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书籍 > 其它科目 > 临床基础检验学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查-
-第一节 红细胞检查
http://www.piccc.com  2005-3-1 23:05:39 ]  【字体: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查

  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关历代同维持酸碱平衡。这一功能是通过其内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血红蛋白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由珠蛋白结合亚铁血红素而成,其分子量为64458。它是一种呼吸载体,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氧1。34ml。研究发现,红细胞内充满小颗粒,最小的直径约不6。5nm,相当于一处血红蛋白分子的直径,此种颗粒于近红细胞膜处最多,越往中心部越少,这一分布与瑞特染色血片上红细胞的着色特点,即周边深,中赠部浅呈所谓生理性中心渚染现象是完全一致的。有类成熟红细胞的直径为6.7-7.7μm,从正面观察为圆盘形,侧面观呈现单凹或双凹性圆盘状,此外形有利于红细胞生理功能的完成。因为:①胞膜的面积大,便于进行气体交换;②胞膜有盈余,保证红细胞易于伸展变形,早然其直径为6.7-7.7μm ,却能顺利地通过直径仅有3μm的脾窦。

  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CFU--S)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成为原红细胞,经过当选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已丧失分裂能力,它通过脱核而成为网织红细胞。此种增殖、分化、成熟的过程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网织红细胞再经约48h即完全成熟。红细胞释入血液后,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环,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破环这一平衡,均右导致疾病。如红细胞生成减烽或契约环过多,即可造成各种贫积压,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各项细胞参数的检验对贫血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

第一节 红细胞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

  [原理]用等渗稀释将血液稀释一定脱当选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积压液中红细胞数。传统的红细胞稀释是Hayem液,由氯化钠、结晶硫酸钠、氯化高汞溶于蒸馏水制成,其中氯化钠的作用是调节渗透压,硫酸钠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边,氧化高汞为防腐剂,本试剂的主要缺点是如遇高球蛋白血症患者,由于球蛋白沉淀使红细胞容易凝结。近来,甲醇枸椽酸盐稀释液和到广泛应用,此液优点在于配制简单,红细胞不凝集,并在稀释小时后仍然介质正常的圆盘形,急诊时,普通生理盐水或加1%甲醛的生进盐水液均可体红细胞稀释使用。

  [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初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年龄与性别的差异:初生儿由于在母体内以弥漫方式从母体血液获得氧气,通常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渐下降。男性儿童在6-7岁时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到25-30岁时达高峰,30岁后随年龄的逐渐下降,直到60岁时尚未停止。在女性儿童也随年龄增大逐渐增长,到13-15岁时达最高值,而后帽于月经内分泌等因素影响逐渐下降,到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后又逐渐升高与男性水平相近(图2-1)

图(2-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变化曲线

  男女两性的红细胞计数在15-40岁期间差别明显,主要可能与在此期间,男性雄性激素水平较高,而睾丸酮有肿进红细胞造血作用有关。

  (2)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 、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3)剧烈的体力劳动:主要因劳动时氧需要量增加所致的相对乏氧等引起,一般成有要安静时每分钟全身耗氧0.3-0.4L肌肉运动时可增加到2-2.5L,最高可达到来-4.5L此时由于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而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

  (4)当气压低时,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数均高于正常,乃因大气稀薄、氧分压低,人体接受了缺氧的刺激后,血浆中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引起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所致。

  (5)妊娠中、后期,为适应胎盘循环的需要,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孕妇的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6个月—2岁的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所致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退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减少,统称为生理性贫血。

  2.病理变化

  (1)增多:常见者有三类:①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中有形成分也相对地有所增加,为一种暂时性假象,多见于脱水血浓缩时。可因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或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长期不能进食等原因而引起。②绝对性增多:慢性肺心病、某种肿瘤及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四联症)影响气体交换时,红细胞数明显增高。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系原央不明的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由于本病多同时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故目前认为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2)减少: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周围血红细胞减少,即病理性贫血。按病因可将贫血分成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和失血三大类,其主要临床类型及形态学分类的关系将在第三节中阐述。贫血的病因学分类见表2-1

表2-1 贫血的发病机制和形态学分类

    发病机制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 形态学分类

成减

1.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的损害 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常红细胞型
2.红系宜细胞、幼红细胞或红细胞生成素的免疫性破坏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常红细胞型
3.骨髓被异常细胞或组织所浸润 骨髓病性贫血 正常红细胞型
4.脱氧核糖酸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大红细胞型
5.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障碍 慢性疾病(炎症性)贫血 大红细胞型

