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然疗法 > 自然疗法集粹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医药在英国(一)
[ 文章来源: 编辑:admin ] 【字体: 】【打印】【关闭
          
           英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1.早期(18世纪及其以前)
    早在北宋年间,中国特产人参牛黄茯苓等58味中药材,途经阿拉伯西传欧洲。公元971年,宋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泊司,主管药材进出口业务。17世纪,明朝输出中药的品种又增加了大黄茯苓等。西欧人称牛黄为“东洋解毒石”,用于多种病症;茯苓为“中国根”,是治疗梅毒等性病之良药。针灸术西传多从19世纪说起,公元1677年英国外交官坦蒲耳(TemPle W)在新西兰的奈美根参加国际会议时,痛风发作而靠针灸取效,他撰文介绍针灸特别是艾灸术(Misceilana)。公元1683年,荷兰医生瑞尼(RhyneGT)在伦敦出版了《论关节炎》一书,介绍了中国针灸治疗关节炎,瑞尼给针灸以肯定的评估,并把中医的“风”、阴阳平衡论与希波克拉底的理论和四体液说联系起来。书中还提到了针灸铜人与针灸有效病种。该书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兴趣,为随后的针灸临床实践和中医药传播打下基础。公元1682年Clever又用拉丁语介绍中医、经络、气、针刺技术,将经络译为Via(道、路),“气”译为Spiritus(精神、灵魂)。这些并不对等的翻译往往带来畸义,随后有人在思考一个难题:中医古奥的语言如何面向世界?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在此前后,欧洲也不乏精明的医家探赜索隐,研究针灸疗效机理者,例如Francesco Da  Camino就试图用生物电和神经传导学说来解释针灸机理,他认为针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疗法但操作时应注意几点:①餐后不宜针,因为人在消化。②过度紧张出汗时暂不施针,防止意外。③针前先让病人休息放松,特别是待针穴位处的肌肉要放松,防止滞针断针事故。英国科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公元1627~1691年)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阅读有关书刊和造访传教士而了解中医药,他说:“欧洲医生很希望得到中国医书,……很可能中国医生的实践及其著作能教给我们新的东西”,“从富有创造力的中国人著作中得到启发,以便对欧洲医学的治疗部分作一些改进”。被誉为“英国希波克拉底”的名医西顿哈姆瞩(Sydenham T公元1624一1689年)提倡自然疗法、饮食疗法以及应用汗、吐、下法法病,还应用金鸡纳树皮(含奎宁)截疟。他晚年患有痛风,但在其著作中却否定针灸治疗痛风、水肿的功效,这表明17世纪的英国医学界并不赞成中医疗法。然而正是从这些描述中获得可贵的文献——中医针灸早已在英国民间使用和传播。
    2.中期(18世纪后期~20世纪中叶)
    公元1757年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描述了当时针灸业的萧条景象——一针灸医师所剩无几,且多已老迈,针灸成了一种失落的艺术。19世纪初,针灸在中国处于低谷,公元1822年,清朝政府明令禁止太医院教授针灸。在此期间,针灸传播英伦的步子变慢,但仍有著述和临床报道。公元1775年中国商人Whan Along将铜质针灸人体模型带到伦敦引起广泛的兴趣与针灸实践。公元1821年、1828年邱吉尔(J.M.Churchill)在两部著作中论述针灸疗法,并附有风湿性关节炎、痛症、水肿类病例。公元1827年,催眠术家艾利斯敦(Ellioston J)报告他在圣托马斯医院用针刺疗法治疗42例风湿病,其中30例显效,他在实践中体会到急性风湿热不是针灸的适应症。在华25年的传教士Lockhart W于公元1892年撰文介绍中国针灸疗法。英国的著名杂志《柳叶刀》(Lancet)于公元1823年,《英国医学杂志》(Brit J Med)于公元1840年均报道了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本草巨著《本草纲目》由李时珍于公元1578年编纂完成,公元1593年初刊于金陵(南京)胡承龙刻印社,之后又有十余种版本。该书17世纪初西传,19世纪法国植物学家勒杜萨、美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均曾例览之,并给予高度评价,但中药在英国的临床应用却较少。
    19世纪初英国的Boyle J、Wallace W都发表了介绍艾灸的著述。19世纪中叶,有些医生把针术应用于外科。例如,用针灸缓解嵌顿疝,因而免于手术切开回复;针刺术甚至也用于动脉瘤、水肿、水囊(鞘膜积液)、腱鞘囊肿、静脉曲张、角膜混浊,或将针灸的毫针通电治疗脓疡。外科医生辛普森(Simpson J)、马塞文(MacewenW)把外具当作一种外科器械来做实验。上述研究不尽合理,但这种对于针术的兴趣以及结合电刺激的实验,促进了近代肌电图的研究和运用微电极植入的电神经生理研究,也激发了更为广泛的针灸临床应用。
