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书籍 > 内科学 > 精神病学
第四节 意识障碍
http://www.piccc.com  2005-3-1 23:21:21 ]  【字体:

第四节 意识障碍

  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人对客观环境和自身的认识能力。前者称环境意识,后者为自我意识。意识活动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共同实现的。皮层下活动是大脑皮层活动的动力源泉,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冲动传导对维持大脑皮层活动或觉醒状态有重要作用;同时,大脑皮层又不断的调节或控制皮层下的活动。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因此,意识障碍不是某种单一的心理机能障碍,而是各种心理过程同时受累,不能根据单一心理过程障碍来判断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脑功能抑制引起,脑功能抑制的程度与致病因素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关,也与意识障碍的程度密切相关。

  一、环境意识障碍 临床上将急性意识障碍分为三类:

  (一)以意识水平障碍为主的意识障碍:以精神活动的普遍抑制为特征。表现为感觉阈值增高,感知觉迟钝,注意力难于集中,思维迟缓,理解困难,记忆力差,回答问题缓慢、简单且不准确,情感迟钝,动作减少,定向障碍等。

  1、嗜睡(Semnolence)状态: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在安静环境下常处于睡眠状态,较强刺激能唤醒,并能进行简短的交谈或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刺激一旦消失又入睡。

  2、意识混浊(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状态:意识模糊,对外界反应迟钝,强刺激方能引起反应。常有理解、定向障碍,以致对问题理解与应答常有错误。吞咽反射、角膜反应与对光反应存在,可出现吸吮、强握、舔唇等原始动作。

  3、昏睡(Soper)状态:意识水平降低程度较上述二者深,对呼叫或推动已不能引起反应。针刺或压眶上缘等强刺激也只能引起无意识的发声或防御反射。角膜与睫毛反射较弱,对光反应存在,深反射亢进,可有肢体震颤或不自主动作。

  4、昏迷(Coma)状态:意识完会丧失,对任何刺激都不产生反应。防御、吞咽与角膜等反射及对光反应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

  (二)意识范围缩小为主的意识障碍:正常人在某一时间内也只能意识到作用于他的诸多事物中的某些事物。即意识活动有一定的范围界限。当意识范围狭窄时,在一定时间内仅有少数事物、表象或概念处于意识中心,其余在正常时能意识到的事物则不为患者所感知。意识范围缩小如同视野缩小形成的“管窥”一样,并具有复杂精神机制的抑制、简单精神机制的保存及行为的自动化等特征。

  1、意识朦胧(Twilight)状态 患者的意识活动集中于较窄而孤立的范围之内,只对范围内的体验能够感知。表而上看,尚能保持接近正常的行为,自动完成习惯性动作;自理简单生活,回答简单问题,甚至能完成某些连续的行动,但对外界感知不清晰、联想抑制、理解判断能力缺乏,不能适切的掌握与适应周围环境。还可出现定向障碍、片断幻觉、错觉,表情茫然,焦虑、恐惧等情感体验,冲动或攻击行为。朦胧状态以反复发作为特征,常突然发生、持续数分至数日后突然终止。事后多有遗忘。常见于癫痫癔症,也见于反应性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感染、中毒及躯体疾病

  2、漫游性自动症(Ambulatory automatism)是意识朦胧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以不具有幻觉、妄想和情绪改变为特征。患者在意识障碍中可进行无目的、无意义的、与当时处境不相适应的动作。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暂,突然终止,事后遗忘,临床上较多见的有二类:

  (1)梦游症(Somnambulism) 又称睡行症。患者多在入睡后1~2小时突然起床,但并未觉醒,做些简单而无目的的动作,持续数分至数十分钟后突然入睡。翌晨醒来,完全遗忘。见于癫痫或癔症。

  (2)昼游症(Fugue)旧称神游症。多发生于白天或于晨起时突然发作,患者无目的的外出漫游或外地旅行,持续数小时至一日或更长时间,突然清醒,事后有部分遗忘。见于癫痫,也见于癔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等。

  (三)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在正常状态下,由于新的印象不断地充实意识内容,使其内容不仅复杂,且经常改变。病理性意识内容改变常呈一过性,预后一般良好,其特征是在精神活动抑制的背景上,出现兴奋性症状。亦可出现幻觉、片断妄想、恐惧情绪、躁动不安等。

  1、谵妄(Delirium)状态在意识水平降低的背景上出现丰富、形象、生动的错觉与幻想觉,以幻视居多,言语性幻听少见。伴有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兴奋不安,思维不连贯,喃喃自语。定向不良,对周围环境不能正确辨认。昼轻夜重,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不等,意识恢复的可有部分遗忘或完全遗忘。见于感染、中毒、脑外伤及躯体疾病。

  2、精神错乱(Amentia)状态 表现与谵妄状态相似,但病情较严重。以精神活动不协调,无法理解为特征。可出现片断性的幻觉、思维极不连贯,感知综合障碍,焦虑、恐惧、严重不协调性运动兴奋,定向力与自知力丧失。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周至数月,愈后有遗忘。见于严重的感染中毒性疾病。

  3、梦样(Oneiroid)状态 是伴有意识水平降低的一种梦境样体验,其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片断,并与富有情感色彩的幻想交织在一起。常出现丰富的假性幻视和幻听,以及恐惧、忧郁或淡漠等相应的情感变化,致使患者沉顷于幻觉和幻想之中,与周围环境缺乏或丧失联系。反应迟钝,定向错误,以无思维不连贯和内心体验比较丰富为特征。事后有部分回忆和批判能力。见于心因性精神障碍、癫痫、精神分裂症及感染中毒性疾病。睡眠剥夺、过度疲劳,服用致幻剂时也可引起梦样状态。

  二、自我意识障碍

  Jaspers认为自我意识内涵包括:①存在意识:人对自己的存在能有一个现实的、确切无误的体会;②能动性意识: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是受本人的支配和控制;③同一性意识:意识到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内是同一个人;④统一性意识;意识到自己在同一时间内是单一的人;⑤界限意识:意识到自己与其它人或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并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当上述内涵中的1项或几项出现错误时,即发生自我意识障碍,常见的有:

  1、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是指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对自已的精神活动和躯体的存在产生不正确认识或丧失真实感或现实感。例如认为自己的灵魂脱离躯体而存在,或身体两侧不属于同一机体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2、双重人格(Double personality)是统一性意识障碍的表现。患者在同一时间内表现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格,例如患者一方面以甲的身份、语调、行为出现,而另一方面以乙的身份出现。多见于癔症,亦见于精神分裂症。

  3、交替人格(Alternating personality)是同一性意识障碍的表现。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内表现为两种不完全不同的人格,在不同时间内交替出现。多见于癔症,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 定向障碍(Disorientation)

  指患者对时间、地点、周围人物及自身的认识发生障碍。①时间定向:年、月、日、时刻等;②地点定向:当时所在地点;③人物定向:对周围人物的识别及与本人的关系等;④自我定向;自己的姓名、年龄、职业等。定向障碍见于意识障碍及智力障碍患者。正常人亦可出现短暂的定向障碍,特别是新迁地址或旅途中可出现持续约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定向障碍。

  四、自知力(Insight)障碍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认识与判断能力。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自知力丧失,有的患者在患病初期尚有自知力,随病情加重逐渐丧失。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后患者的自知力恢复,并能对患病期间的精神异常表现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认识。因此,自知力检查对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第五节 常见的精神病状态
下一编:第三节 意志和精神运动及其障碍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