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心是气功三调中的主导因素,调息和调身均需在调心的指导下进行,直至进入三调融为一体的气功境界。调心是调控心理状态的操作活动,也称炼神。调心的意义在于改变意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引导日常的意识活动进入气功境界所需要的状态。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活动属外向性,练气功则需要将意识活动转为内向,从而导致了意识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变化。调心的内容包括意念性操作和境界性操作两个方面。前者是有意的、主动性操作,后者是无意的、伴随性操作。本文所介绍的是调心的前一个方面—意念性操作。
意念性操作指练功中通过引导,达到特定意识状态的操作。这类操作中最普遍的是意守、存想和入静。
意守
意守是练功中意识指向单一具体事物的心理操作活动。
意守过程中意识所指向的具体事物称为意守的对象。意守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上或身体内的,一类在身体以外。前者可以是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某种行为,例如丹田穴、百会穴或者呼吸活动。后者通常是外界的景物,例如远山或者松树。意守的目的在于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排除杂念是以一念代万念,即固定一个念头以截断纷纭的思绪;诱导感受是以意守对象的部位、性质为起因,引发相应的感性经验。排除杂念、以一念代万念的心理操作活动可以安定情绪,去除妄想,稳定意识状态;而由意守对象的部位、性质等特征所引导的感性经验更有直接影响人体气机运行的作用。气功理论认为,意到气到。例如,意守丹田可以使气机下降,而意守百会则效果相反。又如意守远山时视野辽阔,可使人心怀坦荡、气机宣畅;而意守松树给人以挺拔、肃穆的影响,使气机凝重、下沉。这些由意守对象的部位、性质所引发的机体效应,使意守过程从心理操作活动转化为心身操作活动,这是意守得以影响和调节心身状态的机理所在。
从心理操作活动的特征上考虑,意守与注意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区别。注意是意识活动的指向与集中,其指向性使意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表明反映的对象和范围,其集中性使意识对被反映的对象产生明晰、深刻的认识,表明反应的程度。意守在指向性这一点上与注意相似,但在集中性上则大相径庭。气功锻炼中的意守虽然要将意识指向单一的具体事物,但不要求对所指向的事物产生明晰、深刻的认识,只要求有模糊的印象即可,即所谓“似守非守”,因为意守的目的不在于清楚地认识对象的本质,而在于借助对象的单一性和感性特征以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例如,意守丹田并不是要认识丹田的形象或本质,而是要借以驱逐其他念头和诱导丹田的气感。因此,注意使意识集中于一点,而意守使意识从一点上弥散;注意注重理性,而意守注重感性。学练气功时,应认清意守与注意的区别,有不少练功者进步缓慢的原因就是将意守操作为注意,引起“着相”(意识胶着于固定的形象)的偏差,也诱导不出应获得的感性经验。
存想
存想是意守想象中事物的心理操作活动。存想亦称观想。
存想与意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观想的对象与意守的对象有质的不同,存想的对象是想象的,而意守的对象是实有的;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是意识的指向性操作活动,但存想是想象加指向,意守仅仅是指向。存想的对象大都是练功者所熟悉的情景、事物,或者是所崇敬的偶像。由于摆脱了实有事物的束缚,存想的对象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例如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景物。因此,存想对象的范围要远远大于意守,凡可以想象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存想的对象。例如《诸病源候论》所载的医家气功,介绍了存想五脏光色以治病的技巧;藏密气功中有观想上师、观想曼陀罗等修法。
存想的目的与意守相同,即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fH存想更强调后者。由于不受实有事物的局限,存想对象的设计和选择能够更加充分地考虑到诱导特定感受的需要,从而增进了诱导感受的针对性,也提高了诱导的强度。存想影响和诟节心身的作用从机理上与意守相似,但由于诱导感受的能力有所加强,存想的这止匕作用要大于意守。此外,当存想的对象是存想者所崇敬的事物时,存想者对于该事物的影响更处于不加分析判断、完全接受的心理状态,这又会大大加速诱导感觉的过程,加深诱导感觉的强度,从而更快地进入气功境界。
另应注意,意守与存想均需要强调具象思维的运用,意守和存想的对象必须是物象。
入静
入静是逐渐消除一切思维活动的心理过程。
应注意消除思维活动并不等于消除意识活动,意识活动中除思维活动外尚有其他内容。入静所要达到的恬淡虚无的境界,即是没有思维活动的意识空白状态。空白并不是丧失,空白的意识境界仍然是孕育着潜在活力和生机的境界。气功古籍中常说入静的境界不是“顽空”,不是“死寂”,而是“如如不动”、“寂而常照”,这里的“如如”和“照”就是生机与活力的体现。
由于思维活动借助于各种意识对象进行,消除思维活动就意味着消除意识中的各种对象。对初学者来说,如果一下子忘却所有的意识对象有困难,入静的操作可以从意守开始。但此时的意守应注重发挥其以一念代万念的作用,而不去利用其诱导心身感受;待意识对象单一的境界已经形成并且稳定之后,再忘却这惟一的意识对象,便可以入静。另外,入静过程是意识活动逐渐中止的过程,就这一过程的心理操作强度而言,呈逐渐减弱的趋势,这和意守、存想都不相同。如果在入静的过程中感到需要刻意地操作才能维持其状态,那肯定是错了。入静的成功与否和情绪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情绪激动时必然浮想联翩,而浮想联翩意味着各种意象纷至沓来,要排除它们显然是难上加难。针对这一点,入静也可以从安定情绪入手,情绪平静下来,思绪也伴随着平静;而当情绪平静至极点时,入静的境界便已随之到来。
入静影响和调节心身状态的机理与意守、存想不同,它不借助于设置特定的意识对象来诱导心身体验,而是立足于排除一切意识对象和意识活动所引起的直接的或潜在的心理、生理影响,使心身回归于完全自然的状态。故练功入静的过程就是排除非心身自然影响因素的过程,故只要操作得当,人静对心身必会产生良性效应。
摘自:《养生大世界》文/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天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