    本世纪前半叶,针刺疗法风靡欧洲许多国家,但英国针灸业却无起色,在法律上也不予承认。此期沃斯利(Jac R.Worsley)则勇敢地开展针灸治病(1945年起),并开办学习班,著书立说。他自幼随父学习中国哲学、道家学说,后又学习中医、针灸。
    3.近期(50年代-至今)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维不断改变,医学界出现了新问题,主要是疾病谱改变,心身疾病增多,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医源性疾病日见突出。从50年代起,人们憧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重新关注民间医学,除了中国针灸、中药、气功、推拿、整骨疗法之外,还有顺势疗法(HomeoPathy)、印度草药(Ayurreda、Siddha、Unani…)、瑜伽(Yaga)、坐禅(Meditation)以及来源于中医的日本汉方(Kampo)、日本按摩术(Shia-Tsu)。在中医学方面,针灸最先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60年代初,气功、推拿、中药蜂涌而至,中医或针灸门诊部、中药店相继建立,中成药、中药汤剂吸引着多民族、多阶层人士,希冀以其祛病强身。英政府当局及医学管理部门对此舆论与民风取向的态度微妙,往往不禁止,不提倡。宣传媒介则不能等闲视之,俱争相报道,如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电视台、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等宣传工具常介绍中医药信息或中医专家专访、咨询。在70~80年代,著名科技、                中医药管理
    英国对中医中药需求量较大,因此政府管理法规也有些松动,常把针灸推拿纳入生理疗法范畴,气功、坐禅等纳入心理治疗措施,饮食疗法则作为保健品开发专项。但中药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不管内服抑或外用均未得到正式认可,故有1994年的惊人事件:英政府当局突然要求1995年实施1994年秋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的一项指令,所有药物必须领有执照方能销售,即从1995年1月起,限制中药及其它草药的片剂、浓缩粉、阿剂、丸散膏丹等各种剂型的销售与应用。欲经销者,必须先行申请价格昂贵的执照——每一单味制剂索价4000英镑,复方制剂数万不等。这对中药销售者和使用者来说皆难以承受,英国3000名草药从业者和数千名中医人员面临失业,年营业额3亿英镑的草药业也将损失殆尽,人们欢迎的人参、白菊、大黄银杏等将无处寻觅。人们纷纷上书英国议会、卫生部门,终于在英国议会通过了抵制欧共体法令的提案。英国卫生部便明确宣布暂不执行欧共体指令,在英国境内仍沿用惯例,实行草药开放使用政策。中医药事业也避免了一场浩劫。
    (一)医政管理
    中医属于替代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补偿医学(Com-Piememery Medicine),有别于正规医学(西医)。中医、针灸从业人员不能冠以医师(Doctor)头衔。有名望的中医、中药人员可称为中医专家(Chinese  Medical  Specialist),针灸人员可称为Acpunc-turist。80年代起,英国设立专门考核、登记注册中医、针灸人员的部门。一般通过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技能课程并考试合格者,持有效证明文件则可登记注册,然后可以操此职业。而气功、推拿作为体育疗法和保健手段大力推广,往往不受限制,气功、推拿学校或培训中心应运而生,每期招生数十名至数百名不等。开业登记注册在英国各郡控制往往不严,只需相应学历证明即可,但若开业后经营不善或疗效不住就会遭到淘汰、关门失业。医技精良者则可门庭若市,华人、欧人和英国本上居民相互传告,不乏慕名而来者,甚至包括议员、学者等上层人士。英国的西医师均经严格考核才有行医资格,他们一般不再经任何审批手续就可使用非正规医疗手段,其至开出中药处方。针灸医师也可用中药、推拿等疗法,但不能使用西药。
    (二)医疗保险
    英国实行全民医疗保险,持卡在公立医院看病,全部免费,即免交诊费、伙食费、陪人的食宿费,这与欧洲的其它国家相似。国家保健委员会,简称NHS(National Health System),管理所有公立医院。因中医药、针灸归入“补偿疗法”,故不属于免费医疗范畴,通常自费现款结清。英国中层阶级月收入2000~4000英镑,其中房租、汽车、电话、纳税、偿还超前消费贷款等项主要支出约有1500~3000英镑,尚可盈余500~1000英镑作为机动款项,常用作餐饮、旅游、娱乐等开销。若是病体缠身,公立医院数治不效,则自费求医,而针灸、中医、推拿按摩、顺势疗法均在遴选之列,盖因干“草木有蠲疴之力,针灸有祛病之功”。中医学已深入民间,扎根欧美。一般私人中医、针灸诊所每次诊费20-30英镑,每周7剂汤药约需20~30英镑,中成药每周药费4~10英镑上下。因此,病人多能承受,技艺尚可的中医师也收入不菲,但若出现医疗纠纷则无法律保护,开处方的医生、售药的药店将面临法院裁决,其索赔金额动辄以万千计。