1.正铁血红素合成障碍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铅中毒性贫血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2.珠蛋白合成障碍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或α型)

镰形细胞性贫血

血红蛋白C、D、E病等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1.红细胞膜的缺陷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棘形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正常红细胞型
2.红细胞酶的缺陷 无氧糖酵解途径红细胞酶向导陷所致溶血性

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陷等

缺乏磷酸戊糖旁路或谷胱甘肽代谢所需酶

变异的溶血性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

酶变异等

 

正常红细胞型
3.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 (同珠蛋白合成障碍)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1.红细胞被血清中抗体或补体所影响 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

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

正常红细胞型
2.机械性损伤 创伤性心原性溶血性贫血

微备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正常红细胞型
3.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 化学毒物及药物引起溶血,大面积烧伤、毒中毒、感染引起溶血、溶血性蛇毒 正常红细胞型
4.脾脏内阻留 脾功能亢进 正常红细胞型

1.急性失血 急性失血后贫血 正常红细胞型
2.慢性失血 (同缺铁性贫血)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二、血红蛋白测定

  (一)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及成分

  血红蛋白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匐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色素部分是亚铁血红素,蛋白质部分是珠蛋折,血红素是由原卟啉和铁原子组成的一种结合物,亚铁原子的六个配位键中的四个与原卟啉的四个吡咯坏的氮原子相边,一个与珠蛋白的肽链F肽段第八个氨基酸------组氨酸的咪唑基相边,另一个键则可逆性地与氧结合,完成运氧功能。当各种原困使Fe2+氧化成Fe3+即丧失携氧功能。与一切蛋白质结构一样,Hb的珠蛋白部分是由两条α链(α链及胚胎时的ξ链)和两条非α链(β链、γ链、δ链及胚胎时的ε链)组成。α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两对肽链聚合成四聚体、即Hb分子,亚铁血红素结构见图2-2。

图2-2 亚铁血红素结构式

  Hb的合成受激素的调节,影响Hb合成的激素有两种.一种是红细胞生成素,可促δ-氨基-γ酮戊酸(ALA)生成与铁的利用,从而促进血红素和Hb 二是雄激素,睾酮在肝脏内由5-β还原酶转变为5-β氢睾酮,它能促进ALA合成酶的生成.雄激还能促进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直接和间接促进Hb的合成.当血红素合成过多时,血红素自发氧化为高铁血红素,高铁血红素对ALA合成酶有直接抑制作用,关能阻遏ALA合成酶生成,进而减少血红素的合成.

  在人体不同生长时期Hb种类与比例不同.在胚胎发育早期,大约于妊娠第5周,ζ与ε基因即表达于卵黄囊的成红细胞中,形成了人个体发育中第一个有功能的胚胎期血红蛋白四聚体ζ2ε2(HbGower I)在妊娠第6 周,成红细胞开始由卵黄囊游移到肝脏,此时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α和γ基因开始表达,由这些肽链组成3种胚胎期血红蛋白,好Hb Gower I(ζ2ε2),Hb GowerⅡ(α2ε2),Hb Portland(ζ2γ2)和一种胎儿血红蛋白HbF(α2γ2),到胚胎发育第8周,ζ和ε链逐渐消失,γ链合成达到最高峰,而且开始有β链合成,即有成人血红蛋白HbA(α2β2)产生。36周后β链合成迅速增加,γ链合成速率降低,出生后不久可见β与γ链合成大致等量,生后3个月由于链合成继续增加,而γ链合成迅速降低而至HbA占绝对优势,逐步占95%以上。而HbA逐步下降到小于等于1%。δ链开始合成的确切时间不很清楚,由于脐带血中存在微量的δ链,说明它在胎儿时期已经开始合成,出生后占Hb总量的2%-3%。成有血红蛋白按不携氧计算分子量为64458。

  在正常状态机体有99%Hb的铁原妇呈Fe2+状态,称为还原Hb ,1%o Fe3+为高铁血红蛋白只有亚铁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此时称氧合血红蛋白。一氧化碳与可以与Hb结合碳氧血红蛋白且其结合力高于氧结合力210倍,如果HbO2在含人有苯肼和硫化氢的环境中即转变为硫化血红蛋白。SHb常可出现在服用阿司匹林和可等待困患者血中。

