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蚤
蚤属于昆虫纲、蚤目(Siphonaptera),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外寄生虫。其特征是:①体小而侧扁,触角长在触角窝内,全身鬃、刺和栉均向后方生长,能在宿主毛、羽间迅速穿行。②无翅,足长,其基节特别发达,善于跳跃。全世界共记录蚤2000多种,我国已知有454种,其中仅少数种类与传播人兽共患病有关。
形态
雌蚤(图20-23)长3mm左右,雄蚤稍短,体棕黄至深褐色。有眼或无眼。全身多刚劲的刺称为鬃(bristle)。
图20-23 雌蚤
1.头部 略呈三角形,其中央的触角窝(antennal fossa)可将头分为前头和后头两部分,前头上方称额,下方称颊。触角分3节,末节膨大,常又可分为9个假节。雄蚤触角较长,平均向下藏在触角窝内,交尾时将触角上举以挟持雌虫。有的蚤在触角窝前长有单眼。前头腹面有刺吸式口器,由针状的下颚内叶1对和内唇组成食物管,外包以分节的下唇须形成喙。蚤头部有许多鬃,根据生长部位称眼鬃、颊鬃、后头鬃等,有的种类颊部边缘具有若干粗壮的棕褐色扁刺,排成梳状,称为颊栉(genalcomb)(图20-24)。
图20-24 蚤头部及前胸
2.胸部 分成3节,每节均由背板、腹板各一块及侧板2块构成。有的种类前胸背板后缘具有粗壮的梳状扁刺,称前胸栉(pronotal comb)。无翅,足3对长而发达,尤以基节特别宽大,跗节分为5节,末节具有爪1对。
3.腹部 由10节组成,前7节称正常腹节,每节背板两侧各有气门1对。雄蚤8、9腹节、雌蚤7~9腹节变形为外生殖器,第10腹节为肛节。第 7节背板后缘两侧各有一组粗壮的鬃,称臀前鬃(antepygidial bristle), 保护着其后第8节上的臀板(pygidium),臀板为感觉器官,略呈圆形,板上有若干杯状凹陷并且各具一根细长鬃和许多小刺。
雌蚤腹部钝圆,在7~8腹板的位置上可见几丁质较厚的受精囊。受精囊可分头、尾两部分,形状各种蚤不同。雄蚤腹部末端较尖,其第9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上抱器和下抱器。雄蚤外生殖器复杂,形状也因种而异,故基与雌蚤受精囊一起被作为分类的依据。
生活史与习性
蚤生活史为全变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图20-25)
图20-25 蚤生活史
1.卵 椭圆形,长0.4~1.0mm,初产时白色、有光泽,以后逐渐变成暗黄色。卵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约经5天左右即可孵出幼虫。
2.幼虫 形似蛆而小,有三龄期。体白色或淡黄色,连头共14节,头部有咀嚼式口器和1对触角,无眼、无足,每个体节上均有1~2对鬃。幼虫甚活泼,爬行敏捷,在适宜条件下约经2~3周发育,蜕皮2次即变为成熟幼虫,体长可达4~6mm。
3.蛹 成熟幼虫叶丝作茧,在茧内作第三次蜕皮,然后化蛹。茧呈黄白色,外面常粘着一些灰尘或碎屑,有伪装作用。发育的蛹已具成虫雏形,头、胸、腹及足均已形成,并逐渐变为淡棕色。蛹期一般为1~2周,有时可长达1年,其长短取决于温度与湿度是否适宜。茧内的蛹羽化时需要外界的刺激。如空气的震动,动物走近的扰动和接触压力以及温度的升高等,都可诱使成虫破茧而出。这一特性可解释为什么人进入久无人住的房舍时会被大量蚤袭击。
4.成虫 成虫羽化后可立即交配,然后开始吸血,并在一、二天后产卵。雌蚤一生可产卵数百个。蚤的寿命约一、二年。
雌蚤通常在宿主皮毛上和窝巢中产卵,由于卵壳缺乏粘性,宿主身上的卵最终都散落到其窝巢及活动场所,这些地方也就是幼虫的孳生地,如鼠洞、畜禽舍、屋角、墙缝、床下以及土坑等,幼虫以尘土中宿主脱落的皮屑、成虫排出的粪便及未消化的血块等有机物为食;而阴暗、温湿的周围环境很适合幼虫和蛹发育。
蚤两性都吸血,雌蚤的生殖活动更与吸血密切相关。通常一天需吸血数次,每次吸血约2~3分钟,然后离去。常吸血过量以致血食来不及消化即随粪便排出。但蚤抗饥饿能力也很强,某些蚤能耐饥达10个月以上。
蚤的宿主范围很广,包括兽类和鸟类,但主要是小型哺乳动物,尤以啮齿目(鼠)为多。由于善跳跃,蚤可在宿主体表和窝巢内外自由活动,个别种类可固着甚至钻入宿主皮下寄生,如潜蚤(Tunga)。宿主选择性随种而异,传播疾病者大多是选择性不严的种类。
