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毒剂损伤的医学防护
第一节 医学防护概述
一、医学防护的任务
毒剂损伤的医学防护是指对敌进行化学武器袭击前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对应举措,包括化学(毒剂)侦察(检),袭击时立即采取防护、袭击后及时消毒、急救以及后送医疗第一系列措施,就单兵防护而言,包括能及时发现化学武器袭击征候或接到化学袭击警报时能迅速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同时,又能在防护情况下继续招生执行战斗任务。
毒剂损伤的医为防护是平战时卫勤奋保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保障军民健康、减少伤亡、保证任务的完成有重要意义。应注意和地方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有关部门在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中,要针对毒剂损伤的特点,完成以下主要任务:①教育和训练;②组织实施毒剂侦检;③组织个人防护和集体防护;④洗消;⑤救治中毒人员。
化学武器有较大的杀伤力,对缺乏训练和防护的军民能造成很大伤亡。平时做好医学防护各项准备工作,保护军民不受伤害、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十分重要。特别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攻防转换和作战进程快,突然性、空间和纵深加大,要求卫勤保障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在高速机动中遂行全天候、全方位立体保障、实施连续救护后送能力。战争的高强度、高毁伤、高消耗,要求卫勤有充分的技术和物资保障能力。
高技术战争对化学武器医学防护的要求更高、更精确、更完善、各个环节的工作如侦检、防护、洗消、救治等更需有得力的措施。要求在卫勤组织指挥、防护部署、伤员抢救等方面应建立起多种形式的保障力量:线网结合、定点与机动相结合;动员一切力量、建立卫勤动员体制、制定地方卫生力量动员预案、实施军民联合保障等,不断提高对特种武器损伤的医学防护能力,为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
二、医学防护措施
(一)普及医学防护训练
积极进行对毒剂损伤的防护和救治训练是做好医学防护的前提。训练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化学武器的战斗性能、特点;学会使用各种防护和救治器材;学会对伤员进行自救互救的各项技术;提高部队在化学战威摄下的生存能力并战胜敌人。
(二)充分使用防护器材,适时组织服用预防药
使用防护器材是防护的主要措施。各级卫生部门在获悉敌人可能进行毒剂化学袭击的情报后,应向领导报告。对执行任务的分队和人员给以必要的防护准备。组织服用预防药。一旦发现敌化学袭击或接到警报时,人员应迅速穿戴防护器材,防止毒剂液滴直接接触身体或随自携带的武器与装备。情况允许时,除观察和值班人员外,其余应进入防护工事。
在化学袭击条件下,人员应保持防护状态执行战斗任务,对伤员急救等。当查明或被告知毒剂危害已消失时,由指挥员下达解除防护的命名。
需要通过染毒地区时可采取迂回通过、开辟通路通过和直接通过。直接通过是穿着全身防护器材沿指定路线通过染毒区。通过染毒区前,应做好防护准备,服用预防药片;到达毒区前沿时穿戴防护器材,通过后应检查染毒情况,对人员、服装、武器等染毒部位进行消毒,脱去防护器材。注意,通过毒性大,中等挥发性毒剂,如梭曼等染毒地域后,不应立即脱去面具。因为服装等对此类毒剂蒸气的吸附量较大,脱离毒剂云团后,毒剂蒸气的解吸附仍持续一定时间,故须隔一定时间后方可脱去面具。
(三)对染毒水、食物进行检定,确定能否食用,提出处理意见。
(四)染毒区伤员和抢救人员的防护
进入染毒区应穿戴防护器材并应遵守染毒区的行动规则(不准随意坐卧、不准脱去防护器材、禁止饮水和吸烟等)。抢救人员进入染毒区后,立即对伤员进行急救:给伤员戴面具;保护皮肤以防继续染毒;局部消毒和肌注急救针;尽快将伤员撤离染毒区,在伤员集中点进行补充急救和后送。离开染毒区的人员以及从染毒区送到各级救治单位的伤员应尽快进行洗消。
(五)卫勤分队(医院)的防护
1.疏散隐蔽配置,做好物资器材准备:展开地点应疏散配置、注意隐蔽、加强伪装;适当配备多类防护器材和急救药品;尽可能设置医疗掩蔽部和集体防护措施。
2.组织实施化学侦察。
3.开设洗消组。
4.组织医疗后送,适当确定各级医疗救护范围。后送途中防止继续染毒和进行必要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