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书籍 > 外科学 > 口腔科学
第四节 口腔预防保健
http://www.piccc.com  2005-3-1 23:15:40 ]  【字体:

第四节 口腔预防保健

  口腔预防保健是研究口腔常见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状态和规律,以便采取社会性预防措施,预防口腔常见病的发生,提高群体口腔健康水平。

  一、口腔健康调查

  口腔健康调查,是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基础,目的是了解人群口腔健康现状和口腔常见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为制定口腔疾病防治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一)调查设计

  1.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

  调查目的,是口腔调查的关键,目的不同,内容、方法、对象和范围就不同,应根据防治工作实际需要认真确定。

  调查对象是要调查的具有同一特征的群体,按照调查目的来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

  2.拟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格

  根据调查目的,拟定调查项目。调查项目要求选择适当,主要项目不能遗漏,定义和衡量的指标要明确、具体。调查项目拟定后,根据调查目的、对象和工作条件,设计不同的调查表格。

  3.选择指数和统一诊断标准

  指数是用数值表示疾病的临床表现,用数量等级阐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1)龋病指数

  采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乳牙用小写字母表示。

  诊断标准用WHO推荐的标准,即:

  凡牙齿、窝沟或光滑面有缺损,且洞底软化;牙体上有暂时充填物或银汞合金充填已折断者,都诊断为龋病。

  白斑、黄色的平坦区;探针可插入的着色窝沟但底都不软;中或重度斑釉造成的缺损;任何可疑现象,不诊断为龋病。

  (2)牙周病指数

  采用WHO推荐的社区牙周治疗需要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 of Treatment Needs),简称CPITN,其诊断标准见表:

记分 状态 表现
0 健康 探诊牙龈无出血
1 牙龈炎 探诊牙龈出血或渗血
2 牙结石 视诊见牙结石,或探诊见颈部有牙结石
3 早期牙周病 牙周袋>3.5mm<5.5mm
4 晚期牙周病 牙周袋>5.5mm

  (3)口腔卫生指数

  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它包括软垢指数(DI)和牙结石指数(CI)。诊断标准见表

表 OHI-S诊断标准

记分 DI表现 CI表现
0 无软垢或着色 无牙结石
1 软垢不超过牙颈1/3 龈上牙石覆盖牙面不超1/3
2 软垢超过牙面1/3不到1/2 龈上牙面覆盖牙面1/3-1/2或有散在龈下结石
3 软垢超过牙面2/3 龈上结石超过牙面2/3或龈下结石连续而厚

  菌斑指数,诊断标准见表:

表 菌斑指数诊断标准

记分 表现
0 近牙龈区无菌斑
1 近牙龈且牙面肉眼视诊无菌斑,探针划过可刮出菌斑
2 龈缘或邻近牙面肉眼可见中等量菌斑
3 龈沟内和(或)龈缘及邻近牙面有大量菌斑

  (二)调查步骤

  1.筹备阶段

  制定调查工作实施计划,训练参加调查人员,使之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方法。

  2.实施阶段

  口腔调查的实施,包括现场布置、实地检查和口腔健康教育。调查负责人应密切注意偏差的控制,随时检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忌埋头于检查工作。

  3.审核阶段

  调查后,将所得资料尽早进行严格核对,剔除不完整不可靠的资料。

  (三)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调查结束后,按原设计要求,将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该病的流行规律和掌握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对防治和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二、口腔常见疾病的预防

  (一)共性预防措施

  1.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定期口腔健康检查,可达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目的,尤其对学龄儿童更为重要。一般2~12岁儿童,半年检查一次;12岁以上每年检查一次;孕妇2~3个月检查一次。

  2.纠正不良习惯

  一些不良习惯,如口呼吸、单侧咬合、吮唇、咬唇、咬颊、咬指、伸舌等,都会影响口腔自然防御能力,导致牙周病、错牙合畸形,应分析原因,及时加以纠正。

  3.合理营养

  合理营养,从口腔预防角度出发,应注意三点:第一,加强牙颌系统生长发育期的营养,如钙、磷、维生素A、D、C和微量元素氟的供给。第二,多吃具有适当硬度和粗糙而富纤维的食品,以利牙面清洁,增强牙周组织的防御力。第三,控制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取,以减少致龋因素。

  4.口腔卫生

  口腔卫生与口腔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牙周病和龋病。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有:漱口、刷牙、牙间洁净、牙龈按摩、消除食物嵌塞和刮除牙结石等。其中以刷牙最为重要。

  (1)刷牙的作用

  刷牙能去除口腔污物、菌斑和按摩牙龈,从而减少口腔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增强牙周组织的防御能力。

  (2)刷牙的方法

  刷牙方法有:垂直颤动法、生理刷牙法、比斯刷牙法、旋转式刷牙法、水平颤动法等。其中水平颤动法(横刷法)易造成牙龈退缩和牙颈部楔状缺损,其它方法均为正确刷牙法,各有特点。旋转刷牙法是将牙刷毛尖指向牙龈,与牙面成45度,朝牙冠方向作环形旋转运动,方法简单,适于儿童。垂直颤动法,是我国提倡推广的刷牙法。其基本动作分四步:

  第一步,刷毛与牙齿长轴平行,紧贴牙面,毛尖指向牙龈。

  第二步,扭转牙刷使刷毛与牙长轴成45度。

  第三步,作前后矩离平行颤动。

  第四步,向牙合面或切缘方向,即上牙向下,下牙向上作剔除刷动作。

  刷洗牙合面时,作前后拉动即可。

  (3)刷牙要求

  将全口牙齿按上下左右分成若干区,依次洗刷,颊面、舌面、面都要刷到,并重复刷洗。刷牙次数,一般要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次刷牙可不少于3min。最好每次饭后也刷。还有人主张“三三三”制刷牙法,即每日3次,每次3min,刷洗三个牙面。

  (4)牙刷的选择

  牙刷种类:牙刷种类很多,为适应垂直颤动法,我国1975年决定推广保健牙刷。其特点是:头小,能灵活旋转,适于分区洗刷;柄扁旦直,使之有足够洗刷污物和按摩牙龈的力量;刷毛长度相等,便于三面洗刷;毛束成柱状,以防刺伤和擦伤牙龈。

  另外,国内外还设计了一些有特殊功能的新型牙刷。如指套式牙刷、音乐牙刷、磁疗牙刷、喷雾牙刷、电动牙刷、半导体牙刷、电离子牙刷等。

  刷毛硬度,一般认为软毛牙刷柔韧易弯曲,能进入龈缘下、邻面清除菌斑,但对厚的菌斑不能完全去除。

  刷毛顶端设计,毛尖磨圆易于进入龈沟起清洁作用,与平切形相比,对牙体牙龈损伤较小。

  如何选择牙刷,应根据个人口腔情况,选择大小、形态、刷毛软硬适度的牙刷,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5)牙膏

  目前我国使用的牙膏分普通牙膏,含氟牙膏、药物牙膏三大类。牙膏主要成分有洁净剂、摩擦剂、胶粘剂、芳香剂。含氟和药物牙膏是在以上基础上加入氟化物和一定药物,以期预防龋病和牙周病。

  目前世界上牙膏生产大部分为预防、治疗性药物牙膏。但由于口腔环境特殊,存在影响药物作用的多种因素,其实际效果尚不确定。另外,如长期滥用药物牙膏,还会干扰口腔生态平衡,导致菌群失调。

  (二)龋病预防

  1.消除有关致龋因素,改善口腔环境

  菌斑是引起龋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菌斑,是预防龋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方法有:

  (1)机械法,主要是刷牙、牙间洁净。

  (2)化学法,利用化学杀菌剂如0.2%葡萄糖酸洗必太溶液含漱或酶制剂,如葡聚糖酶抑制、干扰菌斑形成。

  2.提高牙齿抗龋能力

  提高牙齿抗龋能力,主要是利用氟。氟有抑制致龋菌生长,减少菌斑内酸的形成,降低牙齿酸溶解度和促进再矿化等作用。应用方式有:

  (1)全身用氟

  氟化水源,将低氟及供水系统氟含量提高适当浓度,来预防龋病。

  口服氟片。

  (2)局部用氟

  含氟牙膏

  牙面涂氟

  含氟摇溶凝胶,该凝胶的特点是静上时成凝胶状,加压时便成液状,用托盘将其置于牙间轻轻咬住,能与牙面充分接触,且延长接触时间。

  氟化物溶液漱口。

  口内氟素释放装置。利用一种氟素控释系统,附于双侧上颌磨牙或义齿基板上,能长期使唾液氟浓度升高,而无不良反应。

  3.隔绝致龋因素对牙齿的侵袭

  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窝沟封闭剂,封闭牙齿的点隙裂沟。

  4.控制致龋菌利用产酸的作用物

  通过限制蔗糖及其制品的摄入或在食品中加入糖代品(甜味剂),可减少龋病的发生。

  (三)牙周病预防

  牙周病的预防,主要是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和提高宿主的抵抗力。

  1.消除局部刺激因素

  (1)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口腔卫生知识和控制菌斑的各种措施。

  (2)作龈上和龈下洁治,去除牙结石。

  (3)调整咬合,消除创伤 和食嵌。

  2.提高宿主抵抗力

  (1)合理营养

  (2)治疗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等疾病。

  (四) 错牙合畸形预防

  预防错牙合畸形,是在儿童时期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消除造成牙牙合畸形的因素,对已形成的错牙合畸形,则早期矫治,使之恢复到正常发育轨道。预防错牙合畸形的方法,主要是咬合诱导,咬合诱导分两类:

  1.被动性咬合诱导

  目的是预防并清除各种可能影响牙颌系统正常发育的不利因素,以维持其正常发育,其内容是:

  (1)间隙保持。

  (2)适时拔除乳牙

  2.主动性咬合诱导

  早期发现牙颌系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并及时治疗,使之恢复到正常发育轨道,其内容包括:

  (1)恢复空隙。

  (2)调整混合牙列期发生的不正咬合,如磨改乳前牙和乳磨牙邻面,或牙尖,改善暂时出现的排列拥挤。

  (3)矫治个别异位萌发的牙齿。

  (4)早期改善上下颌前突、反牙合。

  (5)及时纠正不良习惯。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第五节 口腔颌面部炎症
下一编:第三节 口腔粘膜病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