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然疗法 > 自然疗法集粹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震脑术
[ 文章来源: 编辑:admin ] 【字体: 】【打印】【关闭
蒙医“震脑术”的研究
   “震脑术”是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专治脑震荡的奇特疗法,具有取材容易,便于掌握,用之有效等特点。
    1“震脑术”的形成与发展
蒙古族长期以来繁衍生息于我国北方的广阔草原,日常从事游猎和放牧的生产活动,每天与野兽、家畜打交道。他们在野外放牧时,经常遇到某些牲畜的“塌腰子”等情况,有时那些“塌腰”走不起来的牲畜通过主人的扶持、震动等,得到缓解或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的重复(偶然的或有意识的),使人们认识到有关“以震治震”的原理,为蒙医“震脑术”的起源与发展起到一定科学实验性的作用。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以及治疗疾患的需要,他们对动物和人体内脏的观察逐渐变成比较自觉的认识活动,并把人体解剖和医疗活动联系起来。据《新元史》记载,公元1262年,有一位名叫匣刺的蒙古大将,在战场上“被三创镞中左肩不得出,钦察惜骁勇,取死囚二人,部其肩,视骨节浅深,知可出,凿其创拔出之,匣刺神色不为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对人体构造的认识,而且大大促进了蒙医骨伤科及“震脑术”等各种内伤外治方法的发展。
    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历代蒙医师不断总结经验,重视利用和推广这一富有民族医疗特色、具有临床实效的外治疗法一“震脑术”。尤其在18世纪以来不少的蒙医经典著作中都记载了有关“震脑术”的内容。如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的《甘露点滴》中,记载了最基本的一种“震脑术”一手震术。另著名蒙医师吉格木德丹曾扎木苏在他行医生涯中重视“震脑术”,在其代表著作《观者之喜》的《骨折、脱位、内伤治法》篇中详细论述了带震术、板震术等几种常用“震脑术”。鄂尔多斯著名医师巴依斯古愣(1908年~1990年)更擅长于各种“震脑术”。随着近代蒙医学的逐步完善,“震脑术”的研究也更加受到重视。蒙古民间流传的各种“震脑术”相继被搜集、整理,有关学术杂志上先后发表了不少运用各种“震脑术”治疗脑震荡的好经验。有的地方还开展了“震脑术”的科研项目,收到预期成果。近年来,“震脑术”还引起国外一些学者的兴趣,英、日、俄及蒙古的医疗团体都相继来内蒙古考察这一奇特疗法。
    2 治疗原理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解剖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蒙医震治脑震荡的理论体系和疗术渐趋完善。“震脑术”是以具有朴素辩证观点的“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学说为临床指导思想。根据震荡部位及轻重,选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各种“震脑术”进行震治。蒙医认为脑震荡属头部内伤范畴,分“脑气震荡”和“脑髓震荡”两类。头部受到外力,脑力和脑髓必然受震,轻则震脑气,重则震脑髓。由于头部外伤,脑气和脑髓等有关脑组织解剖位置失常,使气血循行受阻,“不通则痛”。如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则会出现一些后遗症,影响工作和生活。“以震治震”是蒙医治疗脑震荡的基本治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的震动方法,有助于脑功能的紊乱得以整复,气血得以畅通,故脑震荡可震治也。 
    总之,蒙医震脑术及其治疗原理符合现代医学所认为的脑震荡是脑组织某些病理形成学改变所致的观点。 通过适当的震动方法,纠正有关脑组织的紊乱。使脑组织间不协调的力学关系得到改善,促进局部气血循行,从而消除脑震荡而产生的“不通则痛”,达到“以震治震”的目的。
    3 操作方法
