
三、课题
1972年7月下旬,上海市郊县广大地区,突然发生大量皮炎病例,形成爆发性流行,各县流行情况轻重不等,市区内同时有散发病例。病例总数尚难完全统计,受害者当以十万计,流行过程约为三个月。像这样大规模的皮炎流行,在医学史上是未曾见过的。
这个病的主要病状是,突然在身体的一定部位,主要是两臂、胸背、腹、大腿,出现皮疹,以丘疹为主,患者奇痒难受,一般历时数日可自愈,但也有延长十余日的。
七月初,开始有散发病例,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出现流行高峰,以后病例稀少,但至九月下旬又出现一个流行余波。
皮炎使患者感到奇痒,影响工作和休息。患者绝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外来的商船在进吴淞口的次日,也即有海员患上这病。医学科研人员组成“皮炎调查小组”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分析,临床观察和试验,以及研究防治对策。
这项调查工作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调查工作是逐步深入的,所得的理性认识和结论,都有客观数据为根据,并通过了实际的检验。
现在把部分调查数据及问题列在下面,请实习学员分析讨论并得出答案。
调查组在一个大工厂内调查各工种工人的皮炎罹患率,注意到电焊、气割工人罹患率较低,数据如下:
|
患皮炎者 |
非患者 |
合计 |
各工种男工人 |
426 |
380 |
806 |
电焊、气割男工人 |
29 |
57 |
86 |
合计 |
455 |
437 |
892 |
计算:x2= |
P |
|
|
|
患皮炎者 |
非患者 |
合计 |
各工种男工人 |
130 |
152 |
282 |
电焊、气割男工人 |
9 |
29 |
38 |
合计 |
139 |
181 |
320 |
计算:x2= |
P |
|
|
[问题]分析以上结果并指出这一结果说明什么?
你认为有必要到电焊、气割的工作现场进行观察么?
这项调查结果给调查组以很大的启发,他们由此开展了更多的调查研究。你想想怎么会这样作的?
调查组围绕着风的问题做了很多调查,部分数据如下:
1.不同地点,风力大小相同:
|
患者 |
非患者 |
合计 |
浦东沪东新村居民 |
83 |
103 |
186 |
浦西共青路40号工房居民 |
44 |
61 |
105 |
合计 |
127 |
164 |
291 |
计算:x2=P
2.不同地区风力大小不同
|
患者 |
非患者 |
合计 |
风大的浦东大道上81路汽车驾驶员、售票员 |
22 |
12 |
34 |
风小的市中心区23路电车驾驶员、售票员 |
17 |
50 |
67 |
合计 |
39 |
62 |
101 |
计算:x2=P
3.同一地点,风力大小不同
|
患者 |
非患者 |
合计 |
南市四新里委某工人楼房风小的楼底 |
1 |
40 |
41 |
同楼,风大的三楼 |
13 |
27 |
40 |
合计 |
14 |
67 |
81 |
计算:x2=P
在楼的附近一个几乎完全无风的小弄里检查了69人,无1人患皮炎。
[问题]从以上资料分析你能做出什么结论?
调查组又继续查得到更多的资料,列举如下:
|
患者 |
非患者 |
合计 |
①滨海风大的南汇果园公社果农 |
27 |
104 |
131 |
②距海较远,风较小的周浦横塘大队 |
73 |
43 |
116 |
③同②塘东大队 |
24 |
74 |
98 |
计算:①和②做四格表检验x2=P
②和③做四格表检验x2=P
①和③做四格表检验x2=P
在川沙凌桥公社高聚滨大队风力大小相同的两个生产队:
|
患者 |
非患者 |
合计 |
一队 |
57 |
50 |
107 |
三队 |
45 |
86 |
131 |
合计 |
102 |
136 |
238 |
计算:x2=P
[问题]根据以上二宗资料分析的结果再做一个结论,并和前面一个结论比较,两个结论是否一致?怎样解释?
有人认为某工厂冒出的废气与皮炎有关,试分析以下的资料,你能同意那个想法吗?
|
患者 |
非患者 |
合计 |
位于厂上风的高桥南塘大队 |
116 |
183 |
299 |
位于厂下风的中兴镇 |
52 |
85 |
137 |
合计 |
168 |
268 |
436 |
计算:x2=P
调查组又调查了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医务人员和病员的皮炎罹患率,资料如下:
|
患者 |
非患者 |
合计 |
医务人员 |
158 |
273 |
431 |
病员 |
44 |
360 |
404 |
合计 |
202 |
633 |
835 |
计算:x2=P
[问题]如何解释二者的差异?
讨论题:
1.本次皮炎的病因是什么?如何确立皮炎的病原体?应定出那些标准?
2.演成本次皮炎大流行的因素又是什么?
3.如何预防皮炎再发?
4.试谈从本次皮炎调查中,学到哪些有关病因调查的原则和方法?
资料来源: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