  (二)氰化高铁积压红蛋白测定法

  自从1875年Gower设计了稀释溶血液目测比色法以来,血液学工作者对Hb测定进行了大量探讨,大致分为①根据Hb分子组成测定总Hb法(全血铁法);②根据血液物理物性测Hb(比重法、折射仪法);③根据Hb与O2可逆性结合的物性测Hb(血气分折法)和④根据Hb衍生物光谱特点进行的定量测定法等四大类,其中有些方法简单易行,而得到长期广泛应用(如沙利法),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缺点日渐显著,逐渐被淘汰。为统一Hb测定方法,1966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全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作为国际Hb测定标准法。1978年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和世界病理学会联合会发表的国际性文件中重申了HICN法。

  [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高铁血红蛋白,再与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积压红蛋白。HICN最大吸收波峰在540nm,最小吸收谷为504nm。特定标准条件下,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1.cm.因此根据标本的吸光度,即可救是血红蛋白浓度。HICN吸收光谱曲线特点见图2-3。

图2-3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光谱吸收曲线

  在没有符合WHO标准的分光光度计的条件下,亦可用HICN参考液制标准曲缍,或耱出换算常数,间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g/l)。

  [方法学评价] HICN法具有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稳定(显色后如保存得当可六年不退色),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检测、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等优点。

  HICN的消光系数是44mmol-1.cm-1。可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A/44×64458(mg)/1000×251=A×367.7=Hb(g/l)

  式中A 是在540nm处HICN吸光度,64458mg是Hb 的毫克分子量,1000是将毫克转换为克,251是实验时血液的稀释倍数。但使用367.7这处常数是有条件的,是基于在仪器,比色杯,试剂及操作均严格的要求下,才能直接使用。仪器的校正是测定的关键,决定着测定结果的准确与否。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分光光度计很难达到上述要求,往往通过K值来校正结果,定期地检查K值十分重要。HICN法被列为国际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HICN法逐渐在国内普及,对Hb测定的标准化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关非理想的方法。其致命点是KCN有剧毒,使用管理不当可造成公害,此外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血症可致混浊,以及HbCO转化较慢的问题也未完全解决。

  实际工作中,多采用替代方法进行Hb测定,将其结果校下在到HICN法水平。国内多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其原理是,除SHb外,血液中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SDS作用,生居SDS-Hb棕红色化合物。其吸收曲线波峰在538nm,小组谷在500nm 肩峰在560nm。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确认,因此不能用吸光度A直接计算Hb浓度。本法可用HICN法定值的抗凝血或溶血液,制备标准工作曲线,间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本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在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会议上,被推荐为次选方法。但SDS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且SDS破坏白细胞,不适于同时蛤有计数白细胞和Hb定量两种功能和血细胞分析仪使用。

  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具有与HICN相似的优点,最大吸收峰在542nm,且峰值高度几乎与HICN者重合,文献报道HICN与HIN3两者结果回归方程的截距仅为0.013或为0,实验时显色快且稳定。试剂毒性仅为HICN者的1/7,至今仍有人用于临床,但仍存在公害问题。

  Zander(1984)年提出碱羟血红蛋白(AHD575)测定法,575nm为其检出波长。该法试剂简单,不含有毒剂。呈色稳定,可用氯化血素作标准品,已被许多单位采用。但由于自动积压细胞分析仪或血红蛋白测定仪多采用540nm左右范围滤光板(图为HICN最大吸收峰在540nm),限制了此法在该类仪器的使用。

  沙利酸化血红蛋白测定法。虽操作简单但误差较大,已被列为县以上医院淘汰的实验项目。

  近年来,多参数血细胞公析仪的应用,使Hb测定逐步以仪器法取代手工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以获得多项红细胞的参数,但由于各型号仪器使用的溶血剂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不同。某些溶血剂形面的衍生物稳定性较差(如2%十六基三甲基溴化铵),因此要严格控制血剂加入量及溶血时间,特别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有些溶血剂内虽加入了KCN,但其衍生拖把关非是HICN,仪器要经过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进行Hb测定。

  三、红细胞形态检查

  在良好的染色血涂片上,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较为一致直径为6.7~7.7μm,染色淡红色,中央着色较边缘淡。各种病因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的红细胞产生特殊的形态变化,可从染色血涂片上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等方面反映出来。此种形态学改变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红细胞大小改变

  1.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正常人遇见。如果血涂片中出现较多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可能由于缺铁引起;或者是珠蛋白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红蛋白病。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小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浅染区消失。

  2.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大于10μm。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

  3.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大于15μm。最常见于缺乏叶酸及难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其胞体所以增大是因为缺乏上述因子时,幼稚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不能按时分裂所致当这种幼稚红细胞脱核之后,便成如果血涂片中同时存在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则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性更大。

  4.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是指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而言。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血涂片中。而巨连续剧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可能与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有关。

