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梭曼中毒的特点
梭曼是继塔崩、沙林后由德国人R.kuhn 1944年合成的。40年代为秘密研制阶段,50年代美透露原苏军正式装备了梭曼(代号PB-55)毒剂,油状的胶粘梭曼,被认为是“俄国的V类毒剂”。现据透露,原苏军V类毒剂称作“诺未曲克”(novocheboksarsk),与美VX相似,但结构中R基团不同,并已二元化,值得重视。
一、战术使用特点
梭曼挥发度适中,属中等挥发度毒剂,易于分散,可呈蒸气、气溶胶或液滴态使用。施放后的液滴,靠自然蒸发也可造成足够的杀伤浓度。因此,梭曼为双用途毒剂,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双途径吸收引起全身中毒。
与梭曼不同,VX挥发度小,多呈液态使用,有效时间长。依靠自然蒸发不易达到战斗浓度;沙林挥发度大,多呈气态使用,有效时间短。梭曼介于其中,能够发挥VX和沙林的双重战术效果。
梭曼的皮肤毒性虽不及VX,但胶粘梭曼穿透服装的能力比VX大,稳定性和持久性增高,因而增强了毒剂的使用效果。
二、毒理作用和临床特点
梭曼毒理作用复杂,对酶的抑制作用强于其它神经性毒剂,对CNS的作用也较严重。除主要作用于胆硷能系统外,还涉及GABA系统、单胺类递质、环核苷酸、RNA和DNA代谢、激素分泌、免疫功能以及神经毒酯酶(neurotoxic esterase)。该酶的膦酰化是产生迟发效应的可能原因,梭曼与该酶活性部位结合后由于极为迅速的脱烷基反应而产生神经变性。
梭曼难防难治(VX毒性虽强,但易治),梭曼中毒前服用预防药,中毒后及时治疗,惊厥发生率仍然很高,预后常有功能失调。
梭曼中毒酶易老化。重活化剂氯磷定、TMB-4、LüH-6对梭曼中毒酶无重活化作用,疗效有限。HI-6疗效较好,对外周梭曼中毒酶有重活化作用,但对中枢部位的中毒酶仍无重活化作用。对梭曼的治疗早期除使用重活化剂外,应以解胆碱能药物为主。首要的环节是解除中毒引起的呼吸衰竭和中枢性惊厥。
(欧阳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