    蒙医“震脑术”的方法丰富多彩,各地施行的“震脑术”都不同。我们研究小组在广泛搜集民间各种震脑术的基础上,对震脑术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改进和统一各种器械,提高了震脑术的疗效。震脑术的操作分为震动和固定两步。
    3.1 震动方法    
    3.1.1 手震术:①患者坐位,医者面对患者而立,用双掌分别扶住头部两侧,稍向上提起患者头部并向健侧微屈其颈,双手协同用力,将患者头部向前后两个方向小幅度的快速震动几下。②医者面对患者而立其患侧,一手掌按扶患者下颌部,另一手按扶患者后枕部,双手协同用力,将患者头部向左右两侧小幅度的快速震动几下。③医者立于患者之后,一手掌面按于健侧项肩部,另一手将患者头颈被动置于功能活动明显受限位,尔后手掌按于患侧头颞部,两手协同用力,将患者头颈迅速向健侧推压扳动。有时可听到“咯嗒”一串响声。
    3.1.2 带震术:患者坐位,医者用震感带从患者前发际沿两耳上缠绕固定。医者一手掌按扶患者头项,另一手从套管外端拿住震感带两端交叉处,从健侧开始依次向前后左右抖震患者头部各3次。
    3.1.3 杆震术: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之后,用震感带从患者前发际沿两耳上缠绕,一手合住震感带两端交叉处。让患者咬住一根震感杆的中间部位,震感杆紧靠嘴角。医者用另一手拿震感锤敲击震杆两端,先敲患侧,再敲对侧,依次反复敲3次。
    3.1.4 板震术:患者取仰卧位,四肢伸直,手掌朝内,脚掌上翘90度。紧贴脚掌旋转一块震感板,医者用一手扶住震感板,另一手拿震感锤敲击震感板,先在患侧脚掌处敲击3下,后在健侧脚掌处敲击3下,依次敲击3次。
    3.1.5 杵震术:患者取仰卧在铺毡的平地面上,让患者枕在一个装满细沙的木碗上。医者用震感杵分别离患者患侧肘关节、肩关节、耳及头项,对侧耳、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患侧膝关节l0cm处地面上墩击3下,依次反复墩击3次。
    3.2 固定方法
术后用震感固定带从患者前额部,沿两耳上围头固定,松紧可以随时调节,静养3~7天。
    4 疗效观察
脑震荡是颅脑损伤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脑机能一过性障碍,无明显结构上的器质性损害表现,但在脑组织其些病理形态学的改变,许多患者虽经过治疗,但仍常出现一些后遗症,或因外伤后颅内或颅外疤痕形成,牵拉痛觉敏感结构引起;或外伤不明显,中枢神经经过强的震荡刺激发生机能障碍;或病人对外伤过分紧张、恐惧引起头项部肌肉的持久收缩或动脉扩张而产生。往往出现长期局限性头痛或全头痛眩晕、失眠、纳呆、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等。本组根据蒙医“以震治震”原理,采用“震脑术”治疗脑震荡取得满意疗效。
    4.1 检查方法:手法检查:能在以下部位摸到条索状物及明显的压痛点。触摸眉毛中点(鲁腰穴)、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后发际两侧凹陷处(风池穴)等部位有明显压痛;有的在颞部皮下可摸到大小不等的条索状物或呈片状酸胀痛的敏感区,刺激时疼痛难忍;有的在头部有轻度浮肿并有压痛;有的还在颈项部有压痛,并伴头部活动不利等。以上压痛反应均以患侧重,健侧轻,全头痛则无明显差异。线测检查:蒙医传统细线测量检查方法是用一根细线分别测量患者两眉中点(印堂穴)到两侧后发际凹陷处的距离,两耳尖直上,头项正中点(百会穴)到两耳尖的距离等,再进行两侧对比。一般测量出的结果患侧长,健侧短,全头痛则无差异。
    4.2 治疗方法:用上述手震术、带震术、杆震术、杵震术等5种方法分别治疗20例脑震荡患者,前三组症状均较轻,后两组症状均较重。 
    4.3 注意事项
    4.3.1 应做好术前全身检查,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内科疾病应该严格掌握适应症,以防发生意外。
    4.3.2 应按照脑震荡的诊断标准诊断清楚,注意有否颅内压增高等征象出现。
    4.4 治疗结果:本组100例经1—5次治疗后,显效(症状消失)85例;有效(症状减轻)15例。先敲患侧,再敲对侧,依次反复敲3次。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