  (二)红细胞形态改变

  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细胞直径小于正常。厚度增加常大于2μm。无中心浅染色区,似球形。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伴有球形细胞教育界多的其它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以及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等。

  2.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细胞呈卵圆形、杆形、长度可大于宽度3-4倍,最大直径可达12.5μm,横径可为2.5μm。此种红细胞置于高渗、等渗、低渗溶液或正常人血清内,其椭圆形保持不变,但幼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均不呈椭圆形。在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病有血涂片中此种红细胞可达25%,甚至高达75%(正常人约占1%)。

  3.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但厚度变薄,因此体积可正常。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可能因HbA含量贫乏而又分布不匀所致应注意与在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固定而引起的改变相区别。

  4.镰形红细胞(sickle cell)形如镰刀状。这是由于红细胞内存在着异常血红蛋白S所致,在缺氧情况下尤易形成此尖红细胞。因此检查镰形红细胞需将血液制成湿片,然后加入还原剂如偏亚硫酸HbS病。

  5.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有裂缝,中心苍白区呈扁平状,颇似张开的口形或鱼口。在正常人偶见。如积压涂片中出现较多口形红细胞,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少量出现可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酒清中毒。

  6.棘细胞(acanthocyte)该红细胞表面有针尖状突起,其间距不规则。突起的长度和宽度右不一。在β-脂蛋白缺乏症病人的血涂片中出现较多。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尿毒症。须注意与皱缩红细胞区别。皱缩红细胞周边呈锯齿形排列紧密、大小相等,外端较尖。

  7.裂片细胞(schistocyte)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有各种形态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出现较多。

  8.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可呈泪滴状、梨形、棍棒形、新月形等,明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因贫积压严重但又缺乏原料,在骨髓内粗制滥造;也可能因红细胞性增大,在推片时碎裂所致。

  (三)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1.正常色素性(normochmic)正常红细胞在瑞特染色的血片中为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空白区,通常称正常色素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2.低色素性(hypochromic)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浅染色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圈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杨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时也常见到。

  3.高色素性(hyperchromic)指红细胞内生下性中心浅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而且胞体也大。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是增高的,但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多属于正常。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人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策RNA而被染成灰色蓝色。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

  (四)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1.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特治标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哧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粒颗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到,仅为万分之一。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名铅中毒的诊断的筛选指标。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的膜受重金属损伤后,其胞质中的核糖体发生聚集性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原卟啉与铁结合受阴所致,而雎地伴有再生紊乱现象。

  2.染色质小体(howell jollys body)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量,呈圆形,有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已证实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积压及脾切除术后。

  3.卡波环(cabot ring)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见于巨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患者。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hrocyte)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液中不能见到。1周之内婴儿的血涂片可见到少量。在成人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属病理现象,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后,骨髓增生,除网织红细胞大量入血外,还有一些有核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这说明骨髓的调节功能良好。另一种可能是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其它部位的癌肿转达移到骨髓,最常见于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后者右见更早阶段的幼红细胞,并伴有形态上巨幼样变及其它畸变。

  以上各种红细胞异常改变见彩图1。

  综合以上红细胞形态变化,结合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程度,可以初步作出贫血的形态学诊断(表2-2)。

表2-2 常见各类贫血的形态学诊断简表

血涂片中红细胞形态学所见 病因推断 参考化验项目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网织红细胞 其它
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小型为主,有明显中心染区扩大 向导铁性贫血 ↓↓  
红细胞大小,形态阋大致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
同上,多色性红细胞较易见到 急性失血 中性分叶抗↑
同上,易见嗜多色性红细胞,亦可见到有核红细胞 急性溶血 ↑↑ 尿中有游离Hb,血小板正常↑
红细胞大小不均,大红细胞及巨红细胞易见到,血红蛋白量丰富,生理性中心浅染区常见多色必及有核红细胞 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 血小板正常↓

  四、红细胞比积测定和红细胞平均指数的计算

  (一)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测定

  [原理] 将EDTAK2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引而测出其红细胞在全积压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比积的多少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其大小有关,红细胞比积测定常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结合有关指数变化还可推断贫血病因,从而给恰当的治疗。红细胞比积测定对于相对性或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及治疗观察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方法学评价]测定红细胞比积方法有多种,如折射计法、沾度法、比重测定法、离心法、电阻抗法和放射击性核素法。后者被ICSH定为参考法,非一般实验室所能开展。血细胞分析仪用微量血即可将红细胞比积与其它血细胞指标同时找印出来。离心测定红细胞比积不够精确的关键是无法完全排除压积红细胞之间的残留血浆,因此测定值比真值略高,残留量一般认为约3%。目前温氏法已属淘汰之列,渐为微量高速离心法所代顶替,因其用血量少,测定时间短,效率高。而且血浆残留量基本稳定,精度(CV)为1%-2%,但对某些血液病样品则血浆残留量仍较多。血细胞分析仪仅用微量血通过电阻抗法可进行红细胞比积测定。由于其结果是仪器测定数千个红细胞体积产生的脉冲叠加后换算的结果,因此避免了用微量高速离心法。

  [参考值] 温氏法:男:0.04-0.54;女:0.37-0.47.

