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书籍 > 基础学科 > 人体寄生虫学
第十三章 纤毛虫
http://www.piccc.com  2005-3-1 23:42:49 徐克继、钱宗立]  【字体:

第十三章 纤毛虫

  纤毛虫棣属纤毛门(Phylum 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所有阶段都有纤毛,而有些虫科在生活史的某阶段纤毛可缺如。纤毛在虫体表面有节律地顺序摆动,形成波状运动,加之纤毛在排列上稍有倾斜,因而推动虫体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向前运动。虫体也可依靠纤毛逆向摆动而改变运动方向,向后移动等。

  纤毛虫具有大核和小核各一,偶尔也可见到几个小核。前者采取无丝分裂,后者为有丝分裂。接合生殖时,遗传特征由小核传递,但也有证据表明大核可能含有决定虫体表型特征的因子。在虫体的近前端有一明显的胞口,下接胞咽,后端有一个较小的胞肛。纤毛覆盖整个虫体,呈纵向排列或倾斜地螺旋形平行排列,也有纤毛仅局部于一定区域的虫种,如围口区。多数纤毛虫营自生生活,而另一些虫种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消化道内。与医学有关的仅结肠小袋纤毛虫一种。

  结肠小袋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 Malmsten,1857)是人体最大的寄生原虫。寄生于人的大肠中,可侵犯宿主的肠壁组织引起结肠小袋纤毛虫痢疾(balantidial  dysentery)。猪是重要的保虫宿主。本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山西、河南和山东以南各地均有散发的病例报告。

  形态与生活史

  本虫生活史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二个时期(图13-1)。滋养体呈椭圆形,无色透明或淡灰略带绿色,大小为30~150×25~120µm。全身披有纤毛,可借纤毛的摆动迅速旋转前进。虫体极易变形,前端有一凹陷的胞口,下接漏斗状胞咽,颗粒食物借胞口纤毛的运动进入虫体。胞质内含食物泡,消化后的残渣经胞经胞肛排出体外。虫体中、后部各有一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用以调节渗透压。苏木素染色后可见一个肾形的大核和一个圆形的小核,后者位于前者的凹陷处。包囊圆形,直径为40~60µm,淡黄或淡绿色,囊壁厚而透明,染色后可见胞核。

  包囊随污染的食物、饮水经口感染宿主,在胃肠道脱囊逸出滋养体。滋养体在结肠内以淀粉颗粒、细菌和细胞为食,以横二分裂法增殖,还可侵犯肠壁。在繁殖过程中部分滋养体变圆,并分泌囊壁形成包囊,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包囊在外界无囊内增殖。滋养体若随粪便排出,也有可能在外界成囊。

  致病与诊断

  滋养体寄生于结肠引起消化道症状。虫体可分泌透明质酸酶并借助机械运动侵犯结肠粘膜甚至粘膜下层,引起溃疡。严重病例可出现大面积结肠粘膜的破坏和脱落,病理变化颇似阿米巴痢疾。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和粘液血便,并常有脱水及营养不良等。部分病人可排出虫体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些病人主要表现为长期的周期性腹泻、粪便带粘液而无脓血。亦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并伴有腹胀或回盲部及乙状结肠部压痛。该虫滋养体偶可经淋巴管侵袭肠以外的组织,如肝、肺或泌尿生殖器官等组织,曾报告从1例慢性鼻炎的鼻分泌物中查见滋养体。

图13-1 结肠小袋纤毛虫

  确诊本病可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检查滋养体和包囊。标本宜新鲜,并反复送检可提高检出率。必要时行乙状结肠镜检,切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用阿米巴培养基也可培养本虫。

  流行与防治

  结肠小袋纤毛虫是猪体内的常见寄生虫,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我国许多省、自治区都发现本虫,在西南、中南和华南地区,猪的感染较普遍。福建莆田地区猪的感染率达33.8%。一般认为人体的大肠环境对结肠小袋纤毛虫不甚适合,因此人体的感染较少见。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四川、湖北、河南、山东、山西、吉林、辽宁、台湾等省区都有病例报道。通常认为人的感染来源于猪,不少病例有与猪接触的病史。人体感染主要是通过吞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

  自猪体排出的滋养体在厌氧环境和室温条件下能生活至10天。在室温中,包囊在潮湿环境里能生活2个月,在干燥而阴暗的环境里能活1~2周,包囊在直射阳光下经3小时后才死亡。对于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强,在石炭酸中包囊能生活3小时,在10%福尔马林中能生活4小时。

  防治本虫的原则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同。患者可用灭滴灵黄连素等治疗。应管好人粪、猪粪。避免虫体污染食物和水源。注意个人卫生与饮食卫生。

(徐克继、钱宗立)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第三篇 医学蠕虫-<BR>-第十四章 吸虫-<BR>-第一节 概论
下一编:第五节 其它孢子虫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