    (三)药政管理
    英国卫生部药品管理局执行药政管理,主要工作是:①审批药品注册许可证,包括新药、中药复方制剂的注册登记、许可证发放以及药物毒副作用的监测。这些工作全由中央机关办理,各级地方卫生部门无权审批药品。审批的内容重在药品安全性问题,而药品疗效、成本核算等由学术部门定夺。英国注册的药品,欧洲各国均予以承认。②控制药公,政府控制药品价格才能使得法定医疗制度顺利延续下去。制定药价主要依据药品研制开发费用、生产成本及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支出,经销部门盈利划定在30%之内。药政部门不断监测药品市场价格,若发现某药品盈利超过30%,则责令其降低或将多盈利部分收归国有,还酌情给予处罚。
    英国还对医生用药加以限制,防止医疗费用上涨。要求医生尽量选用通用名药(普通药),一般要求达到55%以上,少用价昂的专利名药。英国医疗体系包括公立医院和家庭医生两级结构。非急诊患者均由家庭医生先行诊治,必要时才转入大医院。全英共有家庭医生2.7万人,即每一位家庭医生负责1500~250O人的社区医疗。政府常把医疗费用支付给家庭医生控制,一般不准超支。考虑到药价等多种因素,英国医疗费年上涨率稳定于5%左右,低于西欧多数国家。这种价格调控体系被认为是英国药政管理的经验。
    (四)草药管理
    英国有服用草药的悠久历史,亨利八世(公元1491~1547年)时期就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中世纪,草药主要用于乡村农舍。在17~18世纪工业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做工,也带去了草药,使之广泛应用于城乡各阶层,草药店生意兴隆。常用的草药有四五百种,往往切成小片,一如中药饮片或粗加工制剂。但因假药贩子扰乱市场,公元1841年英国政府和药学会联袂把关,取缔假药,明文规定草药制剂需经专门机构检验,合格者加贴“专利药品印花税”,并要求草药制剂包装上标明成分、功效。此项措施有利有弊——打击了不法药贩,促进了草药的现代研究,以至于欧产草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较为充分,并提取了象地黄阿斯匹林之类的有效药品,但此法规也桎梏了草药的推广和发展,因而未形成独立的欧洲草药学。60年代,药品安全委员会进一步加强管理,要求草药办理临床试验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诸项规定,不然则属于违法销售。到了80年代,因西医、西药存在的问题,公众倾向于回归自然、反朴归真,掀起绿色浪潮,引来了传统医学和中医学的热潮。近年调查显示约80%的美国人服用过草药。英国草药业蓬勃发展,从业者3000人以上。顾客为了治病、强身,来到草药店购药,往往自己挑选药物,自行过秤,分装于店里备好的小塑料袋中,然后在袋上标明品种、份量,出门时结算。这一时期,药政管理适当放宽,主要是放宽了对欧洲草药的化学成分检测、毒性试验的要求,更重视其临床疗效总结,但要求成药包装时说明“无毒”,欧洲草药则应保持其天然形态,不做成膏、丹、丸、散。1994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规定:包括草药在内的药物均要有化学成分、毒理试验、动物和临床实验,并须须取产销执照方能上市。这对于草药和中药来说,无异于禁销,因其成分复杂,并且体外试验与体内疗效不能雷同。为此,英国决定暂不执行欧共体指令,但对于中药材与成药的进口也加强了审批,限制了正常途径的药品贸易,而转手倒卖或走私入境屡见不鲜,进而导致中药层层加价,膺品禁止不力,为药政管理提出新的课题。
    此外,对于动物或矿物类中药材及中成药有些限制。准于内服矿物药如石膏滑石磁石花蕊石赤石脂等,但不用雄黄(ASS二硫化二砷)、白砒(氧化砷,AS2O2)、轻粉(氯化汞,HgCl2)等有毒中药。关于动物药,主要从保护野生动物观点出发,禁用珍奇、稀有动物如麝香虎骨鹿茸熊胆等入药或使用动物商标图案的中成药,不然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将出面干涉,该协会主席就是查尔斯王子。至于龙骨牡蛎僵蚕蝉蜕、蜂房与冬虫夏草之类则不加禁止。
