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 卷一

发热

发热有翕翕发热,蒸蒸发热。翕翕发热者,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如鸟羽之合而不发舒,此邪伤于表,郁于肌肤,表热而里未热,治宜发散表邪。蒸蒸发热者,手足遍身 多汗,热而润泽,此表邪已散,热郁于里,蒸汗时时外出也,治宜清热。若便结腹胀,有下症者,下之。此以表热里热分两大法也。若发热无汗,脉浮紧,此太阳伤营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用麻黄汤。余三时用羌活冲和汤、羌活败毒散。若发热有汗,脉浮缓,此太阳风伤卫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用桂枝汤。余三时用加减防风汤。若脉浮,外发热,内烦躁,作渴饮水,小便不利者,此太阳热结膀胱之里症也,仲景以五苓散。清利膀胱。余今广推羌活木通汤,双解太阳表里。若头痛额痛,目痛,鼻干,发汗无汗,微恶寒,脉浮而长,此阳明表症也,治以干葛解肌汤。若发热有汗,口渴引饮,六脉洪数,不恶寒反恶热,此阳明经症也,白虎汤加葛根。若发热烦躁,口渴唇焦,小便闭结,手足时时汗出,六脉沉数,此阳明里症也,宜三黄巨胜汤、导赤各半汤、凉膈散。若口干舌刺,小腹硬满,欲大便而不得便,脉沉数者,此阳明之下症,宜承气汤下之。若时寒时热,头侧作痛,两耳常聋,呕而口苦,此少阳经症也,脉弦而紧无汗者,柴胡防风汤散表;脉弦而数有汗者,小柴胡汤和解。若身虽寒热,大便闭结,腹痛胀满,脉见沉数,时时汗出者,此少阳里热下症也,宜大柴胡汤下之。

按三阳发热之症,要分别有汗无汗,汗多汗少。夫无汗发热,为表热,易知者也。亦有汗出未多,而发热不减,人多误为里热矣。汗出未多而热不减,犹易知其表热也;至汗出多而发热不减,尚是表邪,则难分别矣。例如太阳中风症,自汗出而热不愈,此表热症也。若但以汗多妄用清里,则碍表邪矣。又如风温症,自汗出而热不退,此三阳经表热症也。若误以中风症,用桂枝汤解肌,是犯辛温误治风温矣。若以汗多身热,阳明里热治之,是犯失散在表之风温矣。夫太阳自汗出发热之中风,极似风温症。不知太阳中风恶风寒,风温症则不恶风寒;太阳症口不渴,风温症口多渴;太阳症鼻不塞,风温症鼻塞多眠睡,此症之各别者也。

太阳症脉浮缓,风温症脉浮数,此脉之各别者也。夫阳明里热,自汗出热不退之症,又与太阳中风、三时风温症亦相似。然中风风温症,必带恶寒恶风、身痛头痛之表症;若阳明里热,自汗出热不退,则无恶寒身痛之表症,反有恶热口渴里热之症,此症之分别者也。中风、风温之症,脉必浮数;若阳明里热之症,脉必洪大沉数。夫发热而分无汗脉浮以别表热,有汗脉沉以别里热,此经之常、理之正也。然亦有有汗发热脉沉而见表症,但坐以汗出不彻,仍用发汗退热者。夫无汗发热脉浮,人人知其表热,然有火闭无汗之症,其脉亦浮数,连服发表之药,汗不出,后服清里之药,汗出热减而愈者。又如三阳经有表复有里之症,先服散表之药,汗不出热不退,复服和解药,而汗出热退者。总之,发热无汗,表散不得外泄者,宜发汗解表。发热有汗,里热蒸汗自出者,宜清里退热。又汗出身热,微恶风寒,脉见浮大者,此汗出邪不出,尚宜发表。又发热无汗,时或汗出,则热暂退,少顷汗干,或停一日半日,又复发热,仲景但坐以汗出不彻,宜再发汗。更有发热无汗,不恶风寒,脉见沉数者,此里热火闭,不能作汗外解,清其里热,则汗出身凉。另有痰饮积热,郁结肠胃,外冒表邪而发热,用散表之药,汗出而发热不减,用清里而里热不除,此热而有滞之症,又宜消痰化滞,疏散肠胃郁热,则胃气宣扬敷布,里热从上而汗解。