蚤各期发育和繁殖对温度的依赖都很大,温度低时卵的孵化、幼虫蜕皮化蛹都大大延迟。各种蚤发育所需的有效温度不同,可反应在其地理分布上。致痒蚤(Pulex irritans)发育需较高温度,成为温暖地带常见蚤种。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需要更高温度,该蚤则只在我国南方各省多见。
蚤成虫也对宿主体温有敏感的反应,当宿主因发病而体温升高或在死亡后体温下降时,蚤都会很快离开,去寻找新的宿主。这一习性在蚤传播疾病上很重要。
与疾病的关系
蚤对人的危害可分为骚扰吸血,寄生和传播疾病三个方面。
1.骚扰吸血 人进入有蚤的场所或蚤随家畜或鼠类活动侵入居室,蚤均可到人身上骚扰并吸血。人的反应各不相同,严重者影响休息或因抓搔致感染。
2.寄生 潜蚤雌虫寄生于动物皮下。在人体是因穿皮潜蚤(Tunga penetrans)寄生引起潜蚤病。该病见于中南美洲及热带非洲,我国尚无记录。
3.传播疾病:蚤主要通过生物性方式传播疾病。最重要的是鼠疫,其次是鼠型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还能传播犬复孔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病。
⑴鼠疫:是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所致的烈性传染病。其自然宿主在我国是旱獭(Marmota)、黄鼠(Citellus)和沙鼠(Meriones),蚤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当蚤吸食病鼠血后,鼠疫杆菌在蚤的前胃棘间增殖,形成菌栓,造成前胃堵塞(图20-26)。再次吸血时血液不能到达胃内,反而携带杆菌回流到宿主体内致使宿主感染。受染的蚤由于饥饿,及血频繁,因而更多地感染宿主动物。该习性在鼠疫的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
图20-26 蚤的消化器官
病原体通过蚤在野栖啮齿动物中传播,构成鼠疫自然疫源地,当人或家栖鼠类进入疫源地感染了鼠疫,可引起家鼠和人间鼠疫流行。
⑵鼠型斑疹伤寒:由蚤传播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原是热带和温带鼠类特别是家栖鼠类的传染病。在人群中仅为散发,偶尔也暴发流行。蚤吸血感染后,立克次体在其胃和马氏管上皮细胞内繁殖,细胞破裂后随粪排出。一般认为人是在被蚤叮咬后蚤粪污染伤口而致感染。立克次体在蚤类粪中可保持传染性长达9年。
⑶绦虫病:蚤是犬复孔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人体感染主要是误食了含似囊尾蚴的蚤而致。
我国重要的传病蚤
1.致痒蚤(Pulex irritans)亦称人蚤,在眼下方有眼鬃毛1根;受精囊的头部圆形,尾部细长弯曲(图20-27)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可见,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蚤。嗜吸狗、猪和人血,对人骚扰性较大,尤以儿童为甚。可传播鼠疫,也是犬复孔绦虫、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
图20-27 两种蚤的鉴别特征
2.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眼鬃毛1根,位于眼的前方;受精囊的头部与尾部宽度相近,且大部分呈暗色(图20-27)在我国沿海省市多见,主要宿主是家栖鼠类如小家鼠、褐家鼠和黄胸鼠等。亦吸人血。是人间鼠疫的重要媒介,也传播鼠型斑疹伤寒和缩小膜壳绦虫。
防治原则
1.清除孳生地 宜在平时结合灭鼠、防鼠进行,包括清除鼠窝、堵塞鼠洞、堵塞鼠洞,清扫禽畜棚圈、室内暗角等,并用各种杀虫剂杀灭残留的成蚤及其幼虫。
2.灭蚤防蚤 药物敌百虫、敌敌畏等喷洒杀蚤有效。同时,注意对狗、猫等家畜的管理,如定期用药液给狗、猫洗澡。在鼠疫流行时应采取紧急灭蚤措施并加强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