  微量法:男:0.467±0.039;女:0.421±0.054

  [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增高可见于大面积烧伤和各种脱水病人,测定红细胞比积后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补液计算的依据。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比积常随之减低。但可因不同性质贫血时红细胞大小不同,两者的沽低不一定平行,临床上常用HCT值计算红细胞平均容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有助于贫血的鉴别诊断。

  (二)红细胞三种平均值的计算

  在同一抗凝血标本中同时计数红细胞、测定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通过这三介数据,可进上步间接计算出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以便分析病人红细胞形态特征,有助于贫血的分类与鉴别。

  1.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PCV×103×1012/RBC/Lfl(飞升)

  [参考值] 手工法:80-92fl(1mi=1012fl),

  血液分析法:80-100fl

  例:红细胞3.50×1012/L,红细胞比积0.36,则:

  MCV=0.36×103×1012/3.50×1012=103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b(gL)×1012/RBC/L×PG(皮克)

  [参考值] 手工法:27-31pg(1g=1012pg)

  血液分析仪法:27-34pg

  例:红细胞3.5×1012/L,血红蛋白120g/L(12g/dl),则

  MCH=120×1012/3.5×1012=34.2P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Hb/(g/L)/Hct

  [参考值] 320-360g/L

  例: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比积0.36,则:

  MCHC=120/0。36=333G/L

  (三)三种红细胞平均值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检测是贫血诊断和疗效观察必在的实验手段。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各项参数变化也不同。了解贫血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变化,对于正确使用、合理分析各项试验结果至关重要。

  骨髓造血活动与造血组织中造血干细胞(称为CFU-S)的存在有密切关系。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成各系祖细胞(包括红、粒、单核、淋巴系统)等的能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又和造成血微环境有密切联系。造血干细胞向红系方分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受爆增型红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受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的细胞抵消红系祖细胞,EPO可以影响这些细胞的增殖活动,刺激血红蛋白的合成,关推进向红系细胞分化。EPO的浓度和培养时间不同,可形成BFU-E和CFU-E两种不同的集落。实BFU-E和CFU-E是红系祖细胞中两类性质不完全丰同的细胞亚群,它们在分化中的大致顺序是CFU-S→BFU-E→…CFU-E→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由于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因素损伤了CFU-S或使干细胞赖以生存的骨髓微环境受到破坏干细胞不能向红系转化而形成的贫血称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由于骨髓肿瘤(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使红系祖细胞条件进一步成熟致成骨髓病性贫血。如果红系祖细胞受到损伤导致选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或因肾损伤EPO生成减少使红系祖细胞不能进一步分化,成熟导致贫血,临床上分别自然数为单纯红细胞性再障碍和肾性贫血。由于上述病因只是作用在细胞分化阶段,并未影响细胞的增殖和成熟过程,故成熟的红细胞形态正常,上述贫血均属正细胞正色素性,从原细胞发育为成熟红细胞在经过4次分裂,最后生成16个红细胞,这一过程中至少有两个方面变化---核与胞质。所谓核的变化是指DNA要不断复制,使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加速细胞分裂,由于某种原因便例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DNA复制所需酶的缺陷或由于抗肿瘤药物的作用的阻断DNA复制均影响幼红细胞的分裂从而导致的贫血自然数为巨幼细胞性创贫血。胞质的改变体现在血红蛋白不断合成上。血红蛋白合成需要三个要素铁、卟啉和珠蛋白,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缺乏,均可导致血红蛋白合减低,细胞内充盈沽少,细胞体积小并呈明显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旯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成熟的红细胞可在以外周血中生存120开,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破坏、脾在破坏红细胞方面尤占重要地位。红细胞生存期和红细胞膜的结构、红细胞内酶系统及血红蛋白分子等不密切关系。其中某一方面缺陷即可导致红细胞生理或形态异常,寿命缩短。如膜结构异常导致红细胞呈球形、椭圆形、口形、血红蛋白异常使红细胞呈靶形或镰形,使之不能通地这脾而夭折,临床上称为溶血性贫血。无论急性或慢性出血都是临床上引起贫血的最常见原因,慢性失血性贫血实质上就是缺铁性贫血。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化。反之,如果用实验的手段,检查红细胞形态特点就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MCV、MCH、MCHC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红细胞的病理变化。根据在某一病例中。三个指数的变化情况,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其及标准导致该类贫血病因见表2-3。

