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方病防制
提要地方病分类及其特征;我国目前重点防治的地方病基本情况及其流行特点;生物源性和化学源性地方病的预防措施;以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为例,叙述化学源性地方病的特点;人体需要量的适宜范围,过同和过低的预防。
案例源北省英山县城关地区无工业氟污染,附近有三个温泉,水中含氟量高达4.0mg/L,对照地区居民饮用含氟量为0.4~0.7mg/L的河水及浅井水。
按每人每日2L饮用水计,温泉地区居民每日摄入氟量经水为8.0mg,经食物4.2mg,合计12.2mg ;对照地区相应为0.96mg和3.9mg。
经调查饮用温泉水地区居民斑釉齿患病率64.2%,对照地区9.1%;而患龋率两地区分别为14.5%有26.0%。
X线片检查95名对照居民未发现骨异常,74名温泉水地区居民中发现可疑骨异常6例,早期氟骨症9例,Ⅰ期氟骨症8例,氟骨症患病率23.0%,患者均为当地出生并一直饮用温泉水的农民。
饮用温泉水975名居民尿氟测定,中位数为1.86mg/L,95%可信限上限值为7.77;与对照地区217人尿氟值相比,前者比后者高出8倍。
请根据案例中提示的该地居住环境、居民患病情况和居民体检、化验结果考虑,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为何?
(根据湖北省卫生防疫站熊北鑫、刘君丽研究报告编写)。
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区可多达五、六种,受威胁人口多达4.2亿多。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
第一节 地方病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一、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
按病因可分为:
(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
(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
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geo-chemical disease).
1.元素缺乏性 如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等。
2.元素中毒性(过多性)如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地方性硒中毒(endemic selenium poisoning)、地方性钼中毒(endemic molybdenum poisoning)。
70年代以来被列为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7种。
我国地方病分布广,罹患者多,受威胁人口更多。如除上海市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截止1992年底,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仍有700多万,地方性克汀病人25万多,重病区7~14岁儿童智力低下发生率15%,亚临床克汀病人达10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达4.2亿。地方性氟中毒病人中氟斑牙患者4186万,氟骨症2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3.7亿。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大骨节病(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克山病(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鼠疫(17个省、自治区)。大骨节病受威胁人口达1亿,患者200多万,克山病受威胁人口8290万,患者近年来已明显减少,而鼠疫到1992年仍有4个省、自治区7个县发生人间鼠疫11起,发病37人,死亡5人,比1991年上升,且以云南为主。布鲁氏菌病主要流行于牧区,1993年近1400个疫区,其中的1/2县已达控制标准,1/7县达稳定控制,全国发病率低于0.2/10万。
二、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
发生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病区,发生生物源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疫区。两者基本特征相同。
(一)在地主病病(疫)区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病(疫)区,或在非地方病病(疫)区内无该病发生。
(二)地方病病(疫)区内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种地方病的自然因子。地方病的发病与病区环境中人体必需元素的过剩、缺乏或失调密切相关,或在疫区存在着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昆虫媒介和动物宿主的生长繁殖条件。
(三)健康人进入地方病病(疫)区同样有患病可能,且属于危险人群。
(四)从地方病病(疫)区迁出的健康者,除处于潜伏期者以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迁出的患者,其症状可不再加重,并逐渐减轻甚至痊愈。
(五)地方病病(疫)区内的某些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某种地主病。
(六)根除某种地方病病(疫)区自然环境中的致病因子,可使这转变为健康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