太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详注前章。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名中风,桂枝汤主之。

此条明风伤卫,汗出恶风,脉浮缓者,用桂枝汤也。

桂枝本为解肌,若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此申桂枝汤,治不得寒伤营、脉浮紧、汗不出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主之。

此申发热汗出之症,营血无邪而弱,卫气有邪而强,故宜用桂枝汤。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按发热自汗有三症∶有太阳风伤卫之症,用桂枝汤以解肌;有阳明发热自汗之里热症,用白虎汤以清里;有春三月发热自汗之风温症,用防风石膏汤以和解。前章无时发热之句,此章有时发热之症,故立先其未发热之时,服桂枝汤以发其汗。推而广之,则时寒时热之柴胡症,发作有准之似疟症,皆宜先其时而服药者。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则愈。

言中风发热至六七日,有表里症,饮水不得消水,而水逆上吐,此膀胱热结,不通调水道下行,以五苓散散太阳表邪,利膀胱结热,多服暖水,上润皮毛助汗出,下润膀胱宣水道。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此条辨太阳病如此症象,乃寒伤营,宜麻黄汤者。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泻心汤。详注结胸门。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发热恶寒,肢节烦疼,宜麻黄桂枝汤,今因微呕,心下交结,又兼少阳症,故用柴胡桂枝汤。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

身黄发热,有从表发散之治。今里热蒸黄,故用此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太阳中风,又恶寒身痛,汗不出而烦躁,名营卫两伤。脉浮紧,用大青龙汤。若脉微而弱,汗出恶风寒,不可服大青龙汤。若误用,则手足厥冷,筋惕肉 ,故以真武汤救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疾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邪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详注似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发热恶寒,理宜发汗。然脉微者,阳津不足,故不可发汗。

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此太阳症,脉似少阴之条。太阳症,故发热。正气衰微,故脉沉。今以四逆汤温里逐邪,以代麻黄汤,非阴症温经也。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本非肺病,今洒洒恶寒,大渴饮水,此肺热不能通调水道,其腹必满。若自汗出,小便利,则肺病得解。设汗不出,小便不利,此肝胆热邪,乘侮肺金,急刺期门。

太阳病,发热汗出,身仍灼热,脉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风温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身仍灼热,脉浮汗多,绝似桂枝汤症;但无恶寒头痛,而有多眠鼻鼾,此风温也,切不可用桂枝汤。

发热汗出,解半日许,复烦躁,脉浮大者,可更发汗。

发热汗出,止解半日许,复烦躁,脉浮大,则表邪仍在,故更发汗。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利者,大柴胡汤。

发热汗出热不解,心下痞硬,已是下症,但呕不宜下,故用大柴胡汤。

瘥后,更发热,脉浮数者,以汗解之;脉沉数者,以下解。

此示人不论初病久病,惟见症治症,凭脉用药。

发热未有汗者,不可与白虎汤。若大渴引饮无表症者,仍与白虎汤。

发热未有汗,表邪未解,故不可用白虎汤。大渴引饮无表症者,故仍与白虎汤。互相告戒,有一定之理。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心下素有水气,又得寒邪相搏,故用小青龙汤,外散表邪,内散水饮。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申明上文,服小青龙汤已,渴者,此水寒已去,不可再服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句,当在发热不渴句下看。

阳明病,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

言阳明病,汗虽多,仍见微发热恶寒,则表邪尚在,况无潮热,故未可与承气汤。即腹大满,大便不通,亦只用小承气汤。

阳明中风,若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似传里矣。若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尚是阳明太阳表症。若反下之,则邪从内陷而腹愈满,小便不利矣。