表2-3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鉴别表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FL) MCH(PG) MCHC(G/L) 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0~360 急性失血、急性溶血、造血功能低下(再障)
大细胞性贫血 大于100 大于34 320~360 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 小于80 小于27 320~360 尿毒症、慢性炎症
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小于80 小于27 小于 慢性失血性贫,缺铁性贫血

  五、红细胞平均直径和红细胞直径曲线测定

  红细胞直径一般用测微器在显微境下直接测定。由于每个红细胞的直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须测定500个红细胞的直径,才能求出红细胞平均直径。根据红细胞直径数据绘制出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称为Price—jones曲线。正常人及不同病因P-J曲结特点见图2-4。

图2-4 红细胞大小分布曲线

  [方法学评价]

  红细胞直径测定简单易行,不需特殊设备,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血涂片厚薄不同及推广技术差异,常使红细胞产生人为的变化;病理形态的红细胞也影响准确的直径测定,且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血细胞分析仪右根据测定量的单个红细胞体积,计算出体积的变异系数即RDW(见第三节),能够客观地、准确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结合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分析,对贫血和鉴别诊断更有价值。

  [参考值] 平均细胞直径6.7-7.7μm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小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直径小于正常参考范围,曲线峰顶向左移,反之大细胞性贫血时峰顶右移,如有红细胞大小无不均时,见Price-Jones曲线基底部增宽,如果是正常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平均直径及其Price—Jones曲线图形与正常人的曲线相同。

  六、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物质,RNA,经煌焦油蓝,新亚甲蓝活体染色法染色后,嗜碱物质凝聚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联缀成线,而构成网织状,此种红细胞即网织红细胞,仍于骨髓内停留一定时间,然后再释放入血流。因此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数,不但比外周血约高3倍。而且亦较幼稚。网状结构愈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有人将其分成一、二、三、和四级。即当红细胞内几乎被网织物充满者为一级,而红细胞内含网织物极少(上个或几个颗粒)者为四级。通常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为8-9.5μm。

  最新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为网织红细胞计数提供了更进的测试手段。这类仪器采用荧光染色和激光测量的原理,不但能客观地测量大量网织红细胞,而且还能将其分为高荧光强度、中荧光强度、低荧光强度三类,这种分类法对估计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及骨髓移植效果有较重要的意义。

  [方法学评价]由于玻片法容易使混合血液中的水分蒸发,染色时间偏短,因此结果偏低。试管法容易掌握,重复性效好,必要时还可以从混合血液中再取标本重新涂片复查,避免再次给被检者穿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被列为手工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近年来,国内使用米勒窥盘进行计数,规范了计算区域,减少了实验误差,使结果准确性有所提高。

  目前,国外逐步使用网织红细胞仪器法测定大致有流式细胞仪法,网织红细胞计数仪法和多参数血液分析仪法。流式细胞仪法是将红细胞染色后使含RNA网织红细胞可被计数,进而得出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值,此法是只能计数网织红细胞当选目,不能分析其成熟程度,网只红细胞计数仪是专门进行网织红细胞测定的仪器操作简单,只需将抗凝血液吸入仪器内,仪器可自动染色、自动分析,自动找印各阶段网织红细胞的分布图。结果准确。仪器法的优点是测量细胞多,避免主观因素,方法易于标准化。但仪器价格昂贵,尚难以广泛应用。

  [参考值] 成人:0.008-0.02或(25-75)×109/L

  初生儿:0.02-0.06

  [临床意义]

  1.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溶血性贫血时由于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可使网织红细胞高达0.20或更高。急性失血后5-10天,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常0.005。网织红细胞数低于5×109/L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标准之一。

  2.网织红细胞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凡是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的病人,在给予有关抗贫血药物后,其网织红细胞在1周左右可百家高峰,贫血严重,网织红细胞数升得越高,而且其升高往往在红细胞恢复之前。贫血病有在抗贫血治疗过程中,如果网织红细胞不见升高,说明该种治疗无效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因此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对贫血病有人经常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有人认为仅用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或者绝对值表达严寒不够确切,若贫血时骨髓生成红细胞增加,大量尚未成熟细胞释放入血,这些网织红细胞在外周血中成熟时间需2天。而正常生理情况下骨髓释放到外周血的网织红细胞,在血流中1天后其胞质中的RNA即消失。为此Finch提出在贫血时最好计处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eticulocyte productionindex,RPI)。它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RPI=网织红细胞比值×100/2×病人红细胞比积/正常人红细胞比积

