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 第二章 病毒感染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若人群对变异株缺乏免疫力,易引起暴发流行,迄今世界已发生过五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造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建设。

 

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三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学特征。病毒由三层构成,内层为病毒核衣壳,含核蛋白(NP)、P蛋白和RNA。NP是可溶性抗原(S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抗原性稳定。P蛋白(P1、P2、P3)可能是RNA转录和复制所需的多聚酶。中层为病毒囊膜,由一层类脂体和一层膜蛋白(MP)构成,MP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外层为两种不同糖蛋白构成的辐射状突起,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H能引起红细胞凝集,是病毒吸咐于敏感细胞表面的工具,N则能水解粘液蛋白,水解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是病毒复制完成后脱离细胞表面的工具。H和N均有变异特性,故只有株特异的抗原性,其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根据NP抗原性,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按H和N抗原不同,同型病毒又分若干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就是指H和N抗原结构的改变,主要是H。在亚型内部经常发生小变异(量变),称为抗原漂移(antiganicdrift)。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较快,2~3年可发生一次,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很慢。大的抗原变异出现的亚型(质变)即称抗原转变(antiganicshift),其为H和(或)N都发生了大的变异,由此而产生新的亚型,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变异的病毒株称为变种。甲型流感病毒大约每隔十几年发生一次大变异。自1933年以来甲型病毒已经历了四次抗原转变:1933~1946年为H0N1(原甲型,A0),1946~1957年为H1N1(亚甲型,A1),1957~1968年为H2N2(亚型甲型,A2)1968年以后为H3N2(香港型,A3)。一般新旧亚型之间有明显的交替现象,在新的亚型出现并流行到一个地区后,旧的亚型就不再能分离到。另外,每个亚型中都发生过一些变种。乙型流感染毒间同样有大变异与小变异,但未划分成亚型转变。丙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现抗原变异。

分离病毒常用鸡胚培养。组织细胞培养常用人胚肾和猴组织。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餐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四)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内,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新增殖的病毒颗粒从细胞膜上芽生,借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而释放出来,再侵入其它上皮细胞。受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与脱落,露出基底细胞层。突出表现为局部炎症,同时引起全身中毒反应,如发热、身痛和白细胞减少等,但一般不形成病毒血症。约于第5病日基底细胞层开始再生,先为未分化的移行上皮,2周后新的纤毛上皮形成而恢复。以上为单纯流感过程。其主要病变损害有呼吸道上部和中部气管。

病毒侵袭全部呼吸道,整个呼吸道发生病变,致流感病毒肺炎。此病变老年人、婴幼儿、患有慢性心、肺、肾等疾患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易发生。其病理特征为全肺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液体,粘膜充血,纤毛上皮细胞脱落,并有上皮细胞再生现象。粘膜下有灶性出血、水肿和轻度白细胞浸润。肺泡内有纤维蛋白与水肿液,其中混有中性粒细胞。肺下叶肺泡出血,肺胞间质可增厚,肺泡与肺泡管中可有透明膜形成。如有继发感染,则病变更复杂。

人体感染流感后主要产生3种抗体:①H抗体:是主要的保护抗体,具有株特异性,能中和病毒,可防止再感染;但在抗原漂移时保护作用减弱,抗原转变时则失去保护作用。②N抗体:其主要是抑制病毒从细胞表面释放再感染其它细胞,减少病毒增殖,因此,在个体保护和限制传播方面有作用;N抗体也具株的特异性,由于N变异较慢,故在一定时期内常有广泛交叉。③NP抗体:有型特异性,无保护作用,只有感染发病后才升高,疫苗接种后一般不升高;在流感免疫中,除呼吸道局部的SIgA抗体起主导作用外,血清中的中和抗体(IgG和IgM)也具有保护作用。

人体在流感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种后可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和r-干扰素。Tc细胞主要用于感染病毒的靶细胞,能减少病灶内的病毒量,对疾病恢复起主要作用。由Tc细胞产生r-干扰素,协同Tc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使感染细胞溶解,并阻止病毒扩散。

感染某株病毒可获2~4年的免疫力,但这种特异性免疫常不能抵御因抗原变异所形成新病毒株的再感染,使流感反复多次发生。由于流感病毒经常变异,每次感染的病毒株亦不相同,因此不同人群对流感的免疫状态不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

(一)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着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及干罗音。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

