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镜》 > 卷之下

呕吐哕(十)

脉数故吐(汗令阳微,鬲气空虚;数为客热,不能消 ,胃中虚冷,故使吐也。)

关上脉数,故吐。阳紧阴数,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然,或浮大(皆阳偏胜,阴不能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无阴则呕故也。)

脉紧而滑者,吐之。关上浮大,风在胃中,食欲呕。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寸紧尺涩,胸满不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未止者,为胃反。

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或浮而涩,浮则虚,虚伤脾,脾则不磨,朝食暮吐,名曰胃反。

寸口微而数,微则血虚,血虚则胸中冷。

脉小弱而涩者胃反(血不足也)。

寸口紧而芤(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

脉大而弱,噎鬲(气不足也)。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关上紧而滑者,蛔动。

盖呕吐因胃口有热,膈上有痰。亦有寒气客于肠胃,故痛而呕也。

哕(吃逆也),因胃中虚,鬲上热,亦有痰水满塞而哕者,必心下坚痞眩悸。

李论 三者皆因脾胃虚弱,客气寒之,加之饮食所伤,治宜二陈汤加丁香、藿香、姜汁主之。

痰饮必下之导之。

火者,二陈汤加芩连降之。

刘论 吐有三,气、积、寒也。

上焦吐者,皆从于气。脉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食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而胸发痛,治宜降气和中。

中焦吐者,皆食,从于积。脉浮而匿,或先吐而后痛,或先痛而后吐,治宜毒药行积,木香、槟榔去其气。

下焦吐者,从于寒也。脉沉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宜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

治方

安胃散 治呕吐哕胃寒所致。

茱萸 草豆蔻 人参 苍术(各一两) 甘草(炙) 黄 (二钱) 川归(一钱半) 升麻(七分) 柴胡 丁香 陈皮(五分) 黄柏(五分)

呕吐痰涎痰饮为患,加二陈汤。

二陈汤加黄连、栀子(炒)、姜汁、香附 治痰呕吐。虚加苍术

桔梗 治上焦热气所冲。

半夏面(二两) 陈皮 茯苓 枳壳(炒) 浓朴(制各一两) 白术 桔梗(一两五钱)

上煎调槟榔木香末一钱。

荆黄汤 治前证甚者。

荆芥穗(一两) 人参(五钱) 甘草(炙) 大黄(三钱)

上调下槟榔木香末二钱,大府燥结加承气。

清镇丸 治前证头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半) 半夏 甘草(一两半) 人参(五分) 青黛(二钱半)

姜汁炊饼丸。

紫沉丸 治中焦积气相假,故吐而哕。

半夏曲 代赭石 乌梅 宿砂(各三钱) 杏仁(去壳皮) 沉香(一钱) 木香(一钱)槟榔(二钱) 丁香(二钱) 陈皮(五钱) 术(一钱) 白豆蔻(五分) 巴豆霜(五分另入)

醋糊丸米大,姜汤下五十丸。

木香白术 治前证腹中痛,是脾实击强,宜和之。

木香(一钱) 白术(五钱) 半夏曲(一两) 槟榔(二钱) 茯苓(五钱) 甘草(四钱)

上浓煎,芍药姜汤下,无积者宜之。

附子丸 治下焦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钱) 巴豆霜(一钱) 砂(五分另研)

上黄蜡丸,桐子大,每二丸,以利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闭。

 

三因论六证

因胃寒伤食,四肢厥冷,脉弱,宜四逆汤。(又云,今吐先觉咽酸,然后吐食,脉滑小者,是伤寒汗下过多,食久反吐,亦属于冷也。

食入即吐,烦躁,脉数,柴胡汤下主之。(又云∶闻谷气则呕,药下则吐,关脉洪,亦属于热,宜凉药。)

昔肥今瘦,肠间有声,食与饮并出,宜半夏人参汤。(又云∶痰食脉沉伏,宜吐之。)

因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朝食暮吐不消,宜养胃汤。

因瘀蓄,冷血聚于胃口,忧怒气攻,血随食出。宜茯苓汤。

胃者阳明,合荣于足,今随气上逆,心膈胀满,呕吐却快,宜人参茱萸。

哕 有二证,胃中虚甚,鬲上热也,陈皮竹茹汤主之。

陈皮 竹茹 人参 甘草痰则半夏汤主之;

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

呕吐病在鬲上,猪茯苓汤;

干呕而利者,黄芩半夏汤;

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泽泻汤;

呕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汤;

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无奈,姜汁半夏;

食已则吐者,大黄甘草汤;

先吐却渴,为水停心下,五苓主之;

有伤寒瘥后呕者,当去余热;

有酒呕者,当解酒;

有脚弱脾疼而呕者,根据香港脚治;

有中毒而呕者,解毒治之;

有怀孕恶阻者,从痰治。

有漏气 病则身背热,肘臂挛痛,其气不续,鬲间厌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由上焦伤风开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 生芦根 葳蕤 竹茹 陈皮 甘草 茯苓 参术

有走哺 病者下焦实热,大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前方内去竹茹、麦门冬,加知母、石膏、黄芩、山枝。

有人恶心吐虫数条后,乃屡作,服杀虫药,吐虫愈多,六脉皆细,此非虫也,乃藏寒而虫不安矣。

有人呕,饮食皆不进,治呕愈呕,此胃风也。

不治证

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

脉紧而涩者难治。

趺阳脉浮,胃虚不食,恐怖,死;宽,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