  “2”为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天),正常人红细胞比积,男性为0.45,女性为0.40。如红细胞比积正常时,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应为1天。网织红细胞比值即大油镜下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网织红细胞染色好的部分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数,除以1000即为网织红细胞比值。

  也可用网织红细胞校正值(corrected reticulocyte count)报告(见下式)

  网织红细胞校正值=网织红细胞比值×病人红细胞比积/正常人红细胞比积

  七、点彩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碱泣凝集试验

  (一)点彩红细胞计数

  某些重金属中毒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变性沉淀而形成,用瑞特染色,可见红细胞的粉红胞质中含有粗细不等的蓝黑色颗粒,如用碱性美蓝染色法,则点彩红细胞的胞质呈淡牙绿色,而颗粒为深蓝色,色泽鲜明,易于识别。

  操作时用油镜按网织红细胞计数法,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所见点彩红细胞数,然后除以1000,即为碱性点彩红细胞的百分率。

  由于点彩红细胞较少,分布不匀,有人用扩大计数面积的办法计数,这比只数1000个红细胞准确,可选择分而均匀区域,数50个视野中点彩红细胞数,然后计数5个视野内红细胞总数,再按下式求出点彩红细胞占有比值。

  点彩红细胞理有比值(百分率)=50个神野内点彩红细胞数/5个视野内红细胞总数×10

  注意:必须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计数。

  [参考值] 不超过3×10-4或0.0003

  [临床意义] 点彩红细胞明显增多可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病人。此外,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见增多。

  (二)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

  红细胞经碱处理破裂后,溢出血红蛋白成为影细胞,如红细胞残存着RNA呈颗粒状凝集而沉积于影细胞中,再经美蓝染色后,可清晰地见到蓝色颗粒。计数方法与点彩红细胞相似。其意义与点彩红细胞相同,这铅中毒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参考值] 0.004-0.008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与点彩红细胞相同。

  八、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原理]血流中的红细胞,因胞膜表面的唾液所具有的负电荷等因素而互相排斥使细胞间距离为约为25nm,故彼此分散悬浮而下沉缓慢。如血浆或红细胞本身了生改变,则可使血沉了生变化。目前已知影响血沉增快或减慢的主要因素有:

  1.血浆因素: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膜表现的唾液酸带有负电荷形成zeta电位,使红细胞互相排斥而保持悬浮稳定性,沉降很慢。但地病理情况下,血浆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多,致使红细胞zeat电位降低,彼此易于沾边成缗钱状,此种聚集的红细胞团块与血液接触的总面积缩小,受到血浆的阻力减弱而使血沉加快,而白蛋白、糖蛋白等可使血沉减慢。此外血脂与血沉有关,胆固醇可使血沉加快,而卵磷脂可使血沉减慢。

  2.红细胞因素: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沉降力和血浆回流阻逆力大体平衡,血沉缓慢。如遇严重贫血,由于红细胞减少总面积,承受血浆的阻逆力减小,因此血沉加恰似。反之,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沉减慢,红细胞形状对血沉也有一定影响,红细胞直径愈大,厚度愈小,血沉愈快。而球形红细胞不易形成缗钱状,所以血沉缓慢。

  3.血沉管的位置:当血沉管垂直而立时,红细胞所受阻逆力最大。当血沉管倾斜时,红细胞多沿一侧下降,而血浆在另一侧上升,致使血沉加快。

  [方法学评价]血沉测定的方法有多种,有魏氏法(Westergren法)、库氏法(Coulter法、)、温氏法(Wintobe-landsbrey法)、潘氏法。其差别在于抗凝剂、用血量、血沉管、观察时间以及记录结果方面不同。库氏法每5分钟记录一海外侨胞结果,它除获得1小时沉降结果外,还可以看到这段时间内沉降曲线,对结核病灶活动与否及预后判断后有一定价值。Wintrobe –landsbery提出了贫血时血沉校正曲线,或消除贫血对血沉结果的影响。潘氏法不需从静脉采血,仅须指端血即可,但常受组织液混入的影响。上述各方法均有其优点、缺点,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魏氏法为标准法,并对器材和操作方法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国外已有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血沉管及其附件高品供应,避免了乙肝病毒的交叉感染,同时还设计专用的自动化仪器,自动读数并打印出结果。我国在1983年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会议上推荐魏氏法作为参考方法。

