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哭是婴儿时期表达要求和痛苦的一种方式。婴儿入夜哭啼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却安静如常,故名“夜啼”。患儿全身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呕吐、泄泻、疮疖、外伤,也无伤乳、停食、饥饿、尿布浸湿、受冷受热、皮肤瘙痒等不良因素。可分脾虚、心热、惊恐等(三)型辩证论治。
脾胃虚寒 胎禀不足或护理失宜,脾胃受损,夜夜啼哭,啼声低弱,乳食不振,四肢欠温,面色不华,大便溏薄。治宜补中益气祛寒。
(一)
处方:小麦30克,黑枣5枚,芡实15克。
用法:将黑枣去核,与小麦、芡实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熬煮。每日1剂,连渣带汁1次饮完,连服5~7天。1岁以下减半,可以只饮汁液。
本方适用于小儿脾胃气虚夜啼。
(二)
处方:煨熟大蒜1枚,乳香2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制成药丸如芥子大,每次7粒,乳汁送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脾寒夜啼。
(三)
处方:五倍子1个。
用法:将五倍子焙干研细末,加水调合,抹脐上,其效如神。
(四)
处方:鸡内金9克。
用法:将鸡内金焙干研细末,分3次服,用萝卜水冲服,数日可愈。
(五)
处方:公丁香3粒,米饭团适量。
用法:将公丁香研成细末,与米饭团调匀作饼,敷贴脐部,每日1换。
(六)
处方:陈茶叶适量。
用法:将茶叶研为细末,用酒调为糊状,敷脐部,盖药棉,布带包扎,每日1换。
心经积热 每到夜间即啼哭不安,哭声洪亮,面赤唇红,心烦不宁,小便短赤。治宜清心泻热。
(一)
处方:蝉蜕(去头足翘)49个,茯神6克。
用法:将药物共研成细末,分作4包,每日1包,用钩藤煎汤调服。
(二)
处方:栀仁1粒(研末),面粉9克,白酒5毫升。
用法:将上述各味混合捏成团状,敷贴患儿寸口(即腕桡动脉处),24小时后取下。
(三)
处方:雪梨汁30毫升,灯心草2克,冰糖10克。
用法:将灯心草用温水泡浸湿透,置锅内,加水适量,熬取浓汁15毫升左右,与雪梨汁及冰糖混和,再置锅内隔水蒸化。每日1剂,分1~2次饮完,连服5~7剂。3岁以上小儿酌增。
(四)
处方:绿豆衣20克,淡竹叶12克,冰糖15克。
用法:将绿豆衣、淡竹叶共置锅内,加清水适量,熬浓去渣取汁,入冰糖调化。2岁以下小儿每日1剂,3岁以上者每日2剂,分2次服完,连服3~5天。
(五)
处方:小蚯蚓2条。
用法:将小蚯蚓捣烂,加白糖适量,冲服。
暴受惊恐 小儿心气怯弱,白天看到异物,或听到异响,以致夜间突然啼哭,惊惕不安,紧偎母怀,面色青灰。治以镇惊安神。
(一)
处方:当归5克,茯神7.5克,钩藤5克,珍珠母7.5克,远志5克,紫贝齿7.5克,蝉蜕5克,丹参6克。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灯芯炭1.5克。
用法:取灯芯炭同薄荷煎汤调服。
(三)
处方:丹参3~5克,冰糖10~15克。
用法:将丹参放锅内加水煮,取药液50~100毫升,冲冰糖溶化。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3~5天。6个月以下婴孩酌减。
(四)
处方:莲子心2~3克,生甘草3克。
用法:将莲子心,生甘草共置锅内加水适量煮取浓汁30~50毫升,去渣即可饮服,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3~5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五)
处方:蝉蜕3克,钩藤6克,薄荷6克,防风3克,清半夏3克,黄连1.5克,甘草1.5克,灯芯一撮,竹叶芯10~15根。
用法:上药加水100毫升,煎取药液80毫升,每岁日服10~15毫升,分3次服。婴儿可装入滴眼管中从口角慢慢滴服。如惊啼频繁,通夜不眠,加枣仁9克;见痰涎出、哮鸣,加天竺黄3克;溢乳加炮姜少许。
(六)
处方:灯芯草(新生儿3克,1~6个月6克,半岁~1岁9克,鲜品加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去渣取汁代茶饮,每日服3次,服时酌加少许白糖或冰糖,不宜用红糖。3剂为1疗程。
本方适用于小儿心热和惊恐引起之夜啼症。
(七)
处方:全虫1克,胆南星1克,荆芥1.5克,蝉蜕1.5克,钩藤1.5克,防风1.5克,薄荷1.5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八)
用法:将上药共为细末,装瓶贮藏备用。每服取药末0.5克,开水冲服。
(九)
主治:小儿夜啼。
处方:钩藤5克,蝉衣5克。
用法:水煎取汁频服,每日1剂。