             中医药医疗、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英国的综合医院或诊所使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病至少有200年的历史。上世纪20年代,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已用针刺治疗风湿病、痛症、水肿,Elliontson J于公元1827年报道了42例风湿病的疗效。1906年,瑞德(Watson Macgregor Reid)创立美国自然疗法学会,宣传与使用自然药物和传统疗法治病或保健康复,针灸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尚缺乏专门针灸诊所。中医药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在近40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往往一个组织肩负着医、教、研三重任务。英国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委员会、全国整骨医疗委员会是英国非正规医学的重要组织,是其职业教育与政治利益的代表。此外,中医药还有专门机构,目前有影响的中医、针灸组织数十家,然而尚无正规的中医科研机构和较大的中医院。拟将主要的针灸、中医机构简介如下。
    (一)中医药医疗机构
    据1992年统计,全英中医、针灸诊所数百家,伦敦就有数十家,多集中于象伦敦新港小街那样的居民区。诊所往往以家庭私室为单位,经营规模不大,多与药房连成一处,颇似“坐堂医”。医师大多来自香港,学历不高,常为师带徒、祖传或自学成才。大陆来英的中医帅多具有较高学历,不乏医术精良者。近年来,英国中医学会还与中国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等合作开办较大中医诊所、中药贸易组织。1993年英国国立医院的第一个中医门诊部挂牌应诊,门诊药房提供常用中草药和中成药,并将不断增加品种。有些公立医院加伦敦圣托马斯医院(Gua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牛津医院等均邀请中国著名中医师如朱良春、吴伯平等前往坐诊,有的中医师被授予客座教授称号。中英合作兴建的中医院即将作为典范揭牌应诊。
    (二)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1.英国针灸学会(BAA,British  Acupunctre Association)
    美国针灸学会于1961年率先成立,成为英国最早的针灸组织,并没有针灸人员注册委员会(BAAR,British Acupuncture As-sociation Register)。创办人菲利克·曼(Felix Mann)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英国第一位有医学学位的针灸医生。50年代,为女友针刺足三里15分钟治好了阑尾炎,随后在奥地利、法国学习针灸,1963年曾到中国考察。其第一本著作《针刺术-古老的中国治疗技术》(196O年)由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A.Nuxley)作序。40多年来,该学会逐渐开办多家针灸门诊部、医院,出版了会刊《英国针灸杂志》。1964年创建英国针灸学院,后又在荷兰、爱尔兰、都柏林建立分支机构。该协会成员分布很广,在欧亚的中医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会理事弗雷泽·罗伯茨博士多次来华学习、科研或学术交流。1989年在北京经络生物物理研究中心跟随祝总骧教授进行经络的实验研究,他表示在中国的学习与合作富有成果,是镀金、取经。
    2.国际东方医学学会
    这是70年代初建立的重要组织,1972年创建国际东方医学学院,1975年获准开设国际东方医学注册处(IROM,InternationalRegister of Oriental Medicine),在英国与欧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著名针灸学家、教育家、医学博士范布伦是创建人与领导者。
    3.英国医学针灸学会
    198O年5月成立,学会会员为资深的注册西医医师,专门学习和应用中医综合疗法,热心于中医药业的发展。他们多认为针炙应属于医疗实践,是一种常规疗注。1990年5月,该学会在英国沃克里市举行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邀请当地官员、名流参加,会间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讲座。
    4.伦敦中山针灸学会又叫英国中山针灸学会。1984年英籍华人张丽梨医师创办此前自资创办伦敦中山针灸学院。该会设有门诊部,多次开展义诊、讲座,学术活动频繁,与中国中山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协作关系。
    5.英国中医学会
    或称为英国中医药学会。1994年正式成立、由原广州中医学院毕业生罗鼎辉女士创建,自任主席。会员均为经过正规中医院校培养、学术造诣较深的旅英中医工作者。此组织负有重要使命,以领导英国中医药临床、教育与科研为己任,旨在集思广益,开拓进取,推动英、欧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也将维护中医的正当权益。罗鼎辉1983年赴英,治疗皮肤病、风湿痹病有显效,她的康宁诊所门庭若市,名震英伦,常见于报刊广播。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