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生产的抗癌中药康莱特注射液获得美国FDA审评批准,作为处方药在美国新药临床试验医院开始人体临床试验,这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中药制剂走向国际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意味着我国新药制剂打入国际市场将实现零的突破。然而,在激烈的国际中药市场竞争中,我国的中药虽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与现代化的产业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望:国际中药市场我国仅占3~5% 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植物药资源大国,补气救脱的人参、升阳固表的黄芪、健脾利水的白术、和中解毒的甘草、养心益血的灵芝、消热解毒的黄连、平肝熄风的天麻、补肾的杜仲,以及滋肺补肾的冬虫夏草等,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不少的市场贮藏,中成药的加工能力和开发水平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中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及老年病方面的独特防治效果,更是世人皆知。 然而,在国际中成药销售市场每年高达上百亿美元的总量中(每年仍在以10%递增),我国的中药仅占其中的3~5%,而且大部分是药材原料。与此同时,已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种天然药物在我国注册,我国每年进口天然药物已达到10亿美元。 据了解,除我国之外,全世界大约有17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日本甚至声称要成为传统医药的中心,有关资料显示,日本的“汉方药”年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0亿日元,日本人开发的中药制剂,如救心丸、津村柴苓汤等,已经成功地打开了销路,并占领了国际市场。韩国仅高丽参一项年均创汇就达1.75亿美元,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医药公司均纷纷设立天然药物部,成立专门机构研制开发中药制品。 如此严峻的国际市场行情,不得不让人心急如焚。 闻:中药出口步履维艰 目前,我国中药类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30多个国家,除亚洲及部分国家作为药品进口外,在其他国家多以饮食补充剂或食品进入市场。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一般都以食品的卫生标准检测我国的中药产品。由于作为食品检验,许多国家除对微生物、防腐、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和黄曲霉素检查外,并对西药成分及有毒成分进行限制。 而在国内,由于有关主管部门对中药出口多头管理,政策出台互不配套,甚至相互制约,无形中给中药出口设置了“重重障碍”。据对中药类海关编码商品进行的统计,平均每个中药商品的出口都需要办两到三个证,而且手续繁杂,费用昂贵,令不少中药企业“望而却步”。宁愿在国内争市场,也不想走出国门“打天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药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现在对中药出口影响最大的就是到有关部门去办理濒危动植物证明,一是办证时间太长,有的时候两三个月也办不下来;二是所收费用太高,有的收费金额甚至达到外销合同的10%以上;三是能够独挡一面开拓国际市场的外销人才实在太少。 中药材与中成药的野生植物保护问题长期“纠缠不清”,也给中药出口蒙上了阴影。事实上,目前我国所有使用的中药材,就品种而言,50%以上的品种、60%以上的产量均为人工培养,而且随着人们对中药内在品质认识的不断提高,人工栽培品种取代野生的趋势仍将继续发展下去,并将逐步向产业化、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其实,也正是由于中药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才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对这些物种的保护和发展。 问:哪些因素制约了中药的国际化 针对国内中药产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制约中药国际化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质量、体制、标准和技术等四个方面: 一、产品质量问题。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的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品质。加之对大宗中药材的引种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不够,疏于生产管理而导致的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另外,在粗放式的种养中,对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农药残留污染的问题也重视不够,由此造成了中药材原料出现质量问题。 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炮制规范不统一;在中成药生产方面,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其中一些质量不高、疗效不佳、销路不畅的产品制约了质量过硬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其难以形成更大的规模。 二、营销体制问题。我国中药出口原来主要由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国内一些著名的中药品牌,如北京的李时珍牌、云南的茶花牌、广东的五羊牌等,均由外贸公司注册。近年来,一些大中型药厂纷纷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工贸之间的商标纠纷、供给矛盾不断升级。外贸企业除维护原有贸易渠道外,对新兴国际市场的开拓缺乏积极性和动力,而中药企业往往把国内市场作为营销的主攻方向,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和投入都不够,加上开发国际传统医药市场难度很大,需具备专门的业务人员,企业的营销人员往往不敢涉足。另外,国内的中药经营企业过多,既有价格竞争,也有非价格竞争,相互的正常经营渠道和秩序也造成了很大冲击。都对中药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剂型标准问题。我国中药的传统剂型——丸、散、膏、丹、汤等,和国际上流行的剂型格格不入,既不利于卫生指标的控制,又不便于服用和携带。还有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也远远达不到欧美有关药品甚至食品的基本要求。 四、技术创新问题。我国中成药科技开发能力不强也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研究还处于“盲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中药材生产水平和对新型药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技术创新。 切:中药国际化的路该怎么走 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意识的兴起,使天然药物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寄希望于天然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来解决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抗药性以及药源性疾病等问题。另外,对将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21世纪来说,作用缓和、具有适应多样性的中药制剂是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多种脏器疾病的老年患者最理想的药物。据了解,即使以严格管理药物闻名的美国也不再墨守成规,一些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剂可以在美国以“食品补充剂”的形式上市,这给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面对我国中药企业得不到西方国家认可和接受的现实,面对中药企业产品出口在国内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面对国外“洋”中药的挑战,有识之士呼吁:尽快建立我国中药国际标准,精简中药出口过程中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加快中药国际化进程乃当务之急。 一、简化程序、科学营理。尽快协调解决阻碍中药企业出口的一些不协调的管理办法,简化濒危证明办证手续,缩短办证时间,合理收费,将递交申请和出证实现一地完成,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二、将植物提取物列入高新技术管理目录。按现行海关编码,植物提取物属于农副产品,而实际上植物提取物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中药材中的具体运用,科技含量高,加工工序流程复杂,产品的附加值高。即使是为了加强管理,也要从有利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将其作为特殊产品,实施行业管理,限定经营企业,或实施出口配额管理。 三、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品质国际标准。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稳定性难以控制,目前尚无国际认可的质量标准。这就要求我们从保护中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度出发,加大实现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控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力度,在增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尽快制定和实施中药的GAP、GMP、GSP等国际化标准,以加快与世界各国天然药物及传统疗法行业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传统疗法及天然药物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中医中药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使中药早日成为国际公认的天然药物。 四、继续走好以医带药的路子。要总结推广我国在国外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成功经验,在国外合资兴办中医医疗机构,并由此带动中药、中医技术及劳务的输出,让国外政府、医生、消费者了解和熟悉中医中药,以提高对中药产品的需求量,从而加速我国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和进程。 五、不断提高国内中药企业的竞争实力。按照中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对中小型中药企业的合并与重组,加强大中型中药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联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中药企业的竞争实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