  专用于血沉测定的仪器有两种:一种是魏多法自动血沉测定仪或尖似仪器自动记录后转换成魏多法测定值;另一种是zeta红细胞比值测定,前者其取血、抗凝、装入血沉管等步骤均与常规操作相同,只是将听管垂直立于具有自动计时装置的血沉架之后,可于30,60,120分钟时分别自动记录其结果。

  1972年Bull发明了Zetafuhe离心机来测定 zeta红细胞沉降率(ZSR)。将病人抗凝血注入特制血沉管中,置于特制的离心机内,以400r/min正反方向旋转,每次45秒钟,旋转4次共3min,在改变放置方向时的同时,能将沉降管自动作180度旋转,促使红细胞密集分散4次,借红细胞自身重力向下呈Z形下降,闱取zeta红细胞比积值,然后再行高速离心沉淀最真实的红细胞比积值,用HCT除以ZCT即得ZSR值,据报道其参考范围为0.4747±0.0285,ZSR增大代表血沉增快。但该法尚未得到公认。

  ZSR测定的优点有不受年龄、性别、朊贫血及闭幕式验条件的影响,筛选潜在性疾病的敏感性高,测定时间短等。

  [参考值] 魏氏(Westergren) 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在临床上更为常见,魏氏法不论男女其血沉值达25mm/h时,为轻度增快;达50mm/h时为中度增快;大于50mm/h 则为重度快。潘氏法不论男女血沉达20mm/h者均为增快。

  (1)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血沉略增快,可能与子宫内膜破伤及出血有关,妊娠3年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或更多,直到分娩后3周,如无关发症则逐渐如无关发症则逐渐恢复正常。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纤维蛋白原量逐渐增高、胎盘剥离、产伤等有关。60岁以上的高龄者因血浆纤维原蛋白量逐渐增高等,也常见血沉增快。

  (2)病理性增快: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时,血中急性反应相物质(acutephase reactant)迅速增多,包括α1胰蛋白酶(α-antirypsin)、α2巨蛋白(α2-mactoglobulin)、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肝珠蛋白(haptoglobin )、运铁蛋白(transferrin)、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等,主要因有释放增多甚至制造加强所致。以上成分或爽或者少地均能促进红细胞的缗线状聚集,故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的病理改变结缔组织性炎病症,其活动期血沉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时,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血沉蝗显增快。临床上最常用血沉来观察结核病及风湿热有无活动性及其动态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的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境快,如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3-4天血沉增快,并持续1-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结果加以鉴别;组织损伤坏死等引起血沉增快的机理大体同时。③恶性肿瘤:ESR加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二坏死、继发感染及恶液化气质贫血等因素有并。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故常用血沉作为恶性肿瘤及一般X线检查等所不能查见的恶性肿瘤。对于恶性肿瘤病人增快的血沉,可因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较彻底而渐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见增快。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hyperglobuinemia):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时,血沉常明显增快略种原因引起的相对性球蛋白增高如慢性肾炎肝硬化时血沉亦常增快。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时,浆细胞的恶性增殖致使血浆病理性球蛋白高达40-100g/L或更高,故血沉增快。巨球蛋白症病人,血浆中IgM 增多,其血沉理应增快,但若IgM明显增多而使血浆沾稠度增高即高沾综合征时,反而抑制血沉,可得出一个正常甚至减慢的结果。⑤贫血:轻度贫血对血沉尚无影响,若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血沉可因而增快,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乃因红细胞数量稀少,下沉时受到的磨擦阻力减少等所致。故明显贫积压病人作血沉检查时应进行贫血因素的校正,而报告其校正后的结果。低色素性贫备量,因红细胞体积减小,内含血红蛋白量不足而下沉缓慢;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性贫时,由于其形态学的改变不利于缗钱状聚集,故其血沉结果均常降低。⑥高胆固醇积压症: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者,血沉每见增快。

  炎症时白细胞计数与血沉结果起来分析对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更不有益。白细胞的增高及其分类变化直接受细菌素、组织分解产生等影响,故变化出现早,对急性炎症的诊断、疗效观察更为重要,而血沉增快乃继发于急性反应时相产物的增多,特别是受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高等影响,相对来说,出现较晚,故对观察慢性炎症特别是判断疗效更有价值。鉴于血沉增快大多因血浆中蛋白质成分改变所引起,而这种改变一旦发生并不能迅速消除,因此复查血沉的间隔时间不宜太短,至少需一周。

  2.血沉减慢意义较小,可因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所致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
下一编:第二节 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