伤寒发热无汗,呕而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本太阳表症。今呕而不能食,反汗出 然,故为转属阳明也。以其有呕吐无下症,故不立下法。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较上章多蒸蒸有汗,且无呕吐,故用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汗多发热,津液有立尽之势,故急下之。三章次第,详注后自汗门,以为下法的诀。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头痛发热,本是太阳汗症。但脉弦而细,此是少阳也,故误用麻黄、桂枝,则谵语。此症全赖胃气冲和可愈,若胃气不和,则烦而悸矣。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两条详注热入血室,皆不立方,但曰无犯胃气,此禁汗吐互词。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即少阴症似太阳也。少阴经表有寒邪,理当散表,但不同太阳方法,故以麻黄、附子温经散邪。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变热,乃为回阳,故曰不死。然脉不至,尚是危兆,故灸少阴。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本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此章言阴厥回阳太过,必发痈脓。详注厥利。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先厥后热,即阴厥回阳,故曰利必自止。若后复见厥,则必复利矣。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此条详注咽痛。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自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此条详注便脓血。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此章重申厥少热多,热不除,必便脓血。可见热病回阴,阴症回阳,均怕过与不及。

麻黄汤 见恶寒。

羌活冲和汤

羌活 防风 白芷 黄芩 苍术 生地 川芎 细辛 广皮 甘草

此和解太阳表里之方。燥热令,去苍术、川芎、细辛;两足冷,加独活;少阳见症,加柴胡;夏秋加知母、天花粉、石膏、干葛;胸前饱闷,去生地,加枳壳、浓朴。汗多,加白芍药。如湿气胜,去生地。

羌活败毒散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防风 荆芥 广皮 甘草

此方太阳经发汗解肌者。余以此代仲景麻黄汤,治四时太阳表症。口渴,去川芎;胸前饱闷,加枳壳、浓朴;阳明见症,加干葛;里有热,加黄芩、山栀、石膏。

加减防风 见身痛。

冬令北方,有汗发热,用桂枝。南方三时,家秘用此方加减。详身痛。

五苓散 见小便不利。

按太阳有汗发热口渴,小便不利,此热结膀胱之症,故仲景以此方治之。加减详小便不利、口渴门。

羌活木通汤

羌活 独活 木通 车前子

热结膀胱,脉数口渴症,用五苓散者,变立此方,双解太阳表里。

干葛解肌汤

干葛 升麻 防风 荆芥

此方散阳明表邪,发阳明伏 不出。若恶寒头痛。加羌活;时寒时热,加柴胡;腰痛足冷,加独活

干葛白虎汤 见口渴。

阳明表邪发热,用前方干葛解肌。若表里皆热,用干葛散表,石膏清里。

三黄巨胜汤 见谵语。

导赤各半汤 见腹痛。

表热宜散表,里热宜清里。此方以泻心汤合导赤散,清热之力专,利小便之功大。

凉膈散 见发狂。

此方治热结上焦,肺胃发热之症,加减详发狂。

大承气汤 见大便结。

柴胡 见寒热。

柴胡桂枝

柴胡 桂枝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此方即小柴胡桂枝,去陈皮,易枣肉。三时忌桂枝,易羌活。口渴,去半夏、生姜,加天花粉;症兼阳明,加干葛知母;无汗,加防风

栀子柏皮汤 见发黄。

先发热,后发黄,此因热而蒸黄,故用此方,不比食滞发黄而用消滞者。

大青龙汤 见烦躁。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 麻黄 白芍药 杏仁 甘草 生姜 大枣

麻黄汤,加石膏、姜、枣,更名大青龙,以石膏制辛热,加姜、枣和中气,是变辛热而为辛凉矣。此方同加姜、枣和中,而加白芍药养阴敛阴,是变汗剂而为和剂矣。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 白芍药 麻黄 甘草 石膏 大枣 生姜

麻黄汤原方,加姜、枣、石膏,名大青龙汤;加白芍药,名曰各半汤。今此方又以桂枝汤轻剂,加石膏制辛温,白芍药敛阴血,此从轻化轻,故曰越婢,形容不跋扈。

柴胡 见寒热。

白虎汤 见口渴。

小青龙汤 见咳逆。

此汤内散水气,外散表邪,详咳逆门。

小承气汤 见大便结。

麻黄附子细辛

麻黄 附子 细辛

此少阴外冒伤寒发热,不可用太阳治法,故用此方温经散寒邪,从里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