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上海中医药报》唐代的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当时的医学水平和卫生条件下,竟享有75岁的高寿是极不容易的,故后人称白居易为修性养生的楷模。<br> 白居易生逢乱世,命运坎坷。青年时代,因家境贫困而长期流浪。步入仕途后,又因得罪权贵而数度遭贬,以致年方四十就发白齿落,未老先衰。但是由于他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始终都保持淡泊名利与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欣赏到许多关于保健养生的经验,其中不乏可资参考借鉴的精警之言,读来饶有兴味。<br> 衰老是生物的自然规律,谁也不能例外,老年病接因而来,眼视力下降,这对一位诗人来说,该是多么痛苦的事。可是白居易面对现实,设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静心修养,以获取精神上的补偿。他在《眼暗》一诗中写道:“……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这是何等豁达的心胸,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人往往在逆境中难以解脱自己;精神上的折磨对人摧残最大,白居易善于让自己的思维从困境中走出来,同样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br> 白居易能用哲学的观点去认识老年,分析老年,正确地对待老年认为人生是个很自然的过程,不要为生生死所羁绊,应坦然处之。他在《逸老》诗中写道:“白日浸浸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他的观点是自然规律应该自觉顺应,他还将一生中的少壮与衰老,比作一天中的劳与逸,人累了就必须休息,把休息也当成为一种享受,衰老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注意保养才是,正如他在诗中写的“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顺之多吉寿,违之多凶夭”。<br> 白居易的精神养生法给世人有许多启迪。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关系极大,知足则乐,不知足则不能全生,能招致疾患灾祸,这种观念无疑义。在《白香山集》里,诗人坦陈自己知足常乐的心境:“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虑,我今婚嫁毕。心安不转移,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他被贬杭州后,虽然失意于官场,但却寄情于山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并轻松吟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如我是何人”的千古绝唱。在那湛蓝清澈的山水之间,他的心就像是悠然飘浮的白云:闲情雅兴之中,看着晶莹碧纯的泉水,自己也觉得心静如水,超然脱俗了。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是多么恬然自得,诗人保持着这种富有朝气的生活方式,足以垂范后世。(郝家耕)<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