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书籍 > 外科学 > 耳鼻咽喉科学外科学
第二节 慢性鼻炎
http://www.piccc.com  2005-3-1 23:18:42 ]  【字体:

第二节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 )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表现为鼻粘膜的慢性充血肿胀,称慢性单纯性鼻炎(chronic simple rhinitis)。若发展为鼻粘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称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

  病因

  (一)局部病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

  2.由于邻近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或畸形,致鼻发生通气不畅或引流阻塞,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

  3.鼻腔用药不当或过量过久形成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常见于久用滴鼻净之后。

  (二)全身病因

  1.长期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长期便秘、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而致鼻粘膜长期或屡发性充血或瘀血。

  2.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或C。

  3.烟酒过度可影响鼻粘膜血管舒缩而发生障碍。

  4.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扩张而产生似鼻炎的症状。

  (三)环境因素:

  在有水泥、烟草、煤尘、面粉或化学物质等环境中的工作者,鼻粘膜受到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刺激与损害,可造成慢性鼻炎。温湿度急剧变化的环境,如炼钢、冷冻、烘熔等车间工人,也较易发生此病。

  治疗原则消炎消肿,通气引流和尽量维护鼻粘膜的生理功能,同时要注意对病因的处理。

  一、慢性单纯性鼻炎

  病理 粘膜深层血管慢性扩张,尤以下鼻甲海绵状血窦变化最明显。粘液腺功能活跃,分泌增多。鼻甲粘膜肿胀,但粘膜下组织无明显增生性改变。

  临床表现

  (一)鼻塞:间歇性或交替性。①间歇性鼻塞:一般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②交替性鼻塞: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转卧另一侧后,刚才位于上侧没有鼻塞或鼻塞较轻的鼻腔,转到下侧后出现鼻塞或鼻塞加重;而刚才位于下侧的鼻腔鼻塞减轻。此外,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由于鼻涕长期流经鼻前庭和上唇部,可致皮炎湿疹,多见于小孩。鼻涕向后可流入咽腔,出现咳嗽、多痰等症状。

  (二)多涕:常为粘液性或粘脓性,偶呈脓性。脓性者多于继发性感染后出现。

  (三)检查:鼻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一般呈暗红色。鼻甲粘膜柔软而富有弹性,探针轻压可现凹陷,但移开探针则凹陷很快复原,特别在下鼻甲为明显。若用1~2%麻黄素液作鼻粘膜收缩,则鼻甲迅速缩小(图4-2)。总鼻道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图4-2 慢性鼻炎

  治疗治疗原则为恢复鼻腔通气功能,排除分泌物,根除病因。

  (一)1%麻黄素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

  (二)0.25~0.5%普鲁卡因作鼻丘封闭或下鼻甲粘膜下封闭,每次1~1.5ml,隔日1次,或每周2次,5次为一疗程。

  (三)超短波或红外线理疗,可改善局部血循环以减轻症状。

  (四)经上述疗法无效时,可选用硬化剂作下鼻甲注射治疗。

  (五)找出与疾病有关的病因并及时治疗。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为鼻粘膜、粘膜下层及鼻甲骨的增生肥厚性改变,一般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

  病理粘膜上皮纤毛脱落,变为复层立方上皮,粘膜下层由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而使粘膜肥厚,久之,可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骨膜及骨组织增生,鼻甲骨骨质也可呈肥大改变。

  临床表现

  (一)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常张口呼吸,嗅觉多减退。

  (二)鼻涕稠厚,多呈粘液性或粘脓性。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

  (三)当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分出的筛前神经受压或炎症,出现不定期发作性额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称筛前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症。

  (四)检查:①下鼻甲明显肥大,或下鼻甲与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②粘膜肿胀,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表面不平,或呈结节状或桑椹状(鼻部彩图2,3),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为明显。探针轻压凹陷不明显,触之有硬实感。③局部用血管收缩剂后粘膜收缩不明显(图4-2)。

  治疗

  (一)血管收缩剂滴鼻液的应用,限于轻型病例。

  (二)下鼻甲粘膜下硬化剂注射,其作用机理为硬化剂注射后,可使局部发生化学性炎性反应,产生疤痕组织,缩小鼻甲体积,改善通气。常用50%葡萄糖液加15%氯化钠溶液、5%鱼肝油酸钠或80%甘油等。鼻甲表面麻醉后,用22~23号细长针头从下鼻甲下缘前端平行向后刺入,勿刺通粘膜,边退针边注射硬化剂,直至针头拔出为止。亦可于下鼻甲前端、中部、后端分3次注射,每侧注射0.5ml,每10天1次,以3~5次为一疗程(图4-3)。

图4-3 下鼻甲硬化剂注射法

  (三)下鼻甲粘膜下电凝固肥厚的粘膜组织,使产生疤痕收缩。在表面麻醉后,电针头从下鼻甲前端刺入,凝固20~30秒钟后拔出,电流为10~30毫安。

  (四)冷冻手术,是将特制的冷冻头置于下鼻甲表面做冷冻,每次1~2分钟,使病变粘膜坏死脱落而再生粘膜。

  (五)手术疗法,一般治疗无效,或粘膜显著肥厚,或肥厚部分位于下鼻甲后端或下缘,可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或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切除不宜过多,原则上不超过下鼻甲的1/3,以免影响鼻粘膜功能或继发萎缩性鼻炎。骨性肥大者,宜行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既可改善鼻腔的通气引流,又无损于鼻粘膜的生理功能。

  (六)对全身慢性疾病或邻近病灶如鼻中隔偏曲或鼻窦炎等,亦给予适当治疗。

  三、慢性干燥性鼻炎

  慢性干燥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 sicca)一般认为长期受外界的物理或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致,如长期粉尘的机械性刺激,空气过热、过干的影响等。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性慢性鼻炎。

  病理鼻粘膜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致鼻粘膜干燥,但鼻粘膜和鼻甲骨均无萎缩,鼻分泌物也无臭味。

  临床表现 鼻内发干,鼻腔分泌物减少,发痒、灼热感,常诱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觉一般不减退。前鼻镜检查可见鼻粘膜深红色,表面干燥无光,鼻道有丝状分泌物。鼻中隔前下区粘膜常糜烂,可有小片薄痂附着,去之常出血。鼻甲无萎缩,应与萎缩性鼻炎作鉴别。

  治疗

  (一)去除病因。降尘、降温、通风等改善环境条件,加强个人保护,如戴口罩、冲洗鼻腔等措施。

  (二)局部可用油剂滴鼻药液,如复方薄荷油、液体石蜡或鼻软膏。应注意勿用血管收缩剂。

  (三)内服鱼肝油丸,2丸,每日3次;维生素B2,10mg,每日3次。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第三节 萎缩性鼻炎
下一编:第四章 鼻腔疾病-<BR>-第一节 急性鼻炎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