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其它人体寄生绦虫
一、西里伯瑞列绦虫
代凡科瑞列属绦虫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常见寄生虫,共有200多种,分布广泛。有少数种类偶然可寄生人体,在我国人体发现的仅西里伯瑞列绦虫[Raillietina Celehensis Janicki,1902]一种。
形态和生活史
成虫大小约为32×0.2cm,有185个节片。头节钝圆,横径为0.46mm,4个吸盘上均缀有细小的刺,顶突常缩在四周微凸的浅窝内,其上具有两排长短相间的斧形小钩,约72个。成节略呈方形,生殖孔都开口在虫体同侧,睾丸48~67个,输精管长而弯曲,阴茎囊呈瓜瓢形。卵巢分两叶,呈蝶翅状,卵黄腺状于卵巢后方,略作三角形。孕节外形略呈椭圆,各节连续似念珠状,孕节内充满圆形或椭圆形的储卵囊,有300多个,每个储卵囊中含虫卵1~4个。虫卵呈船形,约45×27µm,具有内外两层薄的壳,内含圆形的六钩蚴,其直径7.2~9µm(图15-22)。
图15-22 西里伯瑞列绦虫
成虫主要寄生于鼠类的肠道,孕节脱落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实验证明虫卵能在脑踝蚁属(Cardiocondyla)蚂蚁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该属蚂蚁为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鼠因吞食带似囊尾蚴的蚂蚁而受染。人体感染也可能因误食这种蚂蚁而致。
致病与诊断
感染者一般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偶见腹痛、腹泻、肛门瘙痒以及夜间磨牙、流涎、食欲不振或消瘦等,有的患者出现贫血、白细胞增多现象。多数患者大便中常有白色、能伸缩活动的米粒大小的孕节排出。故诊断主要靠粪检虫卵和孕节。
分布及防治
西里伯瑞列绦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主要终宿主有黑家鼠(Rattus rattus)、褐家鼠(R.norvegicus)及小板齿鼠(Bandicota bengalensis)等。人体感染记录于东南亚,如越南、缅甸、泰国;以及日本和非洲和澳洲的一些国家,约有50例。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和江苏等地共发现30余例。感染者多为7岁以下的儿童,以2~5岁为最多,最小的仅18个月。脑踝蚁属蚂蚁在热带地区很普遍,在我国南方沿海省份常见。它们常在厨房或居室内营巢,与家鼠接触机会较多,幼儿常在地面玩耍,容易误食入蚂蚁,因而受感染。
防治措施同膜壳绦虫。
二、克氏假裸头绦虫
克氏假裸头绦虫(Pseudanoplocephala crawfordi Bayl'is,1927)最早发现于斯里兰卡的野猪体内,以后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猪体内也有发现,该虫的正常终宿主是猪和野猪,中间宿主是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等昆虫。1980年在我国陕西户县首次发现10例本虫的人体感染,由此引起了注意。
形态和生活史
成虫为乳白色链体,外形与缩小膜壳绦虫很相似;但虫体较大,长97~167cm或更长,宽0.31~1.01cm,约有2000多个节片。头节近圆形、具有4个吸盘和不发达的顶突,无小钩。全部节片都为宽扁的矩形,生殖孔大多开口在虫体的同一侧,偶尔开口于对侧。成节中央是呈菜花形的卵巢,其后是形状不规则的卵黄腺。睾丸24~43个,不均匀地分布在卵巢和卵黄腺的两侧,靠近生殖孔的一侧数目较少。孕节中呈袋形的子宫内充满虫卵,约2000~5000个,并占据整个节片(图15-23)。虫卵近圆形,棕黄色,与缩小膜壳绦虫卵较相似,但较大,直径为84~108µm,卵壳较厚而脆弱,表面有颗粒状突起,易破裂,内层为胚膜,胚膜与卵壳内充满胶质体;胚膜内含一个六钩蚴,六钩蚴与胚膜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图15-23 克氏假裸头绦虫
克氏假裸头绦虫主要寄生在猪、野猪和褐家鼠的小肠内,虫卵或孕节随猪粪排出后,被中间宿主赤拟谷盗吞食,在后者的体腔内经27~31天发育为似囊尾蚴,但50天才具感染性。当猪食入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经10天即可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30天后成虫子宫中的虫卵开始成熟。人体感染是因为偶然误食赤拟谷盗所致。当赤拟谷盗在吃到猪粪中的虫卵后,可能窜入粮仓、住室和厨房污染食物、餐具等,人不慎误食赤拟谷盗即引起感染。
致病与诊断
轻度感染的病例常无明显症状。感染虫数较多时可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失眠和情绪不安等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隐痛,以脐周围较明显。腹泻一般每日3~4次,大便中可见粘液。
诊断主要依靠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孕节,该虫节片与虫卵都与缩小膜壳绦虫相近,但可根据其虫体和虫卵体积都偏大、成节中睾丸数较多的特征作出鉴别。
分布和防治
克氏假裸头绦虫分布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及我国。我国在上海、陕西、甘肃、福建、广东等十多省、市的猪和野猪中流行;人体感染见于在陕西户县,感染者年龄4~48岁,感染虫数为1~12条;辽宁营口也发现4例病人。防治上除了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如保持食物、餐具清洁外,应注意灭鼠和消灭粮仓及厨房害虫。治疗病人可使用巴龙霉素,疗效很好,也可用灭绦灵加别丁和甲苯咪唑。
(包怀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