(二)流感病毒性肺炎(肺炎型流感)起病时与单纯流感相似,但于发病1~2日内病情迅速加重。高热、衰竭、烦躁、剧咳、血性痰、气急、紫绀并有心衰。双肺听诊呼吸音低,满布湿鸣、哮鸣、但无肺实变体征。X线胸片显示双肺弥浊性结节状阴影,近肺门处较多,周围较少。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痰易分离出流感病毒。抗菌治疗无效。病人高热待续,病情日益加重,多于5~10日内死于呼吸与循环衰竭,临床称此为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亦称重型流感肺炎。另有部分病例症状较轻,剧咳不伴血性痰,呼吸困难不明显,体征很少,仅在X线照片检查时发现。病程1~2周后进入恢复期。临床称为轻型流感病毒肺炎,或轻型节段性流感病毒肺炎。预后较好。

(三)其他类型较少见。流感流行期间,病人除具流感的各种症状、体征外,伴有呕吐、腹泻者称胃肠型;伴有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剌激征阳性者称脑炎型;原患心血管疾病又染流感者发生心律紊乱或循环衰竭,心电图显示为心肌炎,称心肌炎型;病人高热、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休克及DIC等,称为中毒型。此外,偶有报告流感病毒亦可致急性肌炎、出血性膀胱炎、肾炎和腮腺炎等。

 

并发症

(一)继发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如急性鼻旁窦炎或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二)继发性细菌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三)继发性细菌性肺炎。

1.单纯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 流感2~4日后病情加重,高热、剧咳、痰呈脓性,呼吸困难、紫绀、肺部罗音或有肺实变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着升高,痰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如金葡菌、肺炎球菌或流感杆菌等。

2.流感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病情更重,常可致死亡。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内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如有显着白细胞增多,常说明继发细菌性感染。

鼻粘膜印片检查,可在上皮细胞内查见包涵体,做萤光抗体染色阳性率达90%以上。

血清学检查,取病后3日内和2~4周后双份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效价递升4倍或以上者,可以确诊。

另外,可将起病3日内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接种于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鉴别诊断

(一)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可根据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鉴别。

(二)肺炎支原体肺炎  起病较缓。咯少量粘痰或血丝痰,病情和缓,预后良好。冷凝集试验及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效价升高。

(三)其他  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链球菌性咽炎及某些疾病的初期,如肺炎球菌性肺炎、流脑、疟疾、伤寒与麻疹等。

 

治疗

(一)一般治疗按呼吸道隔离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食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

(二)对症治疗  有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酌情选用APC、安乃近、鲁米那等。高热显着、呕吐剧烈者应予适当补液。

(三)磺胺和抗生素的应用应积极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下列情况时可考虑应用磺胺与抗生素:①继发细菌感染;②有风湿病史者;③抗抵力差的幼儿、老人,尤其是慢性心、肺疾病患者。

(四)抗病毒治疗

1.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对各型流感均有疗效,用药治疗24小时有73%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副作用少。以0.5%溶液滴鼻,同时口含2mg片剂,每2小时1次,退热后减至每日4次,连续2日。

2.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其机制是抑制病毒增殖,使患者排毒量减少,排毒期和病程缩短。早期用药疗效好。金刚烷胺口服0.1次,每日2次,小儿4~5次mg/kg日,分2次服,共服3~5日。有口干、头晕、嗜睡、失眠和共济失调等副作用。甲基金刚烷胺较金刚烷胺疗效高,半衰期长,副作用小。治疗量为0.1g,每日2次,口服。

此外,中草药对流感的治疗方法较多,效果较好,值得很好研究。我国有学者采用α-干扰素气雾剂治疗小儿流感,退热效果明显。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就地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单位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病人用过的餐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

(三)药物预防已有流行趋势单位,对易感者可服用金刚烷胺或甲基金刚烷胺0.1g,每日1次(儿童及肾功不全者减量),连服10~14日;或病毒唑滴鼻,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此外,亦可采用中草药预防。

(四)应用流感疫苗常用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但因病毒易发生变异而难以对流行株作有效预防。减毒活疫苗采用鼻腔接种,使之引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从而产生免疫力。每人每次0.5ml,在流行季节前1~3月喷施双侧鼻腔。老人、孕妇、婴幼儿、患有慢性心、肺、肾等疾患及过敏体质者,不予接种。灭活疫苗采用皮下注射,副作用小,因大量制备较困难,仅用于减毒活疫苗禁忌证者;每次剂量:成人1ml,学龄前儿童0.2